“血沃中原肥劲草,寒凝大地发春华”是鲁迅感于世事赠与日本友人的一首诗,赞扬了共产党领导的革命运动,揭示了军阀必趋灭亡的下场但对我来说,这首诗足以概括《呐喊》中鲁迅想要表达的意思,“在我自己,本以为现在是已经并非一个切迫而不能已于言的人,但或者也还未能忘怀于当日自己的寂寞的悲哀罢,所以有时候仍不免呐喊几声,聊以慰藉那在寂寞里奔驰的猛士,使他不惮于前驱至于我的喊声是勇猛或是悲哀,是可憎或是可笑,那倒是不暇顾及的……”(《呐喊·序言》)也正如鲁迅自己所说“其实地上本没有路了,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故乡》),我来为大家科普一下关于血沃中原肥劲草 寒凌大地发春发?下面希望有你要的答案,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血沃中原肥劲草 寒凌大地发春发(血沃中原肥劲草)

血沃中原肥劲草 寒凌大地发春发

“血沃中原肥劲草,寒凝大地发春华。”是鲁迅感于世事赠与日本友人的一首诗,赞扬了共产党领导的革命运动,揭示了军阀必趋灭亡的下场。但对我来说,这首诗足以概括《呐喊》中鲁迅想要表达的意思,“在我自己,本以为现在是已经并非一个切迫而不能已于言的人,但或者也还未能忘怀于当日自己的寂寞的悲哀罢,所以有时候仍不免呐喊几声,聊以慰藉那在寂寞里奔驰的猛士,使他不惮于前驱。至于我的喊声是勇猛或是悲哀,是可憎或是可笑,那倒是不暇顾及的……”(《呐喊·序言》)也正如鲁迅自己所说“其实地上本没有路了,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故乡》)

初读《呐喊》,我记得是大一,那时的感受是悲哀,为当时的阿Q、闰土、单四嫂子、小栓、夏瑜等悲哀,再读《呐喊》,我记得是大四,那时的感受是愤懑,正如鲁迅所说“如置身毫无边际的荒原,无可措手的了,这是怎样的悲哀呵……”(《呐喊·序言》)是啊,这是一种怎样的悲哀啊,到现在为止,那种再读时的愤懑,不可呼吸的感觉至今仍记忆深刻。这一次再读《呐喊》,那时的愤懑没有了,不知是自己麻木了,还是随着年龄的增长自己不再年轻了,当读完合上书之后,自己也不知道该如何来形容这是一种什么感受,最后暂定为矛盾纠结吧!

说不出所以然的感受,我觉得鲁迅当时的感觉也该如此吧!他自己也不清楚这些文章到底为何要写,写了之后有什么意义,“假如一间铁屋子,是绝无窗户而万难破毁的,里面有许多沉睡的人们,不久都要闷死了,然而是从昏睡入死灰,并不感到就死的悲哀。现在你大嚷起来,惊起了较为清醒的几个人,使这不幸的少数者来受无可挽救的临终的苦楚,你倒可以对得起他们么?”(《呐喊·序言》)尽管鲁迅抱着希望在写了,但是,他仍然没有找到一个合适的理由来说服自己,只是单单的将其归结于“聊以慰藉那在寂寞里奔驰的猛士,使他不惮于前驱。”(《呐喊·序言》)如果仅仅鲁迅是想要表达这样的意思,那么,他只需要唱赞歌就好了,又何必要试图去拯救这些人,留下希望呢?如《药》中夏瑜坟上的花环、单四嫂子没有梦到宝儿等等,这些并不是鲁迅无的放矢安排的内容,而是希望表达出这些“血”能够“肥劲草”,这些“寒”能够“发春华”!但是,鲁迅也不知道结果如何,只是留下了希望,尽管他希望这些“血”和“寒”能够发生作用,但最终的结果究竟会如何,鲁迅也没有妄加揣测,只留下了鲁迅在矛盾纠结中创作的《呐喊》,我们今天再次读来又岂能没有这矛盾纠结之感!

鲁迅的世界是灰色的,满目疮痍,毫无希望的,他曾经试着打破这世界的枷锁,但是却没有成功,留下的是寂寞、是无聊,尽管在《呐喊》中他不想把这种情感表达出来,“至于自己,却也并不愿将自以为苦的寂寞,再来传染给也如我那年轻时候似的正做着好梦的青年。”(《呐喊·序言》)然而,在不经意间,鲁迅还是流露出来了这种情感,“两面都已埋到层层叠叠,宛然阔人家家里祝寿时候的馒头”(《药》)、“单四嫂子在这时候,虽然很希望降下一员天将,助她一臂之力,却不愿是阿五。”(《明天》)虽然鲁迅时刻想要留下希望,然而这样的希望却是令人绝望的,并没有任何希望。作为旁观者的鲁迅也是清楚的知道这一点,但是他却没有任何的情感流露,带给你的却是不可思议与不可言语。

“哀其不幸,怒其不争”(《坟·摩罗诗力说》),尽管是鲁迅说拜伦对他的不觉悟的英国同胞的态度,但又何尝不是鲁迅说自己国人的态度?从孔乙己到老栓、小栓再到单四嫂子、阿Q等等,每一个人物难道不是在浑浑噩噩中度过?也许他们是睡着了,也许他们是习惯了,也许他们是不愿醒来……可以找到千万种理由,但是,那时的国人确实如鲁迅所说“凡是愚弱的国民,即使体格如何健全,如何茁壮,也只能做毫无意义的示众的材料和看客……”(《呐喊·序言》)也使鲁迅终于明白了自己“就是我绝不是一个振臂一呼应者云集的英雄”,“再没有青年时候的慷慨激昂的意思了。”(《呐喊·序言》)每每读到此,内心中总会为鲁迅悲哀,为那时的国民默哀。

今天再读《呐喊》,再读鲁迅,在复杂矛盾的感情中仍由衷的敬佩他。在他灰色的世界中,仍旧抱有破坏铁屋子的希望,尽管孤独、悲哀、寂寞,注定了他作为勇士的头破血流;麻木、热心、没有希望的热血,在他矛盾纠结中并没有选择逃避;自以为苦,又心存侥幸,使得他自己也痛苦万分。尽管今天读来仍旧有悲哀感、苍凉感,字里行间透露着没有希望,但是他仍旧站在了“毫无边际的荒原”中“呐喊”,这不单单是需要勇气,更需要有大无畏的牺牲精神。

今日之中国,早已从沉睡中醒来,正奋发图强,早已摆脱了“落后就要挨打”的局面,但是,今日之中国仍不免还有站在荒原中呐喊的人,只希望这样的勇士能够早些唤醒还在沉睡的人,让自己的“血”能够肥沃“劲草”,让当下的“寒”早些消退,明日之“春华”早些到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