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的西厂,在历史上存在的时间很短,只有两任厂公:第一任厂公是成化年间的太监汪直;第二任厂公是正德年间的太监谷大用。

汪直算得上是最年轻的厂公,他提督西厂的时候,还只是一个十几岁的少年。

历史上的汪直,从成化十三年(1477年)以西厂厂公的身份正式登上历史舞台,到成化十九年(1483年)六月被贬去南京御马监,他最辉煌的时期不过短短6年,但是,却很难让人忽略他的存在。

无论是《龙门飞甲》中陈坤饰演的那个邪魅的雨化田,还是《成化十四年》中刘耀元饰演的那个可盐可甜的少年宦官,汪直在影视作品中的形象都比较正面。

明朝汪直最后怎么样了(明朝最年轻的西厂厂公汪直)(1)

但是,史书上却将汪直这位少年厂公黑得很惨,而且,但凡和他沾上边的大臣,也都被黑。

尽管《明史》对汪直没一句好话,但是,也并没有将其归于魏忠贤这类 “阉党”之流,只是将其收录在“宦官”之列中,可见,编写《明史》的官员,从内心深处,并没有对汪直全盘否定。

那么,汪直到底有没有史书上说的那样坏呢?

明朝汪直最后怎么样了(明朝最年轻的西厂厂公汪直)(2)

01

汪直的年龄在史书中一直没有明确记载。《罪惟录》中说,他被俘虏来的时候才“数岁”,那就是虚岁不满10岁。《明史纪事本末》中说,“直以幼男入禁中”,那最多也就是虚岁6岁左右。

《明史》记载,都御史韩雍首次大破广西大藤峡叛军,是在成化元年(1465年)十二月。那汪直入宫的时间可能是在成化二年(1466年)至成化三年(1467年)之间。

(成化元年冬十二月)是月,韩雍大破大藤峡瑶,改名峡曰“断藤”。

——《明史·卷十三·本纪第十三·宪宗一》

如果将汪直的年龄往大里算,假设其在成化三年(1467年)是5周岁的话,那成化十三年(1477年),他最多也就15岁左右的年纪。以这个年纪就成为西厂的厂公,可算是年少有为了。

汪直,一开始是靠着明宪宗朱见深的宠妃万贵妃的赏识,而被明宪宗看中的。

明朝汪直最后怎么样了(明朝最年轻的西厂厂公汪直)(3)

当年韩雍平定大藤峡瑶族叛军后,挑选了一批叛军家的子女,充入后宫,这里面有年幼的汪直,也有后来明孝宗朱祐樘的生母纪淑妃。只是,作为男孩的汪直,没有女儿身的纪氏那样幸运,直接就被阉割,成为了小太监。

初以叛被籍,直年数岁,都御史韩雍奏阉之。

——《罪惟录》

从后来纪氏能被明宪宗宠信就可以看出来,能够从一众俘虏中被韩雍选中、带回皇宫,汪直肯定长得很好看。就这样,小太监汪直被分配到了当时最得宠的万贵妃的昭德宫里当差。他也深得万贵妃的喜爱,没几年,就被提拔去了御马监。

万贵妃曾经于成化二年(1466年)正月为明宪宗生下长子,但是,这个孩子还不满一周岁,就于同年十二月夭折了。

网剧《成化十四年》中,刚经历丧子之痛的万贵妃,遇到了年幼刚进宫的汪直,所以,她将自己的一腔母爱,都倾注在了汪直的身上,将他带在身边,悉心栽培他。

这样的设定也不无道理。万贵妃虽然对宫里其他女人生的孩子恨之入骨,但是,对像汪直这样没有利害冲突的小孩子,还是会保留一颗母爱的心。能够让明宪宗如此深陷其中的女人,肯定也是有善解人意、贤良淑德的一面。

明朝汪直最后怎么样了(明朝最年轻的西厂厂公汪直)(4)

成化十三年(1477年),明宪宗下令增设西厂,由汪直担任第一届西厂厂公。

当时已经有了锦衣卫和东厂,可是,明宪宗却要新建一个西厂,看上去似乎有些多此一举。成立西厂,当然不是明宪宗心血来潮。

成化十二年(1476年)七月,京师有见黑眚(shěng),也就是闹妖怪。据《明史》里描述,有形状像犬狸的妖怪,变成黑气从窗户进入内室,使人昏迷。

民间男女露宿,有物金睛修尾,状如犬狸,负黑气入牖,直抵密室,至则人昏迷。

——《明史·卷二十八·志第四·五行一》

有一天,明宪宗照常早朝的时候,这个妖怪还跑到皇宫里来了,守卫奉天门的侍卫见了,都吓了一跳。

帝常朝,奉天门侍卫见之而哗。

——《明史·卷二十八·志第四·五行一》

这时,有道士李子龙,在太监鲍石、郑忠敬的帮助下,私自进入皇宫,在万岁上观望內宫,美其名曰是抓妖怪。结果,李子龙被锦衣卫抓住,认为其图谋不轨,就给杀了。

明宪宗于是就变得疑神疑鬼,所以,派汪直带人去宫外查访。想必汪直带回来的信息,很让明宪宗满意。第二年正月,西厂便应运而生,精选100余位善于刺探消息的锦衣卫官校,由汪直负责领导。

明朝汪直最后怎么样了(明朝最年轻的西厂厂公汪直)(5)

与东厂和锦衣卫相比,西厂所刺探的情报涵盖面更广,负责收集包括民间街头巷尾流传的小道消息在内的各种大政小事。

纵直出入,分命诸校,广刺督责,大政小事,方言巷语,悉采以闻。

——《明史纪事本末·卷三十七》

可是,刚开设不满5个月,明宪宗就下令将西厂关闭。

原因是首辅(lù)、兵部尚书项忠等大臣到明宪宗这里告汪直的状,强烈要求明宪宗关闭西厂。

商辂等人的奏疏中说,以往情报机构(东厂、锦衣卫)无非就是探听一些有关“谋反妖言、强盗人命以及盗仓库钱粮等大事”,可是现在西厂倒好,连百姓打架骂人等市井小事都要管,“以致在城军民惊惶不安”。

明宪宗成立西厂的目的,不就是要“锐欲知外事”吗?西厂所刺探的事情,本来就要比东厂和锦衣卫更细。看到这里,明宪宗没准心里还乐呢:看来汪直的工作确实做得很到位啊。

其次,商辂他们认为西厂喜欢擅自抓人,又擅自放人。按照正规流程,搜查询问犯了事的官员,应该出示搜查令或是逮捕令,经由相关衙门审问后,有罪无罪都要向上禀报,听侯发落。可是西厂在没有任何手续的情况下,就将官员抓走,莫名其妙地关了几天后,又给放了回来,这样想抓就抓,想放就放,太没有王法了。

明宪宗心里估计又得腹诽了:这种事情东厂和锦衣卫不是经常干吗?而且正如商辂他们在奏疏中说的,汪直将人抓回去,查明确实是清白后,都给放回来了。汪直没有为了面子,而随便给人安上个罪名,已经很可以了。

明朝汪直最后怎么样了(明朝最年轻的西厂厂公汪直)(6)

还有一点让商辂他们无法容忍的,就是汪直出门的排场太大、对朝廷大员太无理。

“自立西厂后,汪直每日出外随从之人数多,但遇官员人等,无不喝令下马”。

或许因为汪直是万贵妃宫里出来的缘故,万贵妃向来是嚣张惯了的,她宫里的人,自然也会跟着我行我素。在他汪直眼中,他的主子只有2个:一个是明宪宗,另一个就是万贵妃。其他的人,关他鸟事。

这还不够,为了让明宪宗关闭西厂,商辂等人也是什么理由都用上了,居然将前一年京城里闹妖怪的事搬了出来,说当时京城里闹妖怪,就是预示着现在的西厂是个祸害。

“去岁七月以后,有妖物伤人,当时人言必有应验。及立西厂,惊动人心,一如妖物伤人之时。以此观之天道,豫先示儆,不可不虑。”

一帮自诩肱骨大臣的文化人,居然拿市井流传的鬼怪之说,来讨论国家机构的废立,也是服了他们了。

明朝汪直最后怎么样了(明朝最年轻的西厂厂公汪直)(7)

02

一个小小的汪直,一个刚成立没几个月的西厂,有什么能耐能够让包括内阁首辅在内的诸位大臣如此嫌弃呢?

那就要从汪直在西厂成立的这5个月里惩办的官员说起。

汪直惩办的这些官员中,最轰动、牵扯人数最多的,要数建宁卫指挥使杨晔的案子。

杨晔本身不是什么大人物,但是,他已故的曾祖父,却是有大来头,就是那个正统年间辅佐明英宗的“三杨”之一的杨荣。

《明史》中对杨晔这件案子讳莫如深,并没有交代清楚整个案件的前因后果以及过程,甚至让人觉得前后逻辑混乱,似乎就是想说,这是汪直冤枉了杨晔一家。并且还将杨晔被抓的原因归结为简单的“以赀(同‘资’)败”。

家富,曾孙晔为建宁指挥,以赀败。

——《明史·卷一百四十八·列传第三十六》

曾经在成化年间任职的大臣尹直所作《謇(jiǎn)斋琐缀录》中,却对汪直惩办杨晔这件事情有着较为详细的记载。

明朝汪直最后怎么样了(明朝最年轻的西厂厂公汪直)(8)

成化十三年(1477年)二月,杨晔和其退休的父亲杨泰,暴横乡里、戕害人命,被人举报,京里派了刑部主事王应奎和锦衣卫百户高崇前去调查。

调查结果迟迟未能上报,杨晔却携带重金悄悄逃到了京城,藏在姐夫中书舍人董的家里,想伺机贿赂朝廷官员,逃脱惩罚。

董玙便求到了锦衣卫百户韦瑛这里。韦瑛将这件事报给了汪直。汪直便派人直接去抓捕杨晔等人,并且搜到了一张杨晔列的行贿名单。

这张名单里的人,囊括了包括首辅商辂、“三法司”(刑部、都察院、大理寺)官员在内的等众多朝廷命官,以及司礼监有头有脸的太监。

搜得一单,拟送各当道士宜,商阁老及三法司堂上与司礼黄、陈二太监皆与焉。

——《謇斋琐缀录六》

汪直当然将这份名单交给了明宪宗。于是,明宪宗下令,查抄杨晔家,没收其财产。

不知道是上天太厚待汪直,还是太亏待商辂他们,汪直在查抄杨家的时候,又翻出来一本杨晔每年贿赂勾结巡按御史以及京城中权贵的记录簿。汪直扬言要将其交给明宪宗,把那些人吓得个半死。

又搜得晔每岁贿结巡按御史及在京当道簿籍,扬言面奏,闻者心惊魄丧。

——《謇斋琐缀录六》

明朝汪直最后怎么样了(明朝最年轻的西厂厂公汪直)(9)

如果说之前杨晔那份草拟的行贿名单,可能还没来得及实施、或者是有些人会拒绝杨晔的钱财,那这本记事簿里的内容,可是实打实的。这才是首辅商辂等朝中大臣,着急上疏要求关闭西厂的真正原因吧。

可奇怪的是,在商辂他们的那篇洋洋洒洒的奏疏中,涉及汪直的大小事情都被拿来告状了,却偏偏没有提“杨晔”这个人。

或许也是知道自己在皇帝面前理亏,所以,商辂他们在奏疏中,也说汪直有这些那些的错误只是因为年纪小不懂事,所做的事情,不太符合祖宗旧制。

“今汪直年幼,未谙世事,止凭韦瑛等主使。呈报中间固有一二似为禁革奸弊,奈非祖宗旧制。所革未多,其失人心则已甚矣。”

汪直年轻气盛,所以不懂官场中的这些盘根错节,抓了一个杨晔,就牵连出了一大串朝廷重臣来。汪直这样做,虽然有革除奸诈舞弊的作用,但是,作为一个新上任的小太监,是不可能去除成化年间朝中积蓄已久的腐朽势力的。

不过也得承认,汪直办案,确实是有一些冒进和僭越的地方。但是,真正让那些大臣们生气的,却是觉得,即便要整顿吏治,也应该是由他们这些大臣自己来清理门户,而没道理让一个太监插手

明宪宗估计都想掀桌子骂人:你们要是自己下得去手,我还用得着费劲吧啦地让个小太监来管吗?

明朝汪直最后怎么样了(明朝最年轻的西厂厂公汪直)(10)

只不过,明宪宗不可能将记录簿上的人都给丢到大牢里去,何况,他也不想把事情闹得太大,所以,那份名单和那本记事簿的事,也就不不了了之。

但是,汪直至此得罪了满朝文武,却是不争的事实。

明宪宗看到商辂他们要求关闭西厂的这份奏疏,当然很生气。他已经网开一面,不再继续追究了,这帮大臣居然不知道见好就收,还这样对汪直和西厂不依不饶。明宪宗命令司礼监掌印怀恩,带话给内阁:“一个太监而已,怎么可能危害到天下?”

但是,商辂他们并没有松口的意思,毕竟这关系到自己的身家性命。迫于压力,明宪宗最后也只好下令关闭西厂,让汪直回到御马监,而将韦瑛贬去边防充军。

就在大家觉得终于有好日子过了的时候,一个月之后,明宪宗又重开了西厂,并且将兵部尚书项忠削职为民,让大学士商辂提前告老还乡。

这等于是变相对这些文官们进行了惩罚。

明朝汪直最后怎么样了(明朝最年轻的西厂厂公汪直)(11)

03

《明史》认为,汪直最后失宠被调去南京,是因为其长时间在大同镇守,远离皇城,又加上东厂提督尚铭等人在明宪宗耳边说汪直的坏话,导致明宪宗对汪直的信任和好感一天天下降。

直既久镇不得还,宠日衰。

——《明史·卷三百四·列传第一百九十二·宦官一》

但事实上,汪直的受宠程度并没有减弱。汪直后来可是大同镇守太监,权力很大,算得上一员封疆大吏。明宪宗只不过是将对汪直的恩宠,从京城转移到了地方而已。

成化十四年(1478年)三月,或许是因为厌恶了京中重臣们的丑恶嘴脸,汪直想去边境建功立业,就和明宪宗说,要去辽东招安建州三卫的女真族人。

明宪宗也有意如此,于是,就让太监怀恩去和阁臣们商议。结果,大学士万安等极力反对:“汪直这个小祖宗在京城就搞得人心动摇,如果让他去边境,那还得了。巡抚陈钺肯定搞不定他,到时候把那些巡抚总兵给惹毛了,谁还尽心给朝廷守城啊。”

学士万安等力阻之,曰:“直在京城尚动摇人心如此,若令至边地,陈钺必不能保全,诚恐各边巡抚总兵等官,从此闻风皆各忧祸及,无复能尽心防守之事矣。”

——《明宪宗实录·卷之一百七十六》

司礼监掌印怀恩也同意万安的意见,明宪宗只好放弃了这个念头。

但是,等到六月的时候,明宪宗便派了汪直前去辽东巡察。辽东巡抚陈钺对汪直那是好得没话说,和汪直处得不错。不知道京城里的万安他们听说了,是不是心里要恨死陈钺这个不争气的,当初纯粹是替陈钺瞎操心。

汪直自从去过了辽东边境后,就爱上了军旅生活,这可比在京城里,被那些文臣们天天束手束脚地要舒服多了。

而汪直也确实是一个有军事天赋、吃得起苦的人。成化十六年(1480年)二月,他在著名的“威宁海之战”中担任监军。汪直采纳了兵部尚书王越提出的冒险打法,他俩撇开保守的朱永,率领着从宣府和大同抽调的两万一千轻骑,用了二十七天的时间,夜行昼伏,赶到蒙古大本营的所在威宁海,趁着大风雨雪天的掩护,在敌军毫无察觉的情况下,大破蒙古大军这一年,汪直才是一个18岁左右的少年。

明朝汪直最后怎么样了(明朝最年轻的西厂厂公汪直)(12)

史书上对王越这位兵部尚书似乎没什么好评价,主要是说他居然和汪直这个太监交好,太没有节操了。

王越比汪直大了36岁左右,他在认识汪直之前,本身就战功赫赫。

而且王越也不是那种粗野的武夫,他长身玉立,还是景泰二年(1451年)的进士。

据说他廷试的时候,卷子写到一半,一阵大风刮来,居然把他的卷子给刮不见了。他就重新写,不但在规定时间内完成了答题,最后还考中了第三十三名进士乖乖,这是怎样的文采和心理素质啊!

廷试日,旋风起,扬其卷去,更给卷,乃毕事。

——《明史·卷一百七十一·列传第五十九》

王越牛掰的地方,还不止这一样。

按照明朝祖制,文臣不可以封公侯。但是,架不住人家王越一介文官,打起仗来真不比写文章差,比武人还要武人。

明制,文臣不得封公侯。越从勋臣例,改掌前军都督府,总五军营兵,督团营如故。自是真为武人,且望侯矣。

——《明史·卷一百七十一·列传第五十九》

“威宁海大捷”后,王越一战封爵,而且还是世袭的。

要知道,明朝276年的历史里,总共就出了3位因为军功显赫而被封爵的文臣,分别是“靖远伯”王骥,“新建伯”王守仁,以及这位“威宁伯”王越

这样战功显赫、文武双全的重臣,能够和汪直成为忘年交,怎么说,汪直也不可能是那种大奸大恶、胸无点墨之人。

明朝汪直最后怎么样了(明朝最年轻的西厂厂公汪直)(13)

成化十八年(1482年),京城里的内阁首辅万安,忌惮汪直和王越的关系太好了,而让明宪宗将王越调去镇守延绥,改派不会打仗的许宁去大同和汪直共事。其实,万安根本就没安好心,他是想让许宁去给汪直下绊子。

许宁果然不负内阁那帮老头子的众望,一到大同,仗没打几场,就只知道和汪直对着干。

宁至大同,因与太监争坐不和,每事违拗,悻悻自用。

——《明宪宗实录·卷之二百五十二》

巡抚郭镗也不喜欢汪直,所以,便乘机向朝廷上奏,说汪直和许宁不和,请求将汪直调去南京。

成化十九年(1483年)六月,汪直被调去了南京御马监。

这下好了,王越和汪直都被调走了,万安和许宁是皆大欢喜了。可是,许宁、郭镗的苦日子也就要来了。

之前王越被调走的时候,就提醒过郭镗,许宁这个人不是打仗的料,估计会坏事。

初宁与威宁伯王越更调镇守也。郭镗送越行,越曰:“许宁虽经战阵,守己抚下,然非充驭才,朝廷重用之,必坏事,公其慎之。”

——《明宪宗实录·卷之二百五十二》

果然,成化十九年(1483年)七月,小王子率众来袭大同,许宁不肯出兵,而是任凭蒙古士兵先抢掠百姓的财物,想等到他们抢够了,在他们撤退的途中,再挑几个弱的加以攻击,就可以向朝廷谎报大捷。这就是许宁这种兵油子多年来惯用的伎俩。

欲伺虏入掠势分各相机邀击之。此固十年来边将邀虏报功之常态也。

——《明宪宗实录·卷之二百五十二》

可惜,蒙古小王子早就知道这次镇守大同的人换成了无能的许宁,于是,设了埋伏,将许宁、郭镗他们打得个落花流水。许宁都来不及逃回城中,而是直接躲到了附近的夏米庄。就这样,居然还敢往上传捷报。

明朝汪直最后怎么样了(明朝最年轻的西厂厂公汪直)(14)

战败的消息传到京城,大家都知道是因为将王越和汪直给调离了的缘故,但是,谁都不敢向明宪宗说实话。要是照实说了,这不是打自己的脸么!

大臣们都纷纷给许宁他们找借口,还厚着脸皮替许宁讨赏,并且寄希望于许宁之后能打个大胜仗,好把这件事给抵消过去。

当道者皆闻其败,以新调汪直王越非计,恐责有归所,乃谬以调兵未集众寡不敌为辞,请降敕奖励之。而科道官亦无一人言及者,冀宁勉图后效,以掩前罪也。

——《明宪宗实录•卷之二百五十二》

可惜,当时许宁由夏米庄回到城内时,那些阵亡家属恨死了许宁,对着他又哭又骂,还向他扔石头瓦砾来解恨。之后许宁更加不敢出兵打仗,大同那边再也没打过一次胜仗。

宁自夏米庄入城,被阵亡之家其妇女号呼诟詈(lì),掷以瓦砾,萎薾(ěr)丧气,不复有一矢之捷。

——《明宪宗实录•卷之二百五十二》

这样过了一年,终于有人看不下去了,将整件事情报告给了明宪宗。这种本该问斩的罪,最后到明宪宗这里,也就只是将许宁和郭镗分别降职六级完事。

可以想见,成化年间文臣官员们的思想是多么的奇葩。宁可吃败仗、丢国土,也不希望让个能干的太监去保卫家园、建功立业。这一点,就连一直在黑汪直的《明宪宗实录》编撰人员都看不下去了,虽然没有明说,但也非常难得地骂了那些推荐许宁的人。

明朝汪直最后怎么样了(明朝最年轻的西厂厂公汪直)(15)

结束语

汪直自从被贬去南京御马监后,也就从此退出了历史的舞台,再也没有出现过。

那些曾经污蔑汪直的人,反倒是没有什么好下场。例如,那个东厂提督尚铭,因为在京师敲诈索贿、卖官鬻(yù)爵,而被明宪宗贬到南京充净军,家产也被查没。

汪直,却是得以在南京善终。《明史》似乎对此还感到愤愤不平。

韦瑛后坐他事诛,人皆快之,然直竟良死。

——《明史·卷三百四·列传第一百九十二·宦官一》

其实,明宪宗这样做,何尝不是对汪直明降暗保。和阁臣们斗的太监,哪一个是有好下场的。与其到时候被那些朝臣们整死,还不如远离是非,过几年安生日子。看来,明宪宗是真的很疼爱汪直啊。

想必汪直在南京的日子,肯定也挺悠哉的。就连受汪直牵连,而被夺爵除名的王越,其实贬谪之后的日子,也没有那么难过,饮食供奉依旧,射猎声乐一样不少。弘治年间,王越又重新出山,立下了不少战功。

说起来,明朝的阁臣中,最尊重这些宦官们的,可能要数张居正了。

重用循吏,慎用清流”。在张居正看来,那些敢于做事、不怕得罪人的人,要比那些自诩“清流”的人,要能成事得多。

(注:本文由[头条@热爱瘦身的鱼]原创,禁止抄袭,违者必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