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秋佳节,看着圆圆的月亮,突然想到了那位住在月宫中的嫦娥仙子但记忆之中,关于嫦娥为什么奔月,居然有两个版本的故事,我来为大家科普一下关于详细的嫦娥奔月的神话故事?下面希望有你要的答案,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详细的嫦娥奔月的神话故事
中秋佳节,看着圆圆的月亮,突然想到了那位住在月宫中的嫦娥仙子。但记忆之中,关于嫦娥为什么奔月,居然有两个版本的故事。
版本一:后羿的徒弟逢蒙贪图仙药,想要趁着后羿外出,逼迫嫦娥交出仙药。嫦娥不愿让坏人得逞,只好先下手为强,服下了丹药,结果就发现身体飘了起来,飞向了广寒宫。
版本二:后羿将仙药放在妻子嫦娥处保管,嫦娥想要长生,趁着后羿不在,独吞了那枚仙丹,于是立地成仙,入驻广寒宫。
听起来版本二里,嫦娥的形象似乎不那么正面。
那么这两个版本的出处到底在哪里呢?为什么塑造的嫦娥形象会这么矛盾?
我去查了相关资料,发现了一个让人意外的结果。
二者的出处居然都是《淮南子》《淮南子》是历史上非常有名的哲学著作,作者据说是西汉时期的淮南王刘安和他的门客们。所含内容繁多,包含内篇二十一卷,中篇八卷,外篇三十三卷,囊括了许多诸子百家学说精华,有非常大的研究意义。
我们耳熟能详的许多神话故事,比如女娲补天、后羿射日、嫦娥奔月、夸父逐日等都能在其中找到痕迹。
按照网上的资料,版本一的嫦娥奔月来自《淮南子》的外八篇,原文如下:
昔者,羿狩猎山中,遇姮娥于月桂树下。遂以月桂为证,成天作之合。
逮至尧之时,十日并出。焦禾稼,杀草木,而民无所食。猰貐、凿齿、九婴、大风、封豖希、修蛇皆为民害。尧乃使羿诛凿齿于畴华之野,杀九婴于凶水之上,缴大风于青丘之泽,上射十日而下杀猰貐,断修蛇于洞庭,擒封豨于桑林。万民皆喜,置尧以为天子。
羿请不死之药于西王母,托与姮娥。逢蒙往而窃之,窃之不成,欲加害姮娥。娥无以为计,吞不死药以升天。然不忍离羿而去,滞留月宫。广寒寂寥,怅然有丧,无以继之,遂催吴刚伐桂,玉兔捣药,欲配飞升之药,重回人间焉。
羿闻娥奔月而去,痛不欲生。月母感念其诚,允娥于月圆之日与羿会于月桂之下。民间有闻其窃窃私语者众焉。
这篇嫦娥奔月先是写后羿和嫦娥在月桂树下定情,然后插入了后羿射日的故事,大地重归安宁后,后羿向西王母要来了不死药,由嫦娥保管。结果后羿的徒弟,一个叫逢蒙的人想要抢夺,嫦娥没有办法,只能吞了药,飘向空中。
但她不愿意离后羿太远,于是留在了距离地面最近的广寒宫。因为太过寂寞,于是督促吴刚伐桂,玉兔捣药,想要炼出能重新回到人间的丹药。
被滞留在人间的后羿十分悲痛,上天被触动,允许他们在月圆的时候,在月桂树下相逢,民间流传着很多听到他们互相吐露爱意的传说。
而版本二则来自《淮南子》的内篇卷六《览冥训》,原文如下:
羿请不死之药于西王母,羿妻嫦娥窃之奔月,托身于月,是为蟾蜍,而为月精。旧言月中有桂,有蟾蜍。故异书言:月桂高五百丈,下有一人,常斫之,树创随和。人姓吴,名刚,西河人,学仙有过,摘令伐木。
这一篇就非常干脆,直接写了后羿的妻子嫦娥偷服了仙药,在月宫中化为了蟾蜍。曾经也有书中提到,月宫里的桂树高五百丈,有一个人在不停地砍它,但砍出痕迹后又很快恢复。这个人叫吴刚,是一个犯了过错的人,被惩罚在这里砍树。
这么看起来,月宫好像是一个专门给犯错的人呆的冷宫了。
明明是出自同一本书,就算编撰的人很多,也不至于出现内篇和外篇有如此大的矛盾吧?
我想去看看之前研究的学者是否有对其进行解读,却突然发现,这篇在网络上流传甚广的《淮南子》外八篇,居然是假的!
判断《淮南子》外八篇为假的4个原因1.《淮南子》的外篇并没有被找到。根据资料,《淮南子》有外篇三十三卷,但存世的只有内篇的二十一卷。目前出版的所有《淮南子》的版本都是如此,那么,外八篇又是何处来的呢?
为了保险起见,我还去搜索了《淮南子》的“外七篇”、“外六篇”,都没有,就一个外八篇非常突兀地出现在网上,完全没有相关的研究解读。而且这个外八篇只写了“嫦娥奔月”这一个内容。
读书的时候学古文,古文中一小段话是可以包含许多内容的,比如以前学的《田忌赛马》:
忌数与齐诸公子驰逐重射。孙子见其马足不甚相远,马有上、中、下辈。于是孙子谓田忌曰:“君弟重射,臣能令君胜。”田忌信然之,与王及诸公子逐射千金。
及临质,孙子曰:“今以君之下驷与彼上驷,取君上驷与彼中驷,取君中驷与彼下驷。”既驰三辈毕,而田忌一不胜而再胜,卒得王千金。于是忌进孙子于威王。威王问兵法,遂以为师。
几行字就能讲完一个完整的故事,也有起承转合。而像版本一的体量,可以说呈现地过于精细了。
像版本二的这篇嫦娥奔月,只有三行字就写清了一件事,才占它所在的卷六《览冥训》不到十分之一。
因此从目前《淮南子》外篇在学术界根本没有下落,而所谓的外篇包含的内容也就这么一个,已经能够看出,这外八篇是后人造出来的。
2.我在《淮南子》中找到了版本一的第二段,并且一字不差。
既然是内篇本就有的文字,怎么会又在外篇出现,并且成为外篇中的某一段落呢?
这个作者可能是想要塑造出事件的因果逻辑。
两个故事中有一件事是共同的,就是后羿向西王母要来了不死药。后羿射日的故事在《淮南子》内篇中并没有和嫦娥奔月写在一起,而是在内篇卷八《本经训》中出现。
而后人为了让前后有因果关系,就先安排了后羿嫦娥在月桂下定情,然后后羿因为射日有功,才能求得仙药,再安排一个徒弟偷药,这就让嫦娥奔月有了正当的理由,塑造成一个现代非常标准的“把美的东西打碎给人看”的故事。
整个行文和排版现代思维比较浓,我们去看同为西汉时期的作者,比如司马迁的《史记》:
轩辕之时,神农氏世衰。诸侯相侵伐,暴虐百姓,而神农氏弗能征。于是轩辕乃习用干戈,以征不享,诸侯咸来宾从。而蚩尤最为暴,莫能伐。炎帝欲侵陵诸侯,诸侯咸归轩辕。轩辕乃修德振兵,治五气,蓺五种,抚万民,度四方,教熊罴貔貅貙虎,以与炎帝战于阪泉之野。
阐述事件都是以平铺直叙为多,很少着墨描写故事主人公的感情,比如版本二这个板上钉钉来自《淮南子》原文的故事,其中也没有提到后羿如何悲伤,嫦娥如何寂寥,版本一则是特意点出两人的精神状态。
综上,同一段话使用两次不合逻辑,很有可能是后人进行的拼凑,并且行文也和同时代的著作不符。
3.作者所用的词句露馅了
如果一篇古人文字里,详细地记载了手机的用法,那么我们肯定能判断,这本书一定不是古人写的。
同理,如果文章里的用词是后来人创造的,那么这故事肯定不是当时人写的。
版本一中有两个词,就是如此。
“痛不欲生”——这个成语的出处来自北宋吕大钧写的《吊说》:“其恻怛之心、痛疾之意不欲生。”那么,产自西汉的《淮南子》,如何会用上北宋的成语呢,这中间可差了快一千年呢!
“无以为计”——这个词其实不是个成语。我去搜索了一下,发现和这四个字相关联的,就只有本故事。比较相似的词语是“无以为继”、“自以为计”、“无计可施”。
结合上下文,作者想要表现的偏向于“无计可施”,体现嫦娥束手无策的样子。但写出来的时候,把几个词混在一起了。
4.后人的诗中在提到嫦娥时,大多都和“窃灵药”联系在一起。
大家都知道,古代文人搞创作的时候,特别喜欢化用前人的典故,放得越多,用得越巧妙,就显得越有才。
像《淮南子》这样由朝代皇亲出品,又颇有含金量的著作,肯定少不了后人的引用。
我去查了一下提到嫦娥的诗作,大多分为两类,一是用嫦娥来指代仙子、美人,二就是引用嫦娥窃药的典故了。
举几个例子:
唐代诗人李商隐的《嫦娥》:“嫦娥应悔偷灵药,碧海青天夜夜心”。
唐代诗人曹唐的《小游仙诗九十八首》:“嫦娥若不偷灵药,争得长生在月中。”
唐代诗人袁郊的《月》:“嫦娥窃药出人间,藏在蟾宫不放还。”
宋代诗人范仲淹的《和葛闳寺丞接花歌》:“窃药嫦娥新换骨,婵娟不似人间看。”
可见在这些饱读诗书的文人当中,他们对嫦娥的印象,也是来自于《淮南子》内篇,也就是版本二的故事,嫦娥之所以奔月,是因为窃取了西王母所赐的丹药。
如果有其他的版本,这些诗人就不会这么一致了。
所以呀,版本一的故事,就是后人写的一篇同人小说,想要解读出一个动人的爱情故事。
那么,版本一的嫦娥奔月的故事,到底出自谁之手呢?在发现版本一的故事并非出自《淮南子》后,我便开始在网上找原作者。但大家和我小时候一样,似乎都没有去追究过这件事的真假。
所以一溜搜寻下来,发现大家都将这篇文章当做一个既有事实,如果有人提问嫦娥奔月的问题,下面都拿这篇假文章来回答和分析,还写明出处是《淮南子》外八篇。
但就之前所言,其他不说,“外八篇”肯定是假的。
我在网上找寻版本一最早出现的时间,是2007年10月22日的一篇文章《嫦娥奔月的传说》,来源是中国台湾网。
但里面是一篇纯粹的白话文,和版本一也不是完全相同,有部分出入。但在底下分析嫦娥奔月这个神话的记载典籍时,并没有出现过《淮南子》外八篇的字眼,只提到内篇《览冥训》。
神话在一代代相传的过程中,可能会因为讲述人的想法,演变出许多的版本,比如有一个讲述月饼起源的故事,就是在版本一的故事里插入了一个段落:后羿听人指点,每年八月十五晚上,在后院摆上表示团圆的饼,嫦娥就会从月中飞来同他见面。
所以,所谓的外八篇,很可能就是有人将其中一个版本的神话故事翻译成了古文,并且套上了一个《淮南子》的名头。
神话本就是无迹可寻之事,外八篇也已经散失,听起来似乎有些相配呢。
参考资料头条百科:嫦娥奔月
头条百科:淮南子
搜狗问问:嫦娥奔月其它说法
中国台湾网:关注嫦娥一号探月
大家有没有听过互相矛盾的神话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