客家新闻网 彭文芳 钟婷

赣南客家灯彩是赣南客家人的一项重要民间传统文化艺术,凝聚了客家人民的智慧和力量。在赣县南塘镇小都组,当地客家人就有舞麒麟狮象灯的习俗。每年春节,人们都会举着纸扎的麒麟狮象灯走村串户,随着吉祥的赞语舞动狮灯,好不热闹。近日,笔者探访了属于这方水土的传统文化记忆——麒麟狮象灯。

成丰狮子灯(赣县麒麟狮象灯)(1)

麟狮象灯队伍正在南塘村小都组钟氏宗祠里表演。

始于明末清初 历史久远

“我们小都的麒麟狮象灯有几百年的历史。”今年61岁的钟地林是小都麒麟狮象灯理事会的会长,也是麒麟狮象灯的代表性传承人。

据钟地林介绍,明末清初南塘村就有麒麟狮象灯,最早的时候艺人们会说些吉利话,舞狮灯的动作也很简单。经过漫长的演变,随着时代的变迁和文明的进步,舞狮灯的动作由最初简单到复杂,节奏由慢到快。后来,艺人们又加入了本地的吹打乐,用唢呐吹奏配上打击乐,具有欢天喜地的气氛,麒麟狮象灯舞更显得粗狂、热烈欢快、生动活泼。

在小都,现在的麒麟狮象灯依然是每年春节里的重头戏。大年三十下午,狮灯队会取出麒麟狮象灯,敲锣打鼓寓意“请神”。到了大年初一,艺人将唢呐吹起来,锣鼓敲起来,舞起麒麟狮象灯来到祠堂表演,祈福风调雨顺、幸福安康。接着,狮灯队伍来到街头,走村串户恭贺新年,村里的各家各户张灯结彩,热闹非凡。

成丰狮子灯(赣县麒麟狮象灯)(2)

村民正在整理麒麟狮象灯。

兴于钟家后人 代代相传

“除在祠堂表演外,村里只要有人盖新房,都会舞狮灯、唱赞词,意为驱邪、镇宅、保平安。”谈起狮灯,小都的村民们有太多说不完的话。

小都全组300多人都是钟氏后人,同样的姓氏使这里的村民非常团结,几年前他们成立了小都麒麟狮象灯理事会,固定成员有15人,最年长的已65岁,年轻的31岁。每年,理事会组织狮灯队伍外出演出,累计下来的收入用于购置设备。

“一吉世梁大吉昌,恭喜你做了好花堂,千里来龙霸水口,万里来龙吉屋昌。”钟常禄是狮灯队伍里的“麒麟头”,已经65岁的他念起赞语来依旧十分洪亮,虎虎生威。“我觉得自己的身体很好,还可以再舞几年狮灯”他说道。

31岁的钟燕飞是狮灯队伍最年轻的成员,十几岁就跟着父辈舞狮灯。“一个狮灯十几斤重,一次表演下来很辛苦,手经常磨起血泡。”舞狮灯很辛苦,但是钟燕飞认为老祖宗传下来的东西,不能在他这一辈丢失了“以后还要教会我的孩子舞狮灯。”

“我们的狮灯是时代变化的最好见证,还记得40年前,生活处于勉强解决温饱的时候,村里依然举行盛大的舞灯表演,舞灯过后全村一起送菜凑桌,足有40多个菜。”理事长钟地林回忆道。

随着时代的变迁,现在舞灯依然存在并传承完整。“现在生活变好了,我们更有信心把麒麟狮象灯舞的更好!”钟地林说道。

小都麒麟狮象灯这一别具一格的灯彩,就在钟家后人的代代相传下,焕发着生生不息的活力。

成丰狮子灯(赣县麒麟狮象灯)(3)

钟地林正在带孙子了解麒麟狮象灯。

流传于乡间 再焕新彩

赏灯是一种高雅的文化活动。通过麒麟狮象灯的表演和展示,不仅极大地丰富了广大人民群众的文化生活,也可从中体现精神面貌,社会的和谐、进步和繁荣。

改革开放后,国家加大了对民间文艺的重视,对地方特色文化的发掘和开发。随着经济的发展繁荣,赣县的麒麟狮象灯得到更进一步的重视和提高,有了《大破四门》《古钱花》《麒麟闹堂》《篱笆花》《麒麟穿柱》《闹堂团龙》等完整的表演曲目。

现如今麒麟狮象灯已列为赣州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赣县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近年来,小都麒麟狮象灯也频频走上全市重大节庆活动的舞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