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节的那些事

文//耿超廷

和清明节相关的日子(清明节的那些事)(1)

和清明节相关的日子(清明节的那些事)(2)

和清明节相关的日子(清明节的那些事)(3)

清明节,又称踏青节、行清节、三月节、祭祖节等,节期在仲春与暮春之交。清明节源自上古时代的祖先信仰与春祭礼俗,兼具自然与人文两大内涵,既是自然节气点,也是传统节日。扫墓祭祖与踏青郊游是清明节的两大礼俗主题,这两大传统礼俗主题在中国自古传承,至今不辍。

清明节是中华民族古老的节日,既是一个扫墓祭祖的肃穆节日,也是人们亲近自然、踏青游玩、享受春天乐趣的欢乐节日。生气旺盛、阴气衰退,万物“吐故纳新”,大地呈现春和景明之象,正是郊外踏青春游与行清墓祭的好时节。清明节是传统的重大春祭节日,扫墓祭祀、缅怀祖先,是中华民族自古以来的优良传统,不仅有利于弘扬孝道亲情、唤醒家族共同记忆,还可促进家族成员乃至民族的凝聚力和认同感。清明节融汇自然节气与人文风俗为一体,是天时地利人和的合一,充分体现了中华民族先祖们追求“天、地、人”的和谐合一,讲究顺应天时地宜、遵循自然规律的思想。

清明节与春节、端午节、中秋节并称为中国四大传统节日。2006年5月20日,清明节被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和清明节相关的日子(清明节的那些事)(4)

和清明节相关的日子(清明节的那些事)(5)

和清明节相关的日子(清明节的那些事)(6)

在我们沂蒙山老家,虽然地处偏僻山夼,但对清明节的重视程度一点儿也不比外界差。“一百五,燕子来添土”。这是流传在我们那一带的一句顺口溜。意思是说春节过后一百五十天,去年秋天去南方过冬的燕子已经飞回北方,为那些过世的列祖列宗到坟头上添土呢!燕子到田野的坟头去驻足停留一下我似乎从没有见过,更甭提那些嘴巴上衔着一块泥巴的燕子到坟头上作片刻停留,倒是那些兢兢业业擅于理家的燕子,刚刚回到故居,来不及抖落千里万里的一路风尘,便开始修筑旧居,为那些缠缠绵绵恩恩爱爱甜甜蜜蜜的日子准备着,为生儿育女准备着温暖的爱巢而忙忙碌碌着。

一般在清明节的前一两天,那些虔诚的对祖宗怀有敬畏的人大多到祖宗的坟茔上去添土,那些没有时间的人而是清明节上坟的时候,带上铁锨,顺便往坟堆上扬上几铁锨土,也算是进了微薄的孝敬之心。

作为我们农村儿童来说,对清明节的记忆一点也不比春节差,甚至有过之而无不及。对添土这些事小孩帮不上忙,对清明节的那些国学知识也是闻所未闻知之甚少,但对折柳枝与松枝却是分外热心乐此不疲。除此之外就是荡秋千与吃鸡蛋。在意的是能够分到多少鸡蛋,那是我们盼望已久的事情。家里顶数我年龄小,母亲对我有些溺爱,分得的鸡蛋最多,每年都有十几个。这在我们小伙伴中分得的数量应该是最多的,但我从不炫耀!最令人称道的是许多人把清明节分得的鸡蛋涂上颜色,红的绿的都有,甚至黄的等其它颜色,有的小伙伴心灵手巧,精心编制一个网兜,把鸡蛋放进兜里,五颜六色,仿佛一件件艺术品,让人爱不释手。

和清明节相关的日子(清明节的那些事)(7)

和清明节相关的日子(清明节的那些事)(8)

和清明节相关的日子(清明节的那些事)(9)

荡秋千是清明节少年儿童最期盼的。前些年农村没有娱乐活动,仿佛荡秋千承载着农村人高雅腾飞的梦想

其实秋千的产生与发展是有历史渊源的。早在原始社会,我们的祖先为了取得食物,常要攀藤上树,在劳动中创造了荡秋千的活动。民间最早的秋千活动,人们称为“千秋”。传说是北方的山戎民族所创,开始时只是一根绳子,以手抓绳而荡。后来,齐桓公北征山戎族,把“千秋”带入中原,汉武帝时因为它与“千秋万寿”这个祝寿词冲突,而改为“秋千”,后来就改为用两根绳加踏板的秋千。古时候,秋千多用树桠枝为架,再拴上彩带做成,后来才逐渐发展为用两根绳子加上踏板的秋千。《荆楚岁时记》记载,每年的春天,人们把长绳拴于高大的树叉上,女子穿着五彩缤纷的艳丽服装坐在上面,前后摆动,在空中起飞荡漾。荡秋千被称为“半仙之戏”,随着时间的发展,到宋、明直至清朝,清明荡秋千已十分盛行。荡秋千逐渐成为女子嬉戏玩耍的游戏,女子们衣衫裙裾随风飘动,摇曳多姿,甚是好看。深受广大妇女的喜爱,清明荡秋千极为盛行。我们村每年那些热心的人士都把生产队耕地的栓牛绳借来,绑扎出较大的秋千,由于名声在外,招来邻村青年男女前来荡秋千。这样的秋千小孩一般是不敢坐上去,因为荡得太高,让人头皮发麻,身上起鸡皮疙瘩,只有那些胆子大的孩子才敢一试,的确经两边大人的助推,人仿佛在半天里游来荡去,难免让人心生畏惧。当然有那些力气大而又胆子大的人,才真正在这样的秋千上一展雄姿,成为瞩目的“明星”。让人刮目相看。最让人称道的是两个“对驱”:两个胆子大而又力气大的莫属。两个人对脸站在踏板上,得需要旁边的人助推几下,利用惯性两个人利用自己的腿部力量,仿佛使秋千蒙了荡起来。他们仿佛在空中飞舞,人几乎和秋千的大梁一样高,惊险刺激,让看热闹的人也禁不住手心里冒冷汗。但秋千上的人没有半点畏惧之感,依然两手握紧绳索,面不改色,禁不住使地下的人大声喝彩。

和清明节相关的日子(清明节的那些事)(10)

和清明节相关的日子(清明节的那些事)(11)

和清明节相关的日子(清明节的那些事)(12)

这是我们常见的普通式秋千外,还有另外两种。一种是“旋转式秋千”:先在地上栽一木桩,桩上放一转盘,绕转盘系麻绳四对,搁置木板,戏者坐于木板上,用脚蹬地产生动力使之旋转起来,停飞自动。这样的在我们那叫“转秋千”。另外一种是“纺车式秋千”:此种秋千因形似纺车而得名。秋千两人戏荡,两端各坐一人,旁边有人助动,旋转如风车一般。有一年,听说我们村奎沟里紥了一个转秋千,惹得周围村庄的年轻人前去见识一下,领教一下秋千的独特魅力。这样的秋千较普通秋千而言,的确够艺术够刺激,让人禁不住想坐上去,体验一下具有一定机械原理别有一番洞天的秋千,可见,科学都是为生活服务的,在劳动生产中产生发展。

每年的清明节前几天,我们家院子里都是绑一个小型的秋千供我玩耍。我们家有一个牛锁头,正好用来作秋千的踏板。一个人荡秋千仿佛有些寂寞,没有人推送,只是利用秋千的惯性可以荡上几个来回,最后慢慢失去了动力。如果一个人玩秋千,如果来一点惊险刺激的话莫过于你两只脚站在踏板上,两只手分别握紧绳索一个人荡秋千,利用腿部力量驱动秋千。我们小孩子力气小,不可能把秋千荡得风生水起,让人看得眼花缭乱。但那些青年人就不同了,他们充分利用力量与技巧,把秋千荡得很高,让两边看热闹的提心吊胆。但尽管如此,我们还是打心眼里佩服这些胆子大的人,看到他们在秋千上从容自在又十分享受的样子,羡慕之情油然而生。

清明节家家户户都要在自己的家门口里插上柳枝与松枝。民间流传也清明插柳的传说:

传说唐朝末年,黄巢率众起义,决心杀尽天下恶人。在公元880年九月,他领兵来到泗州地界。为了不杀错人,黄巢决定亲自到民间私访。他走着走着,发现前面来了一位妇人,还背着一个六七岁的孩子,手中还搀着一个两三岁的小孩。黄巢就问这妇人,你现在带着两个孩子要去哪里?妇人说:“听说黄巢杀人不眨眼,很快就要到这边来了,所以我要到外地躲一躲。”

黄巢听了非常生气,怒吼道:“胡说!我就是黄巢。我杀的都是那些黑心的地主老财,从来没有杀过好心肠的穷人。你告诉我,是谁跟你说我杀人不眨眼的?”妇人就说:“是我们东家刘半城。”黄巢非常生气,就对妇人说:“你赶紧带着孩子回家去吧,我明天就把刘半城这些坏人杀光。你告诉那些好人家,明天都在屋檐下插上柳树枝作为标记,我保证你们平安无事。”妇人听后点点头,就带着孩子回家了。

和清明节相关的日子(清明节的那些事)(13)

第二天,黄巢带兵过来一看,穷苦百姓的屋檐下果然都插上了柳树枝,只有恶霸地主刘半城家没有,因为百姓都恨他,所以没人告诉他。结果黄巢就顺利杀了泗州一霸刘半城一家,并把财产分给百姓。

因为泗州老百姓插柳这一天正好是清明,所以从此以后,就形成了清明插柳的风俗。

看来我们沂蒙山清明节家家户户房檐上大门口插柳枝与上面这个传说颇有渊源的一脉相承的,至于为什么还要插上松枝,恐怕与下面的这一段传说有莫大关系。

相传,刘邦与西楚霸王项羽争夺天下,最终取得胜利。在他荣归故里的时候,想到父母坟头上去祭拜,却发现根本找不到父母的坟墓了,因为连年的战争,导致一座座的坟墓上杂草丛生,墓碑东倒西歪,有的破裂,有的断落,很难辨认了。

刘邦让他的部下翻遍所有的墓碑,也没有找到他父母的坟墓。刘邦很难过,实在没有办法,他就从衣袖中拿出一张纸来,然后撕成小碎片,紧紧握在手中。然后向上苍诚恳地祈祷说:“父母在天有灵,现在风很大,我将这些小纸片抛在空中,如果纸片落在一个地方,风都吹不动,那这里就是父母的坟墓。”

说完,刘邦就把小纸片抛向空中,说来也怪,果然有一张小纸片落在一座坟墓上,无论风有多大,都吹不动它。刘邦非常高兴,终于找到父母的坟墓了,于是找人重修父母的墓碑。并且每年的清明节都一定要到父母的坟墓前祭拜。后来民间老百姓也学刘邦,在每年的清明节到祖先的坟墓祭拜,表示对亲人的思念之情。

既然把清明节定为祭拜祖先的节令,顺便插上松枝也是表达不忘祖先还有万古长青之意。

因为家家户户都要折一些柳枝,所以在清明前后几天,乡村的街头巷尾就响起了柳笛声。

制作一只柳笛很简单,只要取比较粗的一段柳枝,两手使劲向不同的方向转动,把柳枝的树皮完整的取下即可。但柳枝的选取一定要光滑的才行,没有丫枝的才行。清明前后。是柳树最好剥皮的时间,这个时候是制作柳笛的最佳时机。柳笛的声音大小是由柳枝的粗细决定的,大拇指粗细的柳枝能拧出声音粗犷有力的柳笛,用嘴一吹声音雄浑高亢有力,仿佛古代战场上吹响的牛角,仿佛有振奋人心的力量!而那些半径小的柳笛,声音尖细,随着吹奏气息的变化,仿佛歌吹,抑扬顿挫,让人有美的享受。大自然真是奇妙,人们可以充分利用这些资源,就创造出原始的声响!

和清明节相关的日子(清明节的那些事)(14)

我们沂蒙山在清明节这天耕牛一天不下地劳动,静静地享受一天安逸的日子。人们的最忠实的劳动伙伴,不知它有没有思想,是否对清明节这天有记忆,如果它了解到人们的这个善举,一定忠心耿耿地卖力,不负人们对它的厚爱!在我们沂蒙山在清明节有踏青放风筝的习俗。春和景明草长莺飞,大自然一派勃勃生机。在这样的季节里,人们心中充满希望,充满畅想!那些在土地上劳作的人们来说,清明节也是闲暇日子,尤其那些浪漫的人们,成群结队到田野里,美美地享受一下大自然赐予的美妙时光。他们三五成群,或一家老小满怀喜悦地踏进大自然的怀抱,享受醉美的时光。孩子们更是兴高采烈,放飞自己亲手制作的风筝。过去市面上没有卖风筝的,那些心灵手巧的家长,为自己的孩子制作一件精美的风筝。由于有些人缺少制作风筝的技术与材料,扎出的风筝飞得不够理想,尽管如此,孩子们还是在田野里跑着,让自己的风筝飞得更高更美!田野里欢声笑语,伴着飘飞的风筝,多么一幅醉美的田野风景画呀!

如果你对清明节了解更多,看看古人的清明,可以从一些古诗词当中求源溯根也会寻找到一些端倪。

古诗词里的清明:一半明媚,一半思念

和清明节相关的日子(清明节的那些事)(15)

和清明节相关的日子(清明节的那些事)(16)

和清明节相关的日子(清明节的那些事)(17)

“湖上小桃三百树,一齐弹泪过清明”,4月5日,迎来清明。既是节气又是节日的清明历来是亲近自然、踏青游玩、享受春光的季节,也是祭祀祖先和逝去亲人的时节。古人对于清明十分重视,并留下许许多多的诗词,或是享受生活,或是怀念亲人,抑或是在生与死之间感悟人生哲理。

清明时节,空气温润,百花千卉共芬芳,目之所及,处处充满着生动的神采。海棠妩媚,“海棠不惜胭脂色,独立蒙蒙细雨中”;桐花娉婷,“桐花万里丹山路,雏凤清于老凤声”;樱花烂漫,“山深未必得春迟,处处山樱花压枝”。

如果没有疫情影响,在这个春意盎然的美好时节,人们大都会走出家门赏春踏青,享受明媚春光。“况是清明好天气,不妨游衍莫忘归”“梨花风起正清明,游子寻春半出城”“清明天气醉游郎。莺儿狂。燕儿狂”等诗词,既写出了别有一番情致的春日美景,也展现了踏青时生动迷人的游春画卷。

一年一清明,一岁一追思。为逝去的亲人斟一杯水酒,摆一束菊花,在哀痛悲伤之余,也让亲人知道,即使阴阳两隔,世间最美好的东西也会与其同在,与之分享。

和清明节相关的日子(清明节的那些事)(18)

和清明节相关的日子(清明节的那些事)(19)

“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清明雨,离人泪,写出了清明独有的凄清与哀思;“风吹旷野纸钱飞,古墓垒垒春草绿”,描绘了清明扫墓时的凄凉场景,说尽了生死离别;“纸灰飞作白蝴蝶,泪血染成红杜鹃”,表现了对亲人的悼念之情,感情真挚,催人泪下。

在惠风和畅、春光明媚时去追思先人,这样的悼念和祭奠,充分体现了中华民族“慎终追远”“敦亲睦族”的优秀传统和天人合一的社会理想与人生态度,在思念亲人、敬畏生命的同时,也在弘扬生之意义。

清明是承载情感的节日,春天是孕育万物的季节。春光明媚,花开正好,与春天同行,美好与希冀永驻。

和清明节相关的日子(清明节的那些事)(20)

和清明节相关的日子(清明节的那些事)(21)

和清明节相关的日子(清明节的那些事)(22)

和清明节相关的日子(清明节的那些事)(23)

作者简介:耿超廷,笔名山涧小溪。喜欢文学,系山东散文学会会员,临沂市作家协会会员。

壹点号文峰山文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