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博物馆之宝骨笛(河南博物院镇馆之宝)(1)

河南博物院‬九件‬镇馆之宝‬中‬,这件‬古笛‬是年龄‬最长‬的宝贝‬,距今有‬9000——7000年的历史。

这件出土自河南省舞阳县贾湖遗址的古笛‬,被考古‬学家‬们‬‬命名为‬“贾湖骨笛”。

河南博物馆之宝骨笛(河南博物院镇馆之宝)(2)

据历史学家‬和‬考古学家考证,“贾湖遗址”是华夏民族先民们史前聚居的一个聚落遗址。

史前是指有正式历史记载之前,中国境内人类‬的发展史,包括早期猿人、晚期猿人、母系氏族、父系氏族,以及有关三皇五帝的传说史等等,直到公元前‬2070年‬夏朝建立。

史前时期的历史跨度,大约从距今‬170万年前开始‬,到公元前2070年‬为止。

贾湖骨笛是我国迄今为止考古发掘史上发现的最古老的一种乐器,用鹤类(比如仙鹤)的尺骨制成。

从1984年贾湖遗址被发现到现在,30多年的时间里,仅在此一处,前前后后‬共‬发掘出土了40多只古笛。

鹤类尺骨长在翅膀位置。为便于飞翔减轻体重,鸟类尺骨都是中空的。鹤类尺骨的长度正好适宜制笛,这就为我们伟大的祖先制作骨笛提供了极好的天然材料,也说明我们的老祖宗史前已经具有如此高超的智慧,而且极富创造力、想象力‬,充满‬了‬艺术‬与‬浪漫‬气息。

河南博物馆之宝骨笛(河南博物院镇馆之宝)(3)

在贾湖骨笛被发现之前,人们一直认为中国笛子是由西域传入的,古诗中也常有“羌笛”、“胡笛”的出现。

比如唐朝诗人王之涣的‬《凉州词》中,就有“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的诗句。

明代诗人熊直在《送边将还旧镇》中,也写到“朝吹出塞羌胡笛,夜坐筹边古戍楼。”

可见,古人‬称‬笛子‬为‬‬“羌笛”、“胡笛”已经很久了‬‬,留给今天‬我们的错误印象也‬特别‬深刻。

所以,贾湖骨笛的发现,不但改写了整部中国音乐史,而且有力证明了笛子是我们伟大华夏民族自古就有的乐器,而‬非从西域传入。

现在看到‬的这件古笛,依旧泛着玉石‬般神秘‬的莹润光泽,不知它‬曾被‬我们伟大‬的祖先们珍宝般‬的拿在‬手中多久‬,以致‬有了‬今人‬形容‬的“包浆”。

‬先民‬们曾‬用它吹奏出多少美妙动听的音乐和旋律,又‬演绎过‬多少‬动人‬心弦的‬故事‬,这些‬都是‬8、9千年‬后的‬我们‬非常‬想‬知道的‬事情。

河南博物馆之宝骨笛(河南博物院镇馆之宝)(4)

说起贾湖骨笛的发现,它‬在改写我国音乐史,证明笛子是我国古已有之而非外来乐器这些方面,都不‬算是最‬‬重要‬的事情‬。

更重要的是,贾湖骨笛对研究中国历史上闻名于世的礼、乐制度,还有我们国家土生土长的道家、道教,乃至我们整个中华民族从蒙昧走向文明的历史,都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

音乐可以直抵人类的心灵,没有‬国界‬,也‬没有‬种族的‬分别‬。

那些我们眼睛、脚步、文字、绘画都无法到达的地方,音乐可以到达。

华夏‬史前祖先留下的这些古笛,带着什么样的文化基因和文明密码,相信未来的考古‬研究会有更多的发现。

河南博物馆之宝骨笛(河南博物院镇馆之宝)(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