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句“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让世人记住了他,他不仅是这样说的,也是这样做的,历史上有很多人被后世添油加醋地抹黑或造谣,但是他范仲淹即使在如今的影视剧或小说中都没有任何黑料,他就是这样一位值得推敲的“完人”。
世人或许从“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知道他精才绝艳的文笔和为民请命的正直,或许从“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知道他的豪迈与壮志,但很少有人知道他的穷困潦倒、自强不息与鞠躬尽瘁。
那个爱喝粥的少年
范仲淹幼时父亲去世,母亲带着他改嫁,继父并未给他父亲般的关爱,母亲看在眼里也无能改变现状,她只能偷偷告诉少年:“要好好读书,离开这里。”
从此少年埋头苦读,心中只有一个执念,在京城书院读书,家里不能给他足够的生活物资,少年只能住在庙里,早晨煮一锅稀粥,放在门外晾凉直到上冻结冰。
他将冰粥切成三份,早中晚各化开一份充饥,同窗好友见其贫寒却深知范仲淹好面子有自己的尊严,便将自己从家里带的酒菜常常放在范仲淹桌上一份。
可直到酒菜坏掉范仲淹也从不碰,好友问他为何不吃,他答道:“我今日的才学不足,只配享用稀粥小菜,我若吃了好酒好菜,等我的肚子适应了,但我的才能依旧不匹配,往后我该如何是好?”
清粥小菜范仲淹吃了5年,直到考中进士进朝做官,他才靠自己改变了自己的境遇。
为官公正清廉,范仲淹深受百姓爱戴,升迁之路可谓平步青云,即使官运亨通俸禄优厚,他依旧保持着节俭的习惯。
相传范仲淹规定家中子弟禁止铺张浪费,甚至节俭到家里几个儿子连一件像样的衣服都没有,在家里的穿着几乎都打着补丁,仅有的没打补丁的衣服谁有事出门见客时才能穿。
范仲淹自己除了官服没打补丁外,其余衣服不是打着补丁就是破着洞还没来得及打上补丁,他自己好像对此丝毫都不在乎,整日不是沉浸在百姓的琐事中就是畅游在诗词歌赋里。
办实事的官老爷
天禧五年,范仲淹调任泰州西溪盐仓监,负责淮盐的生产、储存以及销售工作,泰州临海,范仲淹经常和好友在海边闲游。
看着海水倒灌、海边土地盐碱化十分严重,百姓收成极低,走访后得知,唐朝修建的海堤如今早已年久失修,海水侵蚀土地和庄稼,年年收成食不果腹。
范仲淹即刻上书奏请江淮漕运张伦,及时修建海堤解决百姓粮食问题。
天圣三年,朝廷受到张伦的上书,宋仁宗立即调范仲淹为兴化县令,派他全权负责修建防海大堤,安抚百姓情绪,保证百姓收成。
范仲淹接到调令立马动身赴任,刚上任立即雇佣工匠查看防海大堤主持维修工作,他与工匠商量施工,亲自参与建造劳动,百姓无不感动。
由于水土不服再加上整日泡在海水里,范仲淹全身长满湿疹,大夫劝他远离海水,在岸上督工就行,他却坚持与民共同劳动。直到大堤修好,他整个人瘦了一大圈。
农民收成渐好,都拿着自家的稻子登门拜谢,他依旧穿着自己的“破衣烂衫”出来迎客,请百姓们喝茶却从不接受他们的谢礼,百姓生活安居乐业他又做回那个游山玩水,吟诗作对的范大人了。
为国为君他毫不含糊
范仲淹为国家他能奉献出自己的全部,惜才爱才的他从不担心自己被人顶替,而是极尽全力推荐有能力又学识的年轻人。
狄青一介小兵,范仲淹看到他的胆识魄力以及勇猛武力,他劝诫狄青学习文化知识,光有武力没有学识那是莽夫所为,狄青听从他的劝慰开始学习知识熟读兵法韬略,最终成长为一代名将甚至一度官拜枢密副使。
富弼在当时被称为“洛阳才子”名气一度传到京城,范仲淹听说后经朋友介绍见到了富弼,范仲淹看着眼前一边人才的年轻人,出口便出了几个问题,富弼对答如流。
范仲淹对待人才就仿佛酒鬼看见酒家,他无法接受有才之人流落他乡得不到重用,便想通过当时的才人宰相晏殊将富弼收归宫中。
他知道晏殊对待有才之人的热情并不比自己低,谁知道晏殊见过富弼之后没问他的才华竟先问他是否婚配,原来第一眼晏殊就看上了这个年轻人,想替自己的女儿促成这桩好姻缘。
结果事情如他所期,他做了富弼的岳父,富弼也成功走进朝堂成为宋朝名相。
宋朝时局动荡,北方少数民族经常骚扰边界百姓,52岁的范仲淹从被贬谪地再次受到启用,赶赴边关。
正是这次战争让他写出了那首著名的《渔家傲·秋思》“羌管悠悠霜满地,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
赶赴边疆的范仲淹看着病弱士兵,他们眼里完全丧失斗志,他着手收归流民,安排他们开荒,制定后方经济恢复政策,发展生产,前方战士必须要有一个稳定的后方。
其次他将士兵分成12小组,每组3000人由专门的将军负责,改变宋朝一直以来将不识兵的局面,培养将士的默契度。
研究敌方的作战习惯并制定制敌战略,范仲淹的各项举措有条不紊地进行,加上他在百姓心中的形象,很快得到战士的认可,范仲淹不断鼓舞战士。
北方少数民族再次兵临城下,战士斗志昂扬,加上行之有效的御敌战略,他们终于取得了少有的胜利。
他在历史上一直是以一个文人的形象示人,很少有人知道他是一个全才,文武双全为国为民,想来他说的那句“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真的不是一句空话。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