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程目标的设定从“双基”到“三维目标”,再到"核心素养"体现了我国教育水平的不断提升,凸显了教学理念的传承与变化,也反应出新时代对教育的新要求和生物领域的快速发展,我来为大家科普一下关于生物课程目标制定以什么为标准?下面希望有你要的答案,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生物课程目标制定以什么为标准(以三维目标为导向到核心素养为导向的生物学课程目标)

生物课程目标制定以什么为标准

课程目标的设定从“双基”到“三维目标”,再到"核心素养"。体现了我国教育水平的不断提升,凸显了教学理念的传承与变化,也反应出新时代对教育的新要求和生物领域的快速发展。

回顾过往,生物学课程目标从“双基”强调的基本知识与基本技能;到三维目标强调的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再到现在的核心素养为宗旨的目标,核心素养在初中生物学阶段包括生命观念、科学思维、探究实践、态度责任。

从上述的双基、三维、核心素养中我们看到了生物课程标准的明显变化。如果说相对于双基目标,三维目标对学生的要求有了量的提高和质的飞越,那核心素养相对于三维目标来说,就是更明确地整合再提高的跨越。

我们先来了解三维目标的具体要求。知识与技能目标包括各个章节涵盖的核心知识和基本技能;过程与方法目标中的“过程”指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学习环境与学习体验,“方法”指的是学生的基本学习方法和实践生活方式;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指学习兴趣、学习态度、人生态度以及个人价值与社会价值的统一。 以三维目标为导向制定的课程目标是一种内容目标,“三维目标”看似分为三个维度,实则是不可分割的一体,最终目标共同指向学生的发展。

再来看核心素养为宗旨的课程标准,核心素养大概念是直接指向学校教育的本质与价值所在、学生的未来所在、国家与民族的未来所在 。核心素养分为文化基础、自主发展、社会参与三个方面。

具体到生物学科,把三维目标中的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精确到了点,具体指向了教师应要尽到学生发展的方向。生物学核心素养中,最具生物学科特点的是生命观念。生命观念不是指某些具体的知识,而是通过课程教学让学生逐步形成看待生命世界的态度和价值取向,是科学自然观和世界观的重要组成部分。学生在分析和解决与生物学相关问题时,虽不能依赖生命观念提供现成的答案,但基于此能指明分析问题的思路和方向。 如:探讨和阐释生命现象及规律,认识生物界的多样性和统一性。认识生物界的发展变化,认识人与自然的关系等等。

具体的生命观念有:结构与功能观、生态观、进化观点、多样性观等。

科学思维是生物学核心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 新修订义教生物学课标基于发展学生核心素养的要求发展科学思维应该贯穿于学生学习生物学的全过程。 因为,科学思维对于探索自然奥秘、评判结论和观点、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参与讨论社会性科学议题等,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科学思维与科学精神的关系,即发展科学思维是培育学生理性思维、批判质疑、勇于探究等科学精神的重要途径。生物学很多比较与分类、归纳一演绎、抽象与概括、分析与综合性的知识与实践会帮助学生更深地领会这一方面。

科学探究(高中版)到 探究实践(初中版),符合学生学段特点。发展科学思维是整个中学时期学生学习生物学的全过程。 科学思维对于探索自然奥秘、评判结论和观点、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参与讨论社会性科学议题等,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大学阶段依然需要进一步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更大程度地发展科学思维是培育学生批判质疑、勇于探究等科学精神的重要途径。应试教育下的学生很难提出批判质疑,新修订的生物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加强这方面的比重,6大核心之一是教学过程重实践。应运而生的是很多地区中考设置了生物学实验科目。教师只有通过精心设计的探究实践活动,才能够引导初中生从形象的直观学习活动入手逐渐学会抽象的科学思维,形成生物学大概念,这是生物学教学的本质应呈现的,也是将学生从生物学知识学习转向素养学习的必经之路。

态度责任是指在科学态度、健康意识和社会责任等方面的自我要求和责任担当。 这不仅意味着多年来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育人要素传承,也是多年来基础教育改革基础上对课程育人内涵的进一步丰富。教师更容易理解初中生通过学习生物学应获得什么样的态度和价值观,有利于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将生物学核心素养落实于具体的生物学内容中。

现代教学理念是以学生为中心,故课程目标的主体是学生,学生学会了什么?能做什么?解决什么问题?等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