火烧新野,是火烧博望坡之后,诸葛亮再一次展示他的军事指挥才能。

诸葛亮火烧新野现在在哪里(诸葛亮火烧新野是真是假)(1)


东汉献帝建安12年(公元207年),刘备三顾茅庐,从南阳卧龙岗请来诸葛亮出山辅佐。公元208年,曹军在博望坡被诸葛亮用火攻击败后,曹操亲率83万人马大举南征。刘琮闻讯惊恐万状,举州投降。新野是南北通道,刘备、诸葛亮遂决定弃新野、奔樊城、走夏口,联吴抗曹,实行战略转移。临行之前,为了阻击曹军,挫其锐气,诸葛亮用计谋伏击鹊尾坡,又在新野居民房上安放火硝、硫磺、黄油等助燃物。当时,曹兵远道奔袭新野县城,城内人去房空。曹兵人困马乏,便纷纷入住房内。三更天,诸葛亮命弓箭手由城四周用火箭射入,顿时城内一片火海,房屋全成灰烬,曹兵死伤无数,仓惶向西白河边撤退、喝水。关羽在北边见南边火起,就提闸放水淹曹兵,给曹操以很大打击。

诸葛亮火烧新野现在在哪里(诸葛亮火烧新野是真是假)(2)

新野县文物部门的一位工作人员说,火烧新野现在还存在火烧的遗址,在古城区1.2平方公里的范围内,地下1.2米处曾挖到炭灰、古房基和古兵器等。

这片古城区现在住着七八千人,主要的街道经营着日杂百货,还算热闹。

古城门与一条老街道相连,高约3丈、宽约2丈,传说这里原为一座老城门,新中国成立前被毁,现存的不过是1995年的重建物而已。

倒是离城门不远的政府街一侧,还存留着一处被称为“汉议事台”的遗址,让我们流连了一番。

这座议事台为刘备请来诸葛亮后,专门修建用来议事的。

议事台下的小门终日紧闭,很少有人登临。远远望去,台上建造有双层的阁楼,阁楼里摆有石凳石桌,可容四人对坐闲谈,似乎还真有议事的景致。

据传,原来的议事台台基高三丈六尺,象征一年有三百六十五天;其楼修建有八角,以示八卦之意。这说明除了议事之外,诸葛亮当时还在此外观天象、内望气脉,为刘备运筹帷幄。

最神奇的是,阁楼屋脊上设有八条神龙,传说是诸葛亮为防御火灾而特意设计的。这八条龙面对八方,哪一方烧大火,哪一方的龙头就会自动喷出水来。这样的设置,在当年火烧新野时,虽然满城起火,全城房屋尽成灰烬,但唯独议事台毫发未损。

世界上最小的城

过议事台,拐入一条五六百米长的小巷,这条小巷被称为汉文化小巷,参差不齐的民居墙壁上,雕刻着不少浮雕图案,三顾茅庐、火烧新野、马跃檀溪,诸如此类的三国故事,都有体现。

小巷的尽头,就是汉桑城小学。著名的汉桑城,就在这所小学院内。进入院内,一眼便看到了号称“世界最小的城”的汉桑城,面积只有10平方米左右,全部由砖石砌成。城内种植有一棵两人合抱粗的古桑,这棵古桑相传为三国时关羽所植,至今已有1000多年的历史,汉桑城因此而得名。

说起这棵古桑的来历,一位站在汉桑城旁的老师讲了一个故事:刘备屯兵新野时,让关羽在城西门扎寨,寨旁有一个靠门前桑树养蚕为生的张姓老汉。一天关羽操练归来,顺手将赤兔马拴在老汉的桑树上。不料赤兔马饿极了,把桑树啃了个“对头圈”,这棵桑树因此枯死。刘备知道后,责令关羽重植一棵作为赔偿。关羽慨然应允,植树之后,用砖石围护起来,以示爱树爱民的诚心,后来诸葛亮火烧新野,可这棵树并没有被烧死。

与古桑齐名的,还有一棵“挂剑树”,相传是刘备屯扎新野时,舞剑之后休息时挂剑的地方。这其实是一棵皂荚树,相传元末明初时已死,现在看到的是根侧长出的与原树相仿的另一棵树。

新野城内,相传还有太子阁,这是刘备屯扎新野时甘夫人所住的阁楼,因太子阿斗在此出生故名之太子阁。因为“文化大革命”时被破坏,我们今天已经无法看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