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旗
从1616年努尔哈赤建立后金算起,到1644年清军入关占领北京,满清政权以几十万人口击败人口近亿的明朝,定鼎天下仅用了28年。满清政权发展壮大所用时间之短让人震惊,这其中除了爱新觉罗家族出了努尔哈赤、皇太极、多尔衮等杰出人物之外,起到最大作用的还是八旗制度。八旗初建时期是平等的,后来有了上三旗和下五旗之分、尊卑之别,是满族政权从部落分权向封建集权转化的必然结果。
八旗制度的确立是一个漫长的过程,是随着满族政权发展壮大而逐步完善的。1584年,努尔哈赤以祖、父遗留的十三副甲胄起兵开始统一女真各部的战争,当时以黑旗为标志,这也是后来八旗以颜色区分的起源。1589年,统一建州三卫后,努尔哈赤新设红旗军由自己统领,将原来的黑旗军交给弟弟舒尔哈齐指挥。1601年,随着势力发展,战争需要,努尔哈赤参照“猛安谋克制”将女真人打猎时临时性的“牛录”改编成长期的正式组织,改编后的牛录分别隶属于黄、白、红、蓝四旗,这就是八旗制度的雏形。1615年,努尔哈赤基本上一统女真诸部,统辖的人口百倍于刚起兵的时候,因此对于原有的四旗进行拆分重组,以五牛录为一甲喇,设一个参领;五甲喇为一旗,设一个都统、两个副都统;而在参领之上的就是旗主,由努尔哈赤自己和他的子侄担任,分别是正黄旗、镶黄旗旗主努尔哈赤,正红旗、镶红旗旗主代善,正白旗旗主皇太极,镶白旗旗主杜度,正蓝旗旗主莽古尔泰,镶蓝旗旗主阿敏,八旗制度自此确立。
八旗创建初期,虽然正黄旗和镶黄旗由努尔哈赤亲领,但是八旗之间并没有上下之别,毕竟当时满族政权初创,需要所有人团结一心,不可能搞什么差别化待遇。而且当时的权力架构属于分权制,整个国家的大事小情、甚至于努尔哈赤继承人的确立,都需要八旗旗主贝勒,宗室贵族,费英东、额亦都、何和里、扈尔汉、安费扬古等开国功臣共同商定。
皇太极剧照
上三旗和下五旗的区分是从皇太极统治时期开始的。1626年,努尔哈赤突然病逝,皇太极在众人推举下继位。在努尔哈赤时期,八旗旗主地位、权力基本平等,努尔哈赤作为其他人的长辈和基业开创者自然能够让各方臣服于自己,是大家拧成一股绳;但当皇太极继位后,就出了问题,皇太极不论是年龄、功绩、威望在所有旗主中都不是能服众的,这使得八旗旗主并立、事权不一,满族贵族间的矛盾、冲突日益严重。为了改变这种局面,皇太极重用了大批汉族知识分子,对内进行加强中央集权的封建化改革,而整合、改革八旗就是重要举措之一。
柿子要挑软的捏,皇太极继位后首先趁着多尔衮、多铎年幼,将他们统领的正黄、镶黄二旗改为正白旗与镶白旗,而将自己的正白旗变为正黄旗;又剥夺了晚辈杜度(努尔哈赤长子褚英的儿子,也就是皇太极的侄子)的镶白旗,改为镶黄旗后交给自己的长子豪格统领。但是这个时候正黄旗和镶黄旗的实力还相对弱小,皇太极为了对抗其他兄弟,极力拉拢年纪幼小、但旗下实力强大的多尔衮兄弟,这使得皇太极实力大增。此后皇太极采用计策分别于1630年铲除镶蓝旗旗主阿敏,1635年铲除正蓝旗主莽古尔泰,镶蓝旗被交给了皇太极的亲信济尔哈朗,正蓝旗和正黄旗混编成为新的正黄和镶黄旗,将豪格的镶黄旗扩充后改为正蓝旗,从此正黄旗、镶黄旗、正蓝旗由皇太极亲自统领,为“上三旗”,是皇帝的亲军,地位崇高,也使得皇太极手握117个牛录,成为八旗的第一大势力。
多尔衮剧照
1643年,52岁的皇太极猝死于盛京,经过多方博弈,皇太极六岁的儿子福临继位,而实力强大的多尔衮成为摄政王。多尔衮真是个非常厉害的人物,将哥哥皇太极的手段学了个十成十,一方面指挥清军入关,使清朝入主中原,极大的增强了自己的权势威望;另一方面借征战之机分化、拉拢八旗中反对自己的势力。1648年,清朝基本平定天下的时候,多尔衮趁机弄死了自己的主要反对者、皇太极长子豪格,夺走了豪格的正蓝旗。即是要削弱反对自己的势力、扩充自己的力量,又是要体现自己至高无上的地位,多尔衮将豪格的正蓝旗和自己的正白旗混编重组,成为新的正白旗和镶白旗,原本多铎的镶白旗变为正蓝旗;同时正白旗纳入上三旗,正蓝旗降入下五旗,这个行为可以说当时多尔衮已经自比为皇帝了。
1650年,年仅39岁的皇父摄政王多尔衮突然去世,顺治皇帝亲政开始清算多尔衮势力,列出十四条罪状,剥夺多尔衮一切封号、毁墓掘尸。而在八旗方面。顺治恢复两黄旗贵族的地位,并接管了多尔衮精心打造的正白旗,从此“上三旗”镶黄、正黄、正白,“下五旗”正红、镶红、正蓝、镶白、镶蓝的次序和旗色再未变化过。
皇太极在八旗内划分“上三旗”和“下五旗”是非常厉害的一招。一方面皇太极从法理上确立了自己高于其他八旗旗主的地位,名正言顺的扩充自己旗下的实力;另一方面突出“上三旗”的权势地位,使得“上三旗”为了自身利益团结在皇太极及其子嗣身边,拥护皇太极及其子嗣的统治地位。皇太极死后,正是“上三旗”将领索尼、鳌拜等人的拼死抵抗,阻止了多尔衮夺位的企图,使得皇位一直留在了皇太极一脉手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