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中和成都的关系(告诉你汉中跟四川到底啥关系)(1)

首先,请进来的大神理性讨论,不要喷粪。历史摆在那里,不以你我的意志为转移。

再其次,我们要明确两个概念:

1 汉中,广义的汉中指现在汉中市所辖的10区县,狭义指现在的汉台区。在历史上而言,不管这个地方叫南郑、梁州、兴元、汉宁,都是一个意思。

2 四川,四川是川峡四路的简称。作为一个省的名字,他是现在的四川省。历史上这块地方管辖范围也时大时小,名字换来换去,但是大家都明白这里所说的四川是指的以四川盆地为核心的那一片区域。

3 如果你承认秦、汉、唐的历史是中国的历史,那么请不要说巴方、蜀方、巴郡、蜀郡、前蜀、后蜀、蜀汉、大西这些历史不是四川的历史。四川省这个名字是元朝才开始,但是这块地方已经亘古存在。

再上传一张现在的四川地图,有人说这是二川,也对也不对。诚然,相比川峡四路,夔州路大部分作为重庆直辖市已经在1997年划出,夔州路的播州(遵义)更是在雍正年间并入贵州。利州路的北部(今陕南)也在元朝进入陕西版图。但是利州的南部还在今天的四川。所以,如果以川峡四路作为标准,今天的四川基本算个两川半。四川只是作为一个地名或者行政区划名被继承了下来。

汉中和成都的关系(告诉你汉中跟四川到底啥关系)(2)

手打很辛苦,错别字在所难免,请忽略。

由于手头的资料有限,部分内容只能文字呈现。

中国的河流总体是西部发源,东部入海。今天的汉族(华夏族)很大一部分是从青藏高原走下来的。历史学家一般把他们称为古羌人。古羌人北支沿黄河发展,成为后来的西岐。南支沿岷江发展,成为后来的蜀人,这中间的一支呢,沿着白龙江、大巴山、汉江发展成为后来的巴人。至于历史上有名的西夏王朝实际上还是羌人一支的后裔,算是羌人入主中原的最后一朵浪花。

所以说,今天中国的绝大分人实际上都是古羌人的后裔,大家没有必要在地域问题上过于纠结,其实都是一棵树上分的枝、结的果。

汉中和成都的关系(告诉你汉中跟四川到底啥关系)(3)

汉中和成都的关系(告诉你汉中跟四川到底啥关系)(4)

大家知道,在秦以前虽有夏商周,但那只是一个松散的、名义上的联盟。中国大地上很多地方的行政结构都是以方国的形式存在。那时候的国有大有小,大的或许能有几天的省那么大,小的大概也就是几个山寨而已。

汉中这块土地上最早出现的方国叫什么,我不知道。我知道有记录、有传说、名气最大的就是褒国。因为有了褒国才有了褒姒,才有褒谷口,以至于今天的褒城镇等。

褒国是怎样一个国家呢?我们也不知道。褒国北是秦岭,南是巴山,相对封闭安全,如果排除与其他本土部族(勉县的“丙国”、洋县的“酉国”?)之间的争斗,褒国应该是国泰民安的景象。

关于褒国的记述也不多,今天的我们只能透过依稀的历史烟云来推测。

“烽火戏诸侯”的故事告诉我们 周幽王和褒国是有来往的,甚至有一点欺负人的味道。不管怎样,这至少说明褒国和当时的北方政权是有联系的。周幽王已经是周政权的陪葬品。那么在这几百年前的情况是怎样呢?

我们翻开《华阳国志·蜀志》,里面有一段记载:武王伐纣,蜀亦从行。”又载:“周武王伐纣,实得巴蜀之师,著于《尚书》,巴师勇锐,歌舞以凌殷人”。从这一段我们可以看得出来,在商周之交,巴蜀人已经翻过秦岭了。那么是不是从褒国的土地上过去的呢,我们不知道。

我们接着看。《华阳国志·蜀志》载:“周显王之世,蜀王有褒、汉之地,因猎谷中,与秦惠王遇,惠王以金一笥(音四,盛饭或衣物的方形竹器),遗蜀王,王报珍玩之物。”这一段讲的的是蜀王见秦惠王的事情,也是这次见面,成就了秦统一七国前先灭了巴蜀的史实。这一段话还告诉我们当时的蜀王有褒汉之地,从这上面看来似乎当时的汉中已经在蜀国的控制之下,或许褒国还是存在,但最多也是国中之国(类似的还有苴国等)。

这里,可能会有人疑问了,就是所谓《史记》上有记载“秦取楚汉中,再战于蓝田,大败楚军……”有人认为这是汉中在当时是楚的属地,此处有大谬。同一场战争,我们看看另一个记载,史记·楚世家》:“(怀王)十七年春,与秦战于丹阳,秦大败我军,斩甲士八万,虏我大将军屈匄、裨将军逢侯丑等七十余人,遂取汉中之郡。”真是横看成岭侧成峰啊,原来这个“汉中”是现在湖北的郧阳地区,当时确在楚国的治内。楚国的势力确实很庞大,但是最多只延伸到了今天的安康,而且已是强弩之末、鞭长莫及了。

咱们继续看历史。《史记·秦本纪》:“躁公二年,南郑反。”“(秦惠公)十三年伐蜀,取南郑。”这里很有趣了,前面讲到蜀王和惠王在褒斜谷打猎见了面,没过多少年,就说南郑反了。这也成为秦惠王伐蜀的理由。在过去,“反”一般指以下犯上,难不成在蜀王和秦惠王在褒斜谷一起打完兔子以后,蜀王把褒汉之地送给了秦王,又或是秦王顺路先夺取了现在的汉中?我觉得第二种可能性更大。

好了,这里总结三点:

1 汉中最早的方国以本土的褒国最有名。

2 在秦夺取汉中,蜀王已经实质拥有了当时的汉中。

3 秦在全面进攻巴蜀前,先占领了汉中。

4 楚国的“汉中”和今天的汉中名相同,实际上不是一码事。

ok,历史已经从战国到了秦。中国迎来了第一个大一统的王朝。

秦在征服七国之前先征服了巴蜀和褒汉(暂且这样称呼)。在秦岭以南设立了四个郡: 汉中郡、蜀郡、巴郡、黔中郡。其中汉中郡的治所叫南郑,也就是今天的汉台区及其附近。

汉中郡当时的管辖面积大致是今天的 汉中 陇南 巴中 达州 安康 商洛。

这一段没有什么好评论,直接上J8。

汉中和成都的关系(告诉你汉中跟四川到底啥关系)(5)

汉承秦制,汉中郡一切依旧。

只是到了汉末三国时期,三足鼎立。

蜀汉时期,汉中郡的管辖面积大幅度缩小,大致等同于现在的汉中市。魏兴郡(安康)已属曹魏,武都郡(陇南)不再是汉中辖内。今天的巴中已经属于巴西郡(治阆中)和宕渠郡。

三国虽短,但是三国对中国的历史文化影响极其深远。

当时汉中郡虽然缩小,却是除了成都以外的国家权力中心。

我不赞成四川汉中的母子说,我觉得更多的是亲人的概念。现在的四川和汉中在那个时候确实是一家人。

汉中和成都的关系(告诉你汉中跟四川到底啥关系)(6)

曹操死了,司马家粉墨登场,终于再次天下一统。故事也就讲到了西晋和东晋。

两晋一改前制,郡上设州。郡从类省级变成了类似今天的地级市。州却成了类省级的建制。

总的说来西晋东晋在汉中极其周边的区划变化不大。晋撤销了秦时期的巴郡,少部分并入了益州(治成都),大部分并入了梁州(治汉中)。

两晋的梁州(其他时候还有梁州的建制,所以特别注明是两晋时期的梁州)是以汉中为治所的以及行政单位,管辖面积也是历史上最大的。大致等于现在的 汉中 安康 广元 巴中 达州 南充 广安 遂宁 绵阳 德阳 重庆直辖市全部。 最有趣的的是益州治所成都往北大约20公里就属于梁州辖地,不得不说很牛B啊。

好了,继续上大家都喜欢的J8。

汉中和成都的关系(告诉你汉中跟四川到底啥关系)(7)

汉中和成都的关系(告诉你汉中跟四川到底啥关系)(8)

前面有一句话只说了一半,整句话是“天下大势,分久必合,合久必分”。

经过了强盛的隋唐,中国进入了五代十国。各地诸侯分疆裂土,秦岭以南更是凭借天堑,进入了前蜀后蜀的割据时代。

王国变得小了,区划层级也就减少了(日本和台湾难道是学的前后蜀?呵呵)此时中央下面设州,州下设县。很不幸,南郑(今汉台区)曾一度失去了中心地位。后来恢复了梁州建制,但是管辖面积也大为减小,堪称历史之最。我不知道那一段时间,在今天的汉台区那块土地到底发生了神马。

今天的汉中市在前后蜀时期最早是一个州--兴州(今略阳),后来增设梁州(南郑、汉台)、洋州。

这一段故事讲起来比较无趣,上图吧!

汉中和成都的关系(告诉你汉中跟四川到底啥关系)(9)

两宋时期,也有人叫做后三国时代。省级行政区划以“路”代“道”。

把唐朝的剑南道、山南东道、山南西道重新组合成了所谓川峡四路。

利州路初治利州(今广元),四年后就迁治到了兴元府(今汉台)。利州路管辖范围大致相当于现在的:汉中 广元 巴中 绵阳北部 南充北部。

川峡四路并不是个建制,而是地理相邻、民情相近的四个省级行政区。在当时,无论是汴梁人还是临安人,在他们眼里川峡四路的人都是一样一样的,所以开会、打麻将也总是让他们凑到一起。久而久之,川峡四路就让人觉得是一个整体。

说到这里,不得不啰嗦几句,陆游曾写“当年万里觅封侯,匹马戍梁州”,写的就是大诗人在汉中为国家驻守边关。

蒙古人在中原大地所向披靡,但是到了川峡四路却寸步难行。不难想象,在那个年代,北方骑兵在翻越了秦岭巴山后已经筋疲力尽,战斗力自然大幅下降。当整个大宋都已经灭亡了的时候,川峡四路的人还在为汉人的政权保存儿战斗。在最后一个只有两平方公里的山头上(钓鱼城)汉人的军队苦苦坚持了36年。蒙哥也在攻取钓鱼城的战斗中阵亡。

蒙哥之死直接导致了整个蒙古军队的回撤,这为元朝草草收场埋下了伏笔,当然也为汉中在行政区划上与四川分道扬镳埋下了伏笔。

汉中和成都的关系(告诉你汉中跟四川到底啥关系)(10)

汉中和成都的关系(告诉你汉中跟四川到底啥关系)(11)

终于讲到元朝了。

这是一个转折点。

过了元朝,汉中在行政上基本和四川就没有什么关系了。

蒙古人作为第一个全面占领中国的外来政权,巩固统治是头等大事。从元朝开始,一改以前的行政划分按照山川地形的逻辑,而是故意打破自然地理区隔,采取“犬牙交错、相互牵制”的主张。

元朝是第一个实行行省制度的朝代(其实我一直觉得那时候是亡国的,不算中国的朝代)。汉中所在的原利州路一分为二。一部分与秦岭以北的关中合并为陕西省,另一部分与余下的川峡三路合并为四川省。

很多人以为有了行省制度,今天的汉中市就全部划入陕西省了,实际上不是这样。在整个元朝现在的勉县 略阳 宁强还在四川行省的管辖以内。

汉中和成都的关系(告诉你汉中跟四川到底啥关系)(12)

明朝及以后。

明朝恢复了汉人政权,但是从明朝到现在,所有的政权都觉得蒙古人的犬齿交错的区划格局很好很实用。因为他们都一样想维护集权,此处省略2000字。哥绝不会说错话被送快递,嘿嘿!

虽然后面还出现过张献忠的大西政权,但是时间极其短暂,基本可以忽略不计。

说到汉中和四川行政的最后一次交集, 那是民国的时候,非常搞笑。不妨简单说一下,就当是个笑话。

民国初年,中国有两个中央政府。一个是北洋政府,一个是广州政府。这两个政府在四川的军队打起仗来,代表北洋政府的四川督军刘存厚打不过代表广州政府的熊克武。一路逃到汉中,并且在汉中设立了“四川督军署”。北洋政府后来败给了广州政府,刘存厚也改旗易帜,去了四川的达州,当一个管辖三个县的“川陕边防督办”。话说此品行糟糕,口碑极差,在汉中滥权强征,百姓莫不怨声载道。

再说说四川跟汉中的最后一点行政交集,就是现在南郑县的碑坝片区。这一片是解放后(1954年)从四川省通江县划入陕西省南郑县的。

===========================================================================

我的故事讲完了。

有人说历史是一个任人打扮的小姑娘,一千个人眼里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历史是已经发生的事,他不会改变,只是看你怎样去解读。

如果非得要我说说我的看法,我觉得:

1 以前汉中长期以来都是省一级的行政区。长期管辖着川东北的大片土地,是与成都、重庆同分量的地理和行政中枢。当然,那时候的汉中跟四川的关系较为紧密,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分分合合。

2 元以后汉中主体一直保持在陕西省内,属于国家地方二级级行政区。从语言到风俗越来越多的收到关中文化的影响,特别是近50年来,改变很明显。

3 就现实来看,汉中跟陕西是一家人,四川只是多年以前失散的亲人。一家人偶尔拌个嘴啥的,难免想起曾经的那些往事,那些故人,人之常情,但是,于事无补。

4 历史只是历史,更重要的是现实。汉中现在最需要的不仅是双百规划,更需要的是产业支撑。如何突破生态瓶颈,如何变资源优势为经济优势,是一个大问题。不解决好这个问题,随着省直管县,汉中这个名字变成地方三级行政区也不是不可能。

5 汉中是汉中人的汉中,希望各位汉中的朋友团结一致,实干兴汉,不说造福一方,能能够带领自己的小家庭率先实现“全面小康”也是很不错的!

汉中名称的由来

汉中市地方志办公室整理

汉中的来历,郦道元在《水经注》中说是因汉水得名,即被水所绕之意。但后来研究汉中地方史的人,都无法解释,便生出许多臆测。其实最早的汉中并不是现在的汉中,而是另有所指。汉中盆地最先称为褒国,再就是南郑县了。

公元前451年秦国从蜀国手中夺取了汉中,秦国已实行县制,在此设立南郑县。南郑县的名字取得,是因为当年西戎入侵,部分郑国人南奔来汉中,聚居在此,因与秦人有乡党之谊,便以南郑来命名。秦国为了巩固和加强南郑的军事力量,派左庶长修筑了南郑乡城,其址就在今汉中市,这个地方历史上一直称南郑,后来才移到今天的周家坪。公元前441年蜀利用秦国在南郑立足未稳的机会,重新夺回南郑。蜀王封弟弟苴侯于汉中,称蒯萌王。公元前387年秦从蜀人手中重新取得南郑。

公元前316年秦以南郑为基地,取道五丁关、金牛道灭了蜀。金牛道又称石牛道,即今天川陕公路沔县至剑门一段。途中以金牛峡、五丁关等处最险。金牛峡、五丁关一带为石炭岩地质,崖峻谷深,谷状多呈V形;五秦人不知入蜀道路,假意送给蜀王能粪金的石牛和珍宝美女,蜀王贪婪成生,就派手下五大力士——五丁,一路开山通路将石牛运回国内。秦人尾随五丁之后,灭了蜀国。这条路便称为金牛路。在宁强境内仍有金牛峡、五丁关、金堆铺、烈金坝等与传说有关的地名。

秦国在商鞅变法之后,民富国强,已有并吞天下之志。灭巴蜀后安顿好了后院,着手进一步蚕食楚国。公元前312年秦夺取楚丹江流域,又败楚汉中,置汉中郡。

楚汉中郡在什么地方呢?《战国策》苏代对燕王说:汉中之甲,乘舟出于巴,乘夏水而下汉,四月至五渚。夏水是一条河流,源出湖北竹山地区,有三条,在江夏入汉。《史记正义》引《括志地》说:房陵即今房州房陵县,古楚汉中郡地也。房陵县即今湖北房县,属竹山地区。汉中即指今湖北竹山地区,其地理上正被汉江和沧浪水所围,沧浪水又称汉水,所以被称为汉中。此地正是秦头楚尾。汉中是一片连接巴蜀的山地,是江汉平原即楚国内腹的一道屏障,因处秦头楚尾之地,成为楚秦、楚巴的争夺焦点。

楚人在蚕食汉江诸国后,前后以汉水命名的并非汉中一处,还有汉东、汉北等处。

秦取得统一后,实行郡县制,汉中郡扩大到汉北(今安康一带)及汉水上游地区,郡治新城(今安康),正处在汉中郡中部。东汉时四川盆地及西南地方实力增强,汉中郡治才迁到南郑,有加强防范的意思。

东汉末年,曹操从张鲁手中夺取汉中郡,此时汉中郡的下游古汉中,中游新城,上游南郑都成为吴蜀争夺的军事要地。为了军事上的需要,遂于公元219年(汉建安二十四年),在新城设立魏兴郡,古汉中设上庸郡。南郑仍设汉中郡。从此以后,二千年来一直被沿用下来,汉中就专指汉水上游的盆地了。这种地名上的张冠李戴现象,地理上称“地名漂移”。

汉中最棒的微信公众平台,它集合汉中历史,文化,美食,街拍,旅游,户外等多种元素。欢迎大家关注与投稿,健康快乐的城市生活,在路上与您同行!

搜索微信『汉台在路上』

一位汉中间歇性精神病患者的奇特视界观,和自我话疗史,欢迎汉中朋友们的关注订阅!

在路上hz2752286698

微信搜索搜索“汉台在路上”博主个人37988908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