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人说学习很没劲,尤其是理论部分,因为教育理论很枯燥?那是你见识太少,3个实验带你学习带你飞~

教育学原理带给我的启示(教育理论很枯燥)(1)

大家在日常的学习中,一般学的都是全新的知识,为了增强学习效率,取得更好的学习效果就要学会如何运用学习迁移的方式进行学习,什么是学习迁移呢?学习迁移指的是一种学习对另一种学习的影响,或已经学习到的经验对完成其他活动的影响,也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能“举一反三”“触类旁通”。前辈的心理学家们为了验证哪些内容或方式可以更好的促进学习迁移,做了一个又一个好玩的实验。

第一个共同要素说理论给大家介绍的是桑代克的“形状知觉”实验

教育学原理带给我的启示(教育理论很枯燥)(2)

在这个实验中桑代克以大学生作为实验对象,训练他们判断不同大小和形状的图形面积。这些大学生分别估计了100多个矩形、三角形、圆形和不规则图形的面积,根据结果预测了这些大学生的判断面积的能力。然后用90个10-100平方厘米的平行四边形让每一位被试进行判断面积训练。

最后这些大学生受到两种测验:第一种测验要求判断13个与训练图形相似的长方形的面积;第二个测验要求判断27个三角形、圆形和不规则图形的面积。这27个图形是预测中用过的。研究表明;通过平行四边形训练的大学生,被试对矩形面积的判断的成绩提高了,但他们对三角形、圆形和不规侧圆形的判断的成绩并没有提高。实验说明了,只有当学习情境和迁移测验情境存在共同成分时,一种学习才能影响另一种学习,即产生迁移。即两种情境中有共同成分时可以产生迁移也就是桑代克所说的的共同要素才能更好的迁移。

第二个概括说理论给大家介绍的贾德的“水下击靶”实验

教育学原理带给我的启示(教育理论很枯燥)(3)

贾德做的水下打靶实验,他把十一二岁的小学高年级学生分成A,B两组练习水中打靶。对A组被试先教以光在水中的折射原理而后进行练习,B组则只进行练习、尝试,而不教原理。当他们达到相同的训练成绩以后,增加水中目标增加水中续打靶时,学过原理的一组的练习成绩明显优于未学过原理的一组。贾德认为这是因为学过原理的一组已经把折射原理概括化,从而对不同深度的靶子都能很快作出调整和适应,把原理运用到不同深度的特殊情境中去。贾德说:“指折射原理把水外的、深水的与浅水的经验――组织成为整体的思维体系。他们知道靶子在水中的移动速度不同,因而遇到第二种深度的水的时候就能有效地应付了。总之,他们在理论的高度上把握理解了实际情况后就能利用概括了的经验去迅速地解决需要按实际情况作分析和调整的新问题。从而得出迁移的关键在于,学习者在两种活动中概括出他们之间的共同原理,也就是概括说的学习迁移理论。

第三个关系转化说给大家介绍的是苛勒的“小鸡啄米”实验

教育学原理带给我的启示(教育理论很枯燥)(4)

苛勒的小鸡啄米实验是让小鸡在深、浅不同的两种灰色的纸下面寻找食物。通过条件反射学习,小鸡学会了只有从深灰色纸下才能获得食物奖赏。然后,变换实验情境,保留原来的深灰色纸,用黑色纸取代浅灰色纸。问题是:如果小鸡仍然到深灰色纸下面寻找食物,那就证明迁移是由于相同要素的作用; 如果小鸡是到两张纸中颜色更深的那张(即黑色纸)下面寻找食物,那就证明迁移是对关系作出的反应。实验表明:小鸡对新刺激(黑色纸)的反应为70%,对原来的阳性刺激(深灰色纸)的反应是30%;而幼儿在做同样的实验时始终对黑色纸的刺激作出反应。

他认为这结果证明是情景中的关系对迁移起了作用,而不是其中的相同要素,被试选择的不是刺激的绝对性质而是比较其相对关系(把在前一种情景中学会的关系即"食物总是在颜色较深的纸下面"迁移到后一种情景中,从而做出了正确的反应)。

苛勒通过实验证明迁移产生的实质是个体对事物间的关系的理解。即迁移的产生依赖于两个条件:一是两种学习之间存在有一定的关系;二是学习者对这一关系的理解和顿悟。其中后者比前者重要。习得的经验能否迁移,并不取决于是否存在某些共同的要素,也不取决于对原理的孤立的掌握,而是取决于个体能否理解各个要素之间形成的整体关系,能否理解原理与实际事物之间的关系,即对情境中一切关系的理解和顿悟是获得一般迁移的最根本要素和真正手段。苛勒认为,人们越能发现事物之间关系,则越能加以概括、推广,迁移越普遍。

教育学原理带给我的启示(教育理论很枯燥)(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