终于有时间去看了《我爱我的祖国》这个电影。
70周年,7个故事,7个导演同台竞技,每个故事都有亮点,也有一些影片并不完善。
每个人心中都有一个排名,而在我心中的排名是这样的。
最喜欢《前夜》和《北京你好》,这两个短片在我眼中没有缺点,必须狠狠的夸。
《夺冠》和《相遇》也很喜欢,但好的同时却存在一点瑕疵。
《回归》和《护航》也挺好。
《白昼流星》的话,就属于太高深没看懂的类型。
一、《前夜》:每个人都是历史的主人公
先来听听,我怎么夸《前夜》吧。
如果让你来讲开国大典这样一个中国历史的转折点时,你会讲什么事情呢?
如果是我的话,我可能就会照着教科书一本正经的告诉别人这件事有多么伟大,它怎么才是一件具有划时代意义的大事,然后就没有了。
但这并不是好的讲故事的方式,这就是普通人和大导演的差距所在呀。
对我来说,我只能看到这个大的事件是一个事件,而导演会去寻找这个事件背后的某一个人。有的导演可能会选择讲像毛主席这样具有决定意义的人在这一天的前夕做了哪些事情。
讲述某一个英雄人物的伟大之处,这是我们常见的叙述方式。
然而管虎导演却选择去讲述在这样一个划时代事件背后的小人物——电动升旗装置的负责人林治远,而这个人可能是开国大典背后的每一个普通人。
在据检验还有3小时50分时,模拟升旗装置的阻断球突然断裂,而修复需要的两种特殊金属却并不常见。在小徒弟向全城的百姓求助后,几乎整个北京城的人都带着可能含有这两种金属的物品涌进这个小小的四合院的那幕,简直令人泪目啊!
一个老大爷问,“同志,你看我这烟袋锅子能用么?”
一个妈妈挤上前来,递着孩子的长命锁说“这是孩子的长命锁,孩子打小戴在身上的”。
一个清华大学的化学系教授把实验材料从手帕里拿了出来说“这是我们化学实验室仅存的一块样板,铬”。
这才是我们人民群众的真正的面目呀。
不是一些抗战剧中送死的蠢人,也不是躲在英雄背后苟活的麻木之人,而是在国家需要我时我便能奉献的普通人。
虽然只详细的展示了林治远这一个人,但是你却能从他身上看到整个开国大典背后所有兢兢业业的工作人员。
管虎并没有把所有的事情都给你讲清楚,甚至有的人物只出现了一个片段,但就这一个片段就足够让我们知道这个人在这段时间经历了什么。走遍北京城寻找红布的小徒弟,忿忿不平觉得自己不该在四合院拉国歌的小号手,把家里照顾的井井有条给林志远送驴打滚的林夫人。
在管虎的叙述下,你完全能知道以他们为主人公的开国大典会讲什么故事。
导演太牛太牛了!
二、《北京你好》:葛大爷这神般的演技,导演这现实般的故事
然后来说说在我眼中和《前夜》并列第一的《北京你好》。
看完这个影片,出了影院我就去搜了一下这个四川小孩现在的生活怎么样。
但是原来并没有这个小孩,也没有一个在汶川去世的奥运会优秀农民工。
这不就是这个影片最好的地方吗?明明是虚构的故事,却能让人信以为真。
这个影片的真体现在两个方面。
一是导演的故事写的非常好,有欲扬先抑的意思。开篇塑造塑造了一个不靠谱的爸爸,一个不仔细的出租车司机,一个吊儿郎当的北京大爷,但是这个人却圆了小孩一个梦想。
二是葛大爷的这个演技,太太太真实了。不记得自己儿子脚有多大的爸爸,被开了罚单和警察逗乐儿的出租车司机,他甚至都不怎么关心谁抽到了奥运会开幕式的门票。这样一个人甚至有点讨厌,但是却十分真实,而也就是这样一个人在听说了小男孩来北京的原因之后,却选择了把票让给小孩。
这可能就是我们生活中的每一个人。
即使在网上看了很多老人跌倒不要扶的事儿,但是在真的面对一个需要帮助的老人时,再思考过后还是会提供帮助。虽然生活中可能是一个宅在家里说房东坏话的小年轻,但是在地铁上遇到猥亵女性的混蛋还是会伸出援助之手。
三、《夺冠》:现实很多是存在缺憾的
这个故事我也很喜欢。
一面是坐在胡同里等着看电视上女排奥运会直播的叔叔阿姨需要他接好电视的线路;一面是一起打乒乓球的青梅竹马即将远赴美国可能再也见不到面。
一个五六岁的孩子,他会怎么做呢?
他本来已经决定不管这些叔叔阿姨,不管什么奥运转播,但当他下楼回头看到叔叔阿姨聚在半导体面前热烈的欢呼时,他突然决定先不去见小美了。
而中国队终于赢了冠军,他跑下楼想追小美时,却被众人抛在空中错失了见小美的机会。
看到爸爸时便大哭了起来,爸爸他发生了什么,也不能说“我喜欢的小姑娘要走了!我再也看不到她了!”只能说委屈的继续大哭说“中国队赢了!我激动的!”,“咱家电视太破了”。
这段简直可爱的令人发昏!
但我觉得最后两人的相聚是影片的一个小瑕疵。
现实中走散了的人哪里还有相聚的可能呢?偶像剧里才可能有十几年不见的主角跨越时间相遇的桥段吧。其实《相遇》的最后,多年前的女友在黑白电视里看到了无名英雄高远的照片就更好。不过还是瑕不掩瑜的。
四、《相遇》:历史背后的无名英雄
这个影片中印象最深的一个片段是高远在全体人员紧急撤离时,转身回去拉下了一系列的按钮,解除了警报状态后,在自己鼻血直流站都站不稳时,还跟指挥员说:"报告陈指挥,如果我们这次试验的结果不是我们想要的反应的话,那么用排除法的话,另一个就是了。”而在他踉跄的离开时却没有任何人知道他的名字。
从医院跑出来,坐上了那个三年前一直送女友回家的公车,甚至遇到了寻找他三年的女友时,他还要说“我不认识你。”
明明是因为思念这个人才来坐的这趟车,见到了思念的那个人却只能说,我不认识你。
其实能看出导演想讲的是那些为我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做出了很多奉献与牺牲的无名英雄。
但有些细节我觉得不太清楚,就是开篇到底发生了一件什么事呢,这个事情的后果到底是什么?如果没有解除危机的话,是实验室的人面临着核泄漏带来的风险,还是整个北京城都会面临着危险呢?而且对于一个人转身便能扭转局面这件事觉得有一点点的问题,如果导演能把这里略作交代就更好了。
五、《回归》:这一秒对你们来说是结束,对我们来说是开始
导演从香港回归的交接仪式中1997年零点零分是英国降旗还是中国升旗的点来展开故事。
我方的代表人说:“这一秒对你们来说是结束,对我们来说是开始”,“我们不想,也不能再多等一秒了”。
然后讲述了主持仪式的英国人的修表,护旗队的队员的升旗的训练以及警官莲姐和她的丈夫修表师傅这两个小人物的故事。
其实可能这个故事的关键应该在于升旗手,在零点零分把国旗升上去的那一刻,但奇怪的是这一幕却并没有让我感到十分的感动,相反莲姐下命令换帽徽,真正的把中国的帽徽插到了警帽上的的时候,那一刻才是真的让我感觉到了香港主权的更替。
六、《护航》:最好的飞行员也是最好的队长
《护航》以飞行员吕萧然的视角展开。
为什么明明是最好的飞行员却不可以执行大阅兵的飞行任务呢?
从最开始的不服、不满到最后在天上的那一刻本可以由她来执行阅兵任务但她却选择了帮助她的队员排除故障中,能清晰的看到她的个人的变化。
可能导演想说的就是每一个历史事件都会对参与其中的人物造成一些小的改变,而这些小的改变会是这些人人生的重大转折点吧。
但个人觉得把大阅兵和个人的性格的变化联系起来可能不是最佳的故事,虽然说最佳的选项我也不知道。
影片中还有一点表现的很好。
队员和吕萧然之间是很好的朋友,平时在生活或者训练中的都是直接“萧然、萧然”的直接叫名字,在自己的飞机出了故障,可以由吕潇然顶替时,她说“萧然,你等这个机会等很久了,你上吧”,而在吕潇然选择了放弃自己执行任务,成功帮助她排除故障的时候她说 “谢谢队长”。
仅仅是一个称呼的变换便把一个人转变说清楚了。
七、《白昼流星》:旁白是加分项还是减分项?
最后想说《白昼流星》这个影片。
其实之前看过很多陈导的电影,最喜欢的肯定是《霸王别姬》,但这个影片给我的感觉就像我看《无极》时一样,一头雾水,看不太懂。
可能我是一个对艺术没有任何感知力的人吧。
我不太懂怎么一个白昼里出现星星这样的有点像传说的一个故事,就能改变这两个混不吝的少年呢?因为对陈导的这个影片的主题都不太清楚,所以无从谈起这极高的艺术价值了。
不过我觉得影片中有2个小小的问题。
一是旁白的问题。
感觉在影片中加旁白还是很小的时候看的那些电视剧才会做的事,会说这个人心里现在是怎么想的?那个人的内心发生了什么样的变化?
个人觉得这样的手法有点儿过时了,当然也可能是我看的太少不懂的缘故。
二其实也是跟旁白有关,就像《护航》中吕萧然的改变一样。她从一个专断的、比较个人主义的优秀的飞行员变成成了一个会考虑集体、会更在意他人的一个团体中的队长。但导演就没有让吕萧然来说,“我因为参加大阅兵从一个专断独行的人变成了更好的人”,而是仅仅从她的队员的一个称呼的转变上,从那些曾经跟他呛的男飞行员齐齐向她致礼的时候体现出来的。但是在陈导的这个影片中,却直接让弟弟说出了“因为白昼流星我和哥哥发生了这样的变化”这样的话。
个人觉得这样的表现手法不如《护航》中对个人的转变的表达的手法好。
好啦,这就是我对这个影片的看法。
当然最最让人感动的一幕还是毛主席站在主席台上说的那句听了很多遍的“同胞们,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今天成立啦。”
这一幕真的是太让人想哭了。
最后祝我们的祖国70周年生日快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