愿得一人心,白首不相离。——汉·卓文君《白头吟》

人类对待感情在理智上总是追求1V1,觉得两人之间“至死不渝”才是最好的爱情。在现代社会,人类婚姻关系大多是一夫一妻制,受到道德和法律的约束。

但在整个大自然中,不论是出于繁衍后代还是自我生理需求,动物们同样需要伴侣,只是相对于人类来说,动物之间就没有那么多约束了。

哪些动物一夫一妻(一夫一妻的动物)(1)

如果只是针对“一夫一妻”来说,在动物中,大致可以分为两个性质:社会性和遗传性。

社会性的一夫一妻制是一种相对开放的“搭伙过日子”的生活方式。就是成年的雄性和雌性个体一起生活,解决食物和住所问题,但随时都有可能会找别的异性进行交配。

遗传性的一夫一妻制就比较接近人类婚姻观,双方都很忠诚,基本不会“出轨”。

虽然这两种夫妻关系存在相互矛盾的差异,但在一定意义上,两者是可以组合出现的。

哪些动物一夫一妻(一夫一妻的动物)(2)

经过科学家们的某些研究,我们可以知道,在某些动物之间,也存在“忠诚”的感情陪伴关系。

那么,如果这些“一夫一妻”的动物中,有一方死了,另一方会变成什么样子呢?它们能经受住动物的本能,抵抗交配的诱惑吗?

哪些动物一夫一妻(一夫一妻的动物)(3)

动物界的夫妻关系

从自然界的发展来说,动物如果要最大程度完成繁衍任务,扩大种族生存概率,那么最好的方式就是“多生”。出于对雌性繁殖期的计算,要实现这个愿望,“一夫多妻”自然就是动物们的最优选项。所以,自然界中很多动物夫妻都不是1V1。

哪些动物一夫一妻(一夫一妻的动物)(4)

但并不是所有动物都遵循这个法则。人类学家克里斯托弗·奥佩曾做过一项相关研究,在某些动物之间,一夫一妻制能提高后代的存活率,脑容量的进化更优异,可以更聪明,反而能将后代照顾得更好。

所以,一些动物之间也会存在一夫一妻制度。

哪些动物一夫一妻(一夫一妻的动物)(5)

“专情”的动物们

在传统意义上,我们总将鸳鸯比作爱情,“只羡鸳鸯不羡仙”成为流传许久的名句。但在实际情况中,鸳鸯并不是我们想象中的“爱情忠诚者”。

在古代,人们总能在鸳鸯繁殖期,看到成双成对的鸳鸯时时靠在一起,似乎从来没有分开过。这个现象的确是真的。但事实上,与它们“成双成对”的伴侣,可能并不是一直不变的。

哪些动物一夫一妻(一夫一妻的动物)(6)

鸳鸯在交配时期喜欢靠在一起,但这并不妨碍它们“暗送秋波”。

鸳鸯是群居动物,它们没有伴侣概念,在繁殖期内只要遇到异性,就可以和它一起繁衍后代,并不会长期跟着一个异性。我们看到的“出双入对”,正是它们不堪寂寞的表现。

哪些动物一夫一妻(一夫一妻的动物)(7)

前文中提到社会性和遗传性一夫一妻组合出现,企鹅和狼可能就是这个案例的典型。

看似笨笨的企鹅,也是一个“骗术高手”。

经过研究,人类发现企鹅并不会走一夫一妻的路,相反,它们非常大胆,有些企鹅会在繁殖期和邻居交配,用以换取筑巢的石头,然后回到自己的巢穴产蛋。

由于雌性企鹅产下蛋后,会返回大海觅食,孵化后代的任务就落到了雄性身上,在磁性企鹅回来之前,它们一般不会出现“出轨”的情况。但如果到了一定时间,磁性企鹅没有返回,它们也会抛下后代,独自返回大海觅食,来年重新寻找新的伴侣。

所以,在抚养后代的这一年里,企鹅可能不会找寻其它的异性,但在来年,它们的伴侣就不一定还是原来的那一个了。

哪些动物一夫一妻(一夫一妻的动物)(8)

在野外环境下,狼基本都只有一个配偶。但这并不是专情的体现,而是为了自身的生存利益。

在狼群中,等级制度非常严格。一般只有狼王才享有配偶权,而狼王的配偶一般都会协助它完成群狼的管理。在表面看来,它们的确是一夫一妻制。

但是,如果配偶死亡,绝大多数情况下,狼王都会选择其他异性狼,继续繁衍后代。同样的,如果狼王失去了捕猎的能力,母狼也会放弃它,和其他有能力抚养后代的公狼重新生活。

哪些动物一夫一妻(一夫一妻的动物)(9)

当然,在动物界,象征人类心中忠贞爱情的1V1并不是没有,只是它们的一生,似乎就是悲喜参半。

生死相随

在动物界,“情有独钟”也往往带着凄美。

哪些动物一夫一妻(一夫一妻的动物)(10)

问世间,情为何物?直教生死相许。——元好问·《摸鱼儿·雁丘词》

这句诗描绘的是大雁之间的感情,在一定程度上,大雁对待感情的态度远超过人类。

大雁是非常专情的动物,它们一生只有一个配偶。大雁在确定伴侣后,会相伴终生,基本是形影不离。如果一方发生意外,那么另一只就会成为孤雁,它可能会跟着大雁群走,但不会再参与往来,类似与古代“守节”,要么孤独终老,要么跟着伴侣抑郁死亡。

所以,古人常用“鸿雁传信”来表达思念之情。

哪些动物一夫一妻(一夫一妻的动物)(11)

还有另一种动物,它们堪称生物界是最专情的物种之一。

草原田鼠伴侣之间的关系相当紧密,它们对彼此的依赖很强,“一夫一妻”会持续一生。

和人类相似,草原田鼠选择伴侣后,两者会相互信赖,彼此保护,共同承担抚养后代的责任。有些草原田鼠甚至会在异性靠近自己的伴侣时,发生攻击行为。

在它们之间,如果夫妻一方死亡,留下的一只会选择独自照顾孩子,终其一生也不会再重新寻找伴侣,更有甚者还会直接“殉情”

哪些动物一夫一妻(一夫一妻的动物)(12)

这种极其需要自我约束的思想和行为到底是受什么支配呢?

《自然》杂志中一项研究表明,草原田鼠大脑中有一套奖励和动机机制,即腹侧苍白球;在求偶的情况下,会产生催加压素,使草原田鼠产生愉悦感,也会更乐意长期待在一起,增进彼此之间的感情。

在这种条件下,如果夫妻双方都生活得好好的,基本就不会出现“孤独终老”和“殉情”的情况,但只要出现意外,就是令人惋惜的结果。

哪些动物一夫一妻(一夫一妻的动物)(13)

一夫一妻引发的自然变化

在自然界中,夫妻制度并不是完全有动物们自己掌控,还受很多其他条件影响。

在《全球变化生物学》杂志之中,有一项实验证明,动物在“一夫一妻”和“一夫多妻”两种模式下进行后代繁衍,到第95代之后,一夫一妻制度下的物种数量在不断下降,至试验结束就已经灭绝;而在一夫多妻制度下,直到研究结束,该物种仍有60%的存活率。

哪些动物一夫一妻(一夫一妻的动物)(14)

科学家们就动物伴侣选择的问题研究发现,除了气候和遗传基因问题,动物的配偶制度也会影响到后代的繁衍,甚至可能会改变物种的生存和灭亡。

不过,人类观察到的变化只是其中个例,不能以此判定所有动物的繁衍发展情况。所以,在针对物种繁衍生存问题上,只能从更普遍的现象中来获取相对正确的参考。

哪些动物一夫一妻(一夫一妻的动物)(15)

在自然界中,生命的本能是延续。生物追求的无非就是种族繁盛,所以都会尽量多的繁殖后代,“一夫一妻”的生活方式显然不利于动物的发展。

在人类社会中,一夫一妻是一种被大多数所推崇和接受的选择,即便取得良好的发展,模式,但这并不代表适合所有生物。

哪些动物一夫一妻(一夫一妻的动物)(1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