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人有没有口臭(口臭尴尬古人也怕)(1)

古代条件较差,易产生口臭

口臭是在日常交际活动中需要避免的尴尬问题之一,但是在没有口香糖的古代,古人是如何清新口气的呢?在古代,虽然当时还没有出现像今天一样的口香糖、牙膏等护牙产品,但我们的祖先已经很早就认识到牙齿与口腔保健的重要性,出现了像丁香、杨枝等可以保持牙齿与口腔洁净的东西,且古人认为漱口十分重要,时常漱口可以保持口腔卫生,不得疾病。后随着朝代的进步,在宋代也出现了像牙刷、牙粉等商品,刷牙已经逐渐成为人们的日常习惯。

古人如何保护口腔?

1、树枝刷牙,护齿清新

早期古代在未使用牙刷之前,古人普遍采用漱口来清新口气以及保护牙齿。后随着佛教由印度地区传入中国,一种名为“杨枝”的刷牙工具成为了中国古代最早的“牙刷”。古人喜欢将杨树的树枝折断,后再将杨柳枝的头部砸成刷状物用于刷牙,所以当时的杨树又有着“齿木”之称。且在古人眼里,保护牙齿的同时也是在保护身体的健康,所以赠送给朋友杨树枝的同时也就有了祝福朋友身体健康的寓意。

后来这种刷牙方式随着佛教从印度传入我国,百姓们也就开始使用“杨枝”进行刷牙,例如古书《外台秘要》中就提到说,把杨树枝的一端咬软,蘸些药物用于擦牙,可以将牙齿变得“香而光洁”。从中我们就可以看出当时的杨枝就是充当着牙刷的角色

但是,古人们在选择“齿木”上往往不仅仅只是受限于杨树枝,只要是自己身边能找到的合适刷牙材料,一般也都被用于当作“齿木”。例如像带有些苦涩辛辣味道的槐树枝、桃树枝、葛藤等等也常常被作为“齿木”来使用。

同时,在佛经《华严经》上还归纳了许多用杨树枝刷牙所带来的好处,例如除痰疾、去齿垢、润喉清嗓等等。所以,在当时没有牙膏的古代,古人们通常更喜欢用“嚼杨枝”的方法来清洁牙齿,与刷牙相比起来肯定是更加的方便以及实用了。

古人有没有口臭(口臭尴尬古人也怕)(2)

采集树枝刷牙

2、古人对牙齿的保健

我国古人在保持牙齿卫生健康方面也是有着不少讲究,并且有着“百物养生,莫先叩齿”的说法。早在晋唐时期,就出现了一种叫做叩齿的牙齿保健方式,其主要用于防止出现龋齿,有助牙齿的牢固。且在《抱朴子内篇·杂应》中就有提到说“能养以华池,浸以醋液,清晨建齿三百过者,永不摇动。”

古人通过适当地叩齿,一方面可以从口腔局部轻度的刺激牙龈,促进牙周组织的血液循环,进而达到固齿止痛的目的。另一方面还有着加强肾精的功效,间接地保护了牙齿。

除了叩齿保健法之外,古人还发明了一种揩齿法来保持牙齿清洁。手指揩齿法在我国晚唐时代的敦煌壁画《劳度叉斗圣图》中有出现,这是我国现存最早的一幅与牙齿保健有关的绘画。画中主要描绘了一位僧人两腿蹲在地上,左手拿着漱口瓶,右手用手指进行揩齿的动作。

此外,这个时期也已经出现了将生姜、地黄、槐角以及薄荷等植物加在一起研成粉末,用来护理牙齿的揩齿粉。从中可以看出,不仅仅是在中原地区,哪怕是远离内地的边疆地区,那个时期的人们也已经开始重视自身口腔的保健。

古人有没有口臭(口臭尴尬古人也怕)(3)

生姜、地黄、槐角以及薄荷等植物加在一起研成粉末

后到了宋金时期,各种功效的揩齿牙药也是先后出现。有可以美白牙齿的“白牙散”,也有可以治疗牙跟疼痛的“羌活散”,由于上火导致牙疼的“热牙散”等等,也是受到了古人们的欢迎。

口臭尴尬,古人如何做到“口吐芬芳”?

1、通过漱口剂来保持口腔清新

在古代,人们还未开始发明使用牙刷时,更多的是采用漱口来清新口气。古代人对漱口也是十分的讲究,除了用清水外通常还会使用专门的“漱口剂”来进行漱口,例如盐水、浓茶、酒等等。唐代孙思邀的《备急千金要方》中就曾提到:“每旦以一捻盐内口中,以暖水含……口齿牢密。”就是指通过盐水来进行漱口,达到口腔清洁的效果。

明代医家张景岳在《景岳全书》中也有记载:“每于饭后必漱,则齿至老坚白不坏。”意思为每次在饭后需要及时漱口,保持牙齿的健康。而这种保持口腔清洁的方式在今天看来也是十分的科学,像盐水、酒等液体确实是有着杀菌消毒、预防口臭的作用

此外,古人们认为早起、饭后、睡前都需要进行漱口,这样才能保持口气清新,不得疾病。古书《礼记》中就有着“鸡初鸣,咸盟漱”的记载,表明古人们在早上起床时就有着以盐水漱口的习惯。此外,《礼记》中还有“虚口”一词之说,意思是说人们在饭后需要用酒来漱口,清洁一下口腔。这些做法可以让古人在会客交友时,说话自带芬芳,不至于出现尴尬局面。

古人有没有口臭(口臭尴尬古人也怕)(4)

早起、饭后、睡前都需要进行漱口

2、嚼丁香花去口臭

在古代,丁香花又名“鸡舌香”,长相艳丽可爱,且在形状上像一个钉子、香味浓烈,故世人为它取名丁香。丁香除了可以作为观赏的植物外,还经常被作为一种药材使用,丁香还有着公丁香和母丁香两种。人们经常将含苞待放的称作为“公丁香”,而把成熟的果实叫做“母丁香”。丁香有着温中降逆、补肾阳的功效。若身体由于受寒而引起呕吐、腹泻等等,都可以将丁香花作为温胃药来缓解,效果也是极佳的。

但是在古代,丁香除了用于治疗胃病外,更多的是用于缓解口腔炎所致的口臭,成为古人治疗口臭的首选药材,所以丁香花还有一个有趣的称号叫做“古代的泡泡糖”。且在古代人们的生活中,由于缺乏科学的口腔保健知识以及有效的防护方法,古人们患口臭者也是十分普遍。而当时作为可以压住口气的丁香花,自然就受到了百姓们的欢迎,故而常用。

据记载,唐朝时期担任文学侍从的著名宫廷诗人宋之问,长的一表人才,而且才华横溢、诗文也做得好,可惜就是不被武则天重用,原因之一就是宋之问有着口臭的毛病。宋之问得知后就十分的羞愧,于是经常口含鸡舌香来缓解自己的口臭问题

此外,对丁香能除口臭这一说也是早有记载。相传,汉代的文武百官在皇帝面前奏事以及回答问题的时候,为了避免尴尬,嘴巴里就必须含嚼丁香。汉代的古书《梦溪笔谈》中也有提到:“三省故事郎官口含鸡舌香,欲奏其事,对答其气芬芳、此正谓丁香治口气,至今方书为然。”可见,当时含丁香治口臭的方法与我们今天的“嚼口香糖”方法类似,而这种方法至今仍受欢迎,且效果甚佳,口臭者们也可以尝试尝试。

古人有没有口臭(口臭尴尬古人也怕)(5)

丁香治口臭与“嚼口香糖”方法类似

3、牙刷的发明与普及

考古学家曾在1953年内蒙古的辽墓穴随葬品中发现过两把象牙骨质的牙刷柄,它是目前所发现的世界上最早的牙刷实物,距今已有1000多年的历史,比欧洲地区还要早个700多年。其刷柄带有些弧度,位于顶端外侧还开了一孔用于穿固定刷毛的细线,防止刷毛脱落。整体形状和现代的标准牙刷十分相似,完美体现了当时辽代牙刷制作的先进性。

由此可见当时的古人已经开始有了植毛牙刷的运用,且在宋、辽、金时期,人们已经普遍使用植毛牙刷进行刷牙,清新口气的方式也随之发生变化。据《养生类纂》中的记载:“盖刷牙子皆是马尾为之”。可知当时的牙刷毛通常使用马尾来制作,而日本高僧道元禅师在《正眼法藏》中也提到了这点,他在中国的各山寺间参观时,发现当时的僧人们除漱口之外,用剪下的马尾放在牛角制成的器物上,拿来刷牙,而我国也当之无愧的是最早使用和发明毛制牙刷的国家。

早期牙刷在古代被称作 “刷牙”、“刷牙子”,而“牙刷”一词最早是出现在南宋人严用和的《济生方》之中,书中记载:“每日清晨以牙刷刷牙,皂角浓汁楷牙旬日数更,无一切齿疾。”从中看出古人已经意识到刷牙的好处。

此外,宋代已经出现了专门制作和经营牙刷的店铺,铺内也卖一些镜子、木梳、刷牙子等商品,甚至在当时一些城市中也有货郎当街叫卖“刷牙”、“刷牙子”等货物。牙刷问世后,人们也开始将槐枝、桑枝、芍药末等各种草药来煎制成“膏”、“粉”来擦牙、刷牙。这说明在南宋时期,刷牙已经逐渐成为人们的日常习惯,牙刷、牙膏、牙粉等商品的需求量也是不断增加。

古人有没有口臭(口臭尴尬古人也怕)(6)

宋代已经出现了专门制作和经营牙刷的店铺

总结

早期的古代没有像口香糖、牙膏等清新口气的物品,为了避免口臭,古人普遍采用漱口、嚼“杨枝”、含丁香等方式来清新口气。而在对牙齿保健方面也是有着叩齿保健法、揩齿法等来保护牙齿。后随着朝代的进步,在宋代也出现专门制作和经营牙刷的店铺,且刷牙已经逐渐成为当时人们的日常习惯。中国毛制牙刷的发明与使用毫无疑问也是中国人对人类文明生活方式的一大贡献。

参考文献

1. 《礼记》

2. 《华严经》

3. 《外台秘要》

4. 《济生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