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句话总结

从十二世纪上半叶开始,哥特式艺术在欧洲蔓延。宏大的宗教建筑出现在基督教世界的各个角落,这种风格有一个共同的名字:国际哥特式。

雕塑与绘画总是带有末世论倾向,提醒人们死亡的迫近(中世纪时预期寿命约为30岁)。主要目的在于教育那些不会读写的信徒,向他们传授民事与道德规则,在当时弱肉强食的社会里确保社会平衡。

晚期哥特绘画(绘画流派微系列)(1)

奇马布埃《圣三一堂版荣光圣母》 - 1280-1290 - 乌菲兹美术馆,意大利佛罗伦萨

为宗教服务的艺术语言

题材取自《圣经》和《四福音书》。采用泥金装饰手抄本、祭坛画、宗教建筑中的彩绘玻璃[stained glass]等媒介。颜色鲜艳,对比鲜明,经常以抽象的金色为背景。观众在日常生活中几乎无法见到金色,因此印象深刻。对于城市居民来说,中世纪的生活只有红棕色、黄棕色,灰色……只有在贵族的服装上和教堂里才能看到一点蓝色、黄色、红色。

晚期哥特绘画(绘画流派微系列)(2)

西莫内·马尔蒂尼《慈悲圣母》 - 国立绘画馆,意大利锡耶纳

图像中叙述的内容必须简单,所有人都能看懂。信徒们对当时经常使用的一些符号语言司空见惯,因此能够轻松辨认出画作内容。有时也会采用方框式布局,在一系列方框中,描绘主要人物一生中的多个重要阶段。当时的画作并不注重时间和地点统一,直到文艺复兴才出现这一概念,线性透视的发明也是如此。

晚期哥特绘画(绘画流派微系列)(3)

无名氏《“好人”让二世》 - 1355 - 卢浮宫,法国巴黎

哥特式画家在描绘人物时并不注重真实感。教会认为,画作与个人相似代表了骄傲和虚荣。所以,我们现知的最早一幅肖像画,是法兰西国王“好人”让二世的那幅(约1360年)。通常而言,观众通过符号足以识别画作主题:十字架或圣伤代表基督,光环代表圣人,钥匙代表圣伯多禄,等等……人物尺寸与他们在社会或精神生活中的重要性有关。基督、圣母或圣人通常是画作的主要人物,因此通常比其他次要人物的尺寸更大。

晚期哥特绘画(绘画流派微系列)(4)

普乔·迪·西莫内《圣安当祭坛画》 - 市政绘画馆,意大利法布里亚诺

没有任何打光处理,因此无法实现立体感,人物看上去扁平,与背景结合很差。尽管如此,哥特式风格特别注重装饰细节,采用柔和愉悦的艺术语言,适合细观思索。

乔托的革命

14世纪出现了对景深层次的首次探索,但是透视依然不正确。严格透视的构建有赖于数学原理的发现,之后艺术界才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这都是后来的事。但是,乔托的新风格似乎预示着这一切的到来:他笔下的人物表情丰富,充满人性。

晚期哥特绘画(绘画流派微系列)(5)

普乔·迪·西莫内《圣安当祭坛画》 - 市政绘画馆,意大利法布里亚诺

在意大利,十五世纪前二三十年,哥特式已经让位于文艺复兴。在法国以及欧洲北方的其它国家,哥特式则一直持续到1500年。尤其在北方各国,绘画慢慢转向一种名副其实的新风格,同时还保留了逐渐消亡的哥特式风格的某些特色。

主要画家

奇马布埃(Cimabue)、贝纳多·达迪(Bernardo Daddi)、杜乔·迪·布翁因塞尼亚(Duccio di Buoninsegna)、詹蒂莱·达·法布里亚诺(Gentile da Fabriano)、安杰利科修士(Fra Angelico)、塔德奥·加迪(Taddeo Gaddi)、阿尼奥洛·加迪(Agnolo Gaddi)、乔托(Giotto)、乔蒂诺(Giottino)、安布罗乔·洛伦泽蒂(Ambrogrio Lorenzetti)、皮埃特罗·洛伦泽蒂(Pietro Lorenzetti)、西莫内·马尔蒂尼(Simone Martini)、利波·梅米(Lippo Memmi)、洛伦佐·莫纳克(Lorenzo Monaco)、普乔·迪·西莫内(Puccio di Simone)、保罗·维内齐亚诺(Paolo Veneziano)

音乐

中世纪时,出现了复音声乐以及额我略圣咏、经文歌、雅歌。最常见的乐器是维列琴、风笛、笛、竖琴、里拉琴、拨弦扬琴。

文学

中世纪文学主要是武功歌和抒情诗。主要作者:克雷蒂安·德·特鲁瓦、吕特伯夫、但丁、克里斯蒂娜·德·皮桑。佚名作品:《崔斯坦和伊索德》、《圆桌骑士诗》、《罗兰之歌》、《列那狐传说》

关于潘特西蕾的艺术文摘

Penthesileia,寄生在意大利/法国泛艺术史类纪录片、书籍、报刊上的野生翻译菌。每日更新2021年(不定期)阅读主题:揭开符号的面纱 | 解读欧洲文艺复兴后期/手法派/巴洛克/浪漫主义/古典主义托寓画及各种符号周六主题:绘画流派微系列 | 以最简短文字介绍21个不可不知的绘画流派周日主题:宗教画锦囊 | 明辨圣经场景与圣人形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