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1971年,有“天下第一粮仓”之称的含嘉仓在河南出土。

让人惊叹的不只是它的大,以及工匠的睿智。

而是历经千年,粮仓里的粮食在出土后竟然还能生根发芽。

含嘉仓哪年发现的(河南挖掘出含嘉仓)(1)

自古以来粮食就是关系国家生死存亡的大事,若遇打仗,更有“兵马未动粮草先行”之说。

所以历朝历代朝廷都会建立粮仓,用于储存粮食。

“天下第一粮仓”含嘉仓的故事,要从隋炀帝杨广开始说起。

2

隋炀帝即位后,不仅大兴土木营建东都洛阳,还以洛阳为中心,开凿了南至杭州,北至北京的大运河。

虽然这条运河也着实有些劳民伤财,不仅动用了百万民众,还花费了巨资,但跨越地球10多个维度的大运河在历史上产生了巨大作用,也为后来水路交通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含嘉仓哪年发现的(河南挖掘出含嘉仓)(2)

当时杨广疏通河道的目的还有一个就是为了运输粮食。

作为一国之君的杨广,自然不愿意受困于粮食短缺的问题。

于是杨广在洛阳城外建了一个回洛仓用来储存粮食。

然而,世事难料,在隋朝末年,兵荒马乱,瓦岗军李密率领起义军攻取回洛仓,回洛仓建在城外,李密这一招算是断了洛阳的粮道,直接导致洛阳城陷入绝境。

不仅如此,李密依靠着回洛仓的粮食大举收复民心,使得饥民和义军纷纷投靠与他,瓦岗军也因此而壮大起来。

含嘉仓哪年发现的(河南挖掘出含嘉仓)(3)

瓦岗军虽然因回洛仓而变得羽翼丰满,但最后还是起义失败了。

然而瓦岗军的前车之鉴却提醒了一个人,那就是后来成为一代明君的李世民。

李世民为了避免出现“巧妇难为无米之炊”的尴尬局面,所以做了一个具有重大意义的决定,那就是把粮仓建在洛阳城内。

李世民建的这个粮仓就是含嘉仓。

3

在历史上,粮仓是每个重要城市的“标配”,而含嘉仓则被李世民升级成了“顶配”。

在古代,储存粮食的地方有大有小,名称也各不相同,但它们的功效都一样,都是用来屯粮的地方。

最常见的存粮地方叫做

含嘉仓哪年发现的(河南挖掘出含嘉仓)(4)

廪在古代不是这样写的,是写作“㐭”。这个写法包含了古人的象形智慧,他们把暴露在天地之间的粮垛形象地用“㐭”字来表示。

后来在此基础上加了一个广字和禾字,代指粮仓。

除了廪之外,代指粮仓的还有

含嘉仓哪年发现的(河南挖掘出含嘉仓)(5)

囷是由禾字和口字组合而成,意思是用圆筒形的谷仓将粮食囤积起来。囷经常指的是民间所用的圆形粮仓。

这种粮仓简易方便,故而多用于民间,且历史十分悠久。

除廪和囷,还有一种用于存粮的地方,那就是

含嘉仓哪年发现的(河南挖掘出含嘉仓)(6)

窖在北方十分常见,在地底下挖个洞,用来储存粮食或者蔬菜。这个地窖在疫情期间展现了它的独特之处,不仅保存时间长,对于一般的家庭来说,地窖的容量还算比较大,储存的粮食足以支撑家庭所需。

而含嘉仓就是一个大型地窖。

含嘉仓哪年发现的(河南挖掘出含嘉仓)(7)

在隋唐时期的含嘉仓如同一个四周都用墙围着的长方形粮仓,在仓内设有粮窖区和管理区。

粮窖区分为东北部和南部粮窖,总共有400多座。

粮窖排列有序,窖与窖之间间隔4米左右。南北成行,每行间隔7米左右。粮窖的结构类似于一个倒着放置的花瓶,口大底小。其最大口径足足有18米,一般都在10到16米之间,深度可达12米。

含嘉仓哪年发现的(河南挖掘出含嘉仓)(8)

所有粮窖的建筑程序和结构等都如出一辙,如同一个个的复制品摆放在一起。

这些粮窖据说是李世民建造并在唐代得以扩大规模的,如此巨大的地下粮仓占地面积自然不小。

距今千年的这座粮仓很快就被考古学家们发现,这才有了千年谷种发芽抽穗的奇闻。

4

含嘉仓是1971年在河南洛阳市的老城北被发现的。

彼时焦枝铁路正要动工兴建机修车间,最开始,没人认为是粮仓,还以为是一个八角形的墓葬。

直到挖着挖着挖出了一块铭砖,通过对铭砖上记载信息的考查,考古工作者才发现自己挖的是一个古代的粮仓。

含嘉仓哪年发现的(河南挖掘出含嘉仓)(9)

这块铭砖是在编号19的粮窖里发现的,根据现场的情况分析,其位置是“东门从南第二十三行从西第五窖”

不仅地理位置得以确认,在铭砖上还记载着所存粮食的来源是苏州,一共有“一万三××十五石”,同时记载了粮食的进仓日期和管理粮食的仓吏姓名,并且这粮食还是从苏州租来的。

随着挖掘工作的不断扩大和深入,考古团队在这个遗址处一共发现了287座粮窖。

这些粮窖的总面积长700多米,宽600多米。

但这还不是含嘉仓最出名的地方。

在考古工作者挖到160号粮窖的时候,工作人员轻轻一吹土层,发现有糠飞起,但仍可见到粒粒分明的粮食。

含嘉仓哪年发现的(河南挖掘出含嘉仓)(10)

仔细观察后发现,这些粮食的颜色不一,有棕色的,也有呈黄色的。

经过勘测,发现粮食保留的数量还不小,约有50万斤。

这以当时的生存条件来看,这可是上千农民一年的口粮,差不多是一千位农民辛苦劳作一年的成果。

许是因为战乱纷飞,导致这些粮食被遗忘在仓内。

不过这也说明含嘉仓“天下第一仓”的名头并非虚名。

含嘉仓哪年发现的(河南挖掘出含嘉仓)(11)

发现有着上千年历史的粮食,大家都非常兴奋。

但经过检测发现,大量粮食都已经炭化了,所谓炭化指的是碳化作用,粮食作为有机物,在和空气隔绝的情况下加热分解的过程就是粮食的炭化。

在这个粮窖里,有48%的粟米发生了炭化,变成了一堆空壳。

考古专家在仓窖木板的缝隙间发现了谷子颗粒,并将其带回了实验室,想检测其中剩余有机物的含量。

不料三天后,这些谷粒居然发了新芽。

含嘉仓哪年发现的(河南挖掘出含嘉仓)(12)

这可是上千年历史的农作物,带着兴奋,工作人员将其移栽入农科所的培养土中。

结果它们不仅正常生长,最后竟然还成功抽穗,结出果实。

这让众人对含嘉仓的储粮方式更加感兴趣,纷纷猜想:

究竟用了何种办法,居然能让谷粒保留千年而不腐烂,甚至还能生根发芽?

龙门石窟研究院院长史家珍对此提出了自己的见解,他认为:

“之所以能保存得如此好,在于其独特的建仓方法。”

5

含嘉仓在修建之时就是为了以防万一,要确保粮仓内粮食够用,还要能储存时间够久,故而那个时候的人们想了一个办法:

他们先把仓窖挖成形,然后用火将其烘干,以保证仓窖干燥不潮湿。同时,他们还将既能够杀菌防虫,又能防潮的草木灰放在窖底。

不仅如此,在草木灰之上又再铺上一层木板,之后在木板上再铺上一层席子,席子上面又垫一层谷糠,然后又再铺上一层席子,就像做了一个多层的夹心汉堡。

含嘉仓哪年发现的(河南挖掘出含嘉仓)(13)

除了在窖底如此谨慎处理,对窖壁的处理也十分的细致。

他们先在两层席子之间夹上一层糠,然后再将粮食装入谷仓,等到离地面半米高的时候,就用席子封住,然后在席子之上铺一层糠,之后又放一层席子,密封完成后,最后用土将其封存。

如此,一个粮窖才算大功告成。

含嘉仓的设计还有一个高明之处,那就是含嘉仓所选的地方地势较高,那里的土质相比其他地势低的地方更干燥,地下的水位也比较低。

含嘉仓哪年发现的(河南挖掘出含嘉仓)(14)

加上他们使用的“席子夹糠”的方法实在是太精妙,这种方法使得粮窖内的温度和湿度都适合储粮,能够保证粮食在很长时间内都不会坏。

如此细致谨慎的建造方式,让人惊讶不已,同时也不得不为古人的智慧而赞叹,不得不说古代人的智慧真的让人大开眼界。

根据史料记载,当时的含嘉仓储存的粮食可占全国总数的一半,故而才有了“天下第一仓”的称号。

含嘉仓作为唐代响当当的官仓,它的地位可以说是其他谷仓不能比肩的。

含嘉仓哪年发现的(河南挖掘出含嘉仓)(15)

但储粮量如此之高的含嘉仓最后却被废弃了。

在唐玄宗之后,随着生态环境的变化,河沙的淤积,使得隋唐大运河的水量日益减少。

又加上官员贪腐,管理不善,致使漕运的效率大幅度下降,使得很多粮窖都被废弃,含嘉仓的利用率也因此大大降低。

含嘉仓利用率虽然大大降低,但160号仓窖却一直沿用到宋代。

含嘉仓哪年发现的(河南挖掘出含嘉仓)(16)

根据历史记载,宋朝末年战乱纷飞,作为皇家粮仓,最后却有这么多粮食被遗忘,一直储存至今,也许是突遭变故而被人们遗忘和废弃。这可能就是我们能在160号仓窖中发现存粮的原因。

6

含嘉仓作为我国宝贵历史文化的遗产之一,在2014年成功入选世界遗产名录。

如今含嘉仓因为地理位置的原因保护受限,所以已经停止对外开放,但从各种对其的报道中我们仍可以看到国家依旧在努力对其进行保护。

含嘉仓哪年发现的(河南挖掘出含嘉仓)(17)

随着现代高科技技术的发展,袁隆平爷爷的杂交水稻技术使得各种农作物的产量提高,我们得以过上不缺口粮的日子。

如今已不再需要像含嘉仓这样大型的粮窖来储存粮食。

但古人的智慧依旧值得我们学习,从古人的做事方式中找到他们的做事精髓,向古人做事精益求精的精神学习。

如此,我们才能更好地为社会发展,为祖国的强盛做出自己的一份贡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