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陈华文翻看中外美术史不难发现,艺术与自然如影随形,两者亲密无间,共同构建瑰丽的美学高峰《当自然赋予艺术灵感》这本书,对于我们从更开阔的视角,认知自然与艺术的相互关系,提供了有益的参考,我来为大家科普一下关于自然美与文化艺术?下面希望有你要的答案,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自然美与文化艺术(自然与艺术之间的曼妙)

自然美与文化艺术

作者:陈华文

翻看中外美术史不难发现,艺术与自然如影随形,两者亲密无间,共同构建瑰丽的美学高峰。《当自然赋予艺术灵感》这本书,对于我们从更开阔的视角,认知自然与艺术的相互关系,提供了有益的参考。

作者艾莱娜·穆尼埃是艺术史学家,全书从“面对自然的绘画”“古代绘画里的自然”“中世纪蒙昧的自然”“绘画是对自然敞开的一扇窗”“鲜活、变化的自然”“启发灵感的植物肖像”等九个篇章,梳理自然与艺术之间的曼妙。其实说到底,自然与艺术之间的关系,就是人类对自然的态度。

对自然的描摹,早在原始社会就已经开始。西班牙阿尔塔来拉洞里的岩画《受伤的野牛》,绘制于一万多年前,应该算是人类最早的画作了,同时也是最早表现自然的画作。在长近2米的画面中,野牛四肢蜷缩在一起,头深深埋下,背部高高隆起,显出因受伤而痛苦不堪的样子。聪明的原始人借助岩壁的天然起伏来勾勒动物的形体,取得了惊人的立体效果。原始人为什么要画野牛?我们不必苦苦追问,但有一个事实可以肯定:当时的人类与动物之间是零距离的,否则,原始人怎么能惟妙惟肖地对之进行描绘?

罗马马西莫浴场宫的壁画《莉维娅内的山林》,则以绿色为主色调,葱葱郁郁的山林和欢快的小鸟,让观众观之感到惬意。这幅画作在造型、色彩方面,忠实于所描绘的对象。当然,这个时期的写实风格还处于摸索期,真正形成成熟的写实风格,是几百年之后的事情。但这幅画的主要价值在于:无名的画家把笔触瞄准了自然界的动植物,并且有意识地突出刻画的重点,画面的虚实关系拿捏到位。这在今天是不值一提的技法,但朝前推演2000年,就不得不令人称奇了。

1500年左右,西方进入文艺复兴时期,人文主义走向历史的前台,画家们在创作主题上,不再受制于宗教题材,而是把画笔转向真实的、普通的人以及身边客观的自然,森林、河流、瓜果、花卉等,都成了画家们表现的对象。也是从文艺复兴时期开始,以科学、理性的态度探究自然,成为博物学家、动植物学家的重要任务,对自然规律的科学发现,也拉开了序幕。在达·芬奇的素描手稿《花卉研究:伯利恒之星》中,我们可以看出一代绘画大师对花卉描绘是何等的精准和富有耐心。对于绘画与自然的关系,他说:“谁非难自然,谁就是非难绘画。”

文艺复兴之后的几百年里,植物学快速发展,人类揭开自然界的一个又一个奥秘,与此同时,大自然在画家的笔下,已经成了不可或缺的描绘对象。在法国巴黎郊区一个叫巴比松的村庄,一批画家以描绘自然为中心,被誉为巴比松画派。巴比松画派将对自然的描绘推向了一个新高度。之后的印象派画家则在描绘自然的过程中,摆脱了写实造型的束缚,着重表现自然光线的千变万化。他们更注重呈现心中的自然和风景,笔触和色彩彰显张力。

《当自然赋予艺术灵感》一书针对自然与艺术的叙述,是从西方美术的视角出发,但是,谈到自然与艺术,显然不能绕开中国传统绘画。在中国传统绘画体系中,与自然主题直接相关的有山水画、花鸟画两大绘画题材。在山水画的世界里,画家们无论是表现巍峨苍劲的高山,还是山林中的涓涓细流,画面中都充满着宁静、和谐。自然在画家们笔下显得款款温情,有世外桃源的空灵。回归自然、回归山林,是中国传统画家们的心之所向。山川、树木、流水是表现的主要对象,而人物在画幅中只是点缀。

自然与艺术的关系非常丰富,绝非一本书能说透了,《当自然赋予艺术灵感》一书的意义在于,为我们深入思考自然与艺术打开了一扇门。(陈华文)

来源: 解放日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