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汉18:张骞(开通三条西域干道)

求生存 难道一定要在战场见面?--张骞让东方遇到西方

难道一定要在战场见面吗英文(难道一定要在战场见面)(1)

前情摘要

从张骞发现西域开始,东亚跟亚洲的另一边(中西亚)互通有无,甚至辗转接触到地球的另一边(欧洲)。

走在死亡的道路上,面对一个不可知的命运,难道不怕艰辛吗?在异国成家,看大漠孤烟,听马嘶鵰鸣,难道不想放弃使命,在这里落户吗?但他怀抱着一个更远大的梦想,希望带同胞走到西边的世界,看看能不能互通有无、共荣共存。

本文

作战不顺利

﹡「大骨头」战役(河西)(公元前123年,52岁):

张骞回国三年后,跟随大将军卫青向河西进攻。他曾经长期扣留在这里,了解地理情势和水草分布,能为远征军提供交通和饮食信息。在部队凯旋后得到「博望侯」爵位,封地在河南方城县博望镇。

﹡漠南战役(前121年,54岁):

两年后带领一支部队离开右北平(河北),跟李广部队约定从两边夹击匈奴。但途中几次遇到风暴,张骞对漠南环境陌生,向导也迷惘了,结果第二天才用龟速赶到。在战场上迟到,会制造一场灾难-- 李广部队变成孤军,几乎全体覆没了。

张骞部队虽然迫使匈奴撤退,但经过一整天找路、跋涉,已经濒临虚脱了,没力气去追击。汉武帝很现实,他用「消灭/俘虏敌军的数量」来定义业绩(战功)。「不战而屈人之兵」、「驱逐敌军却没有削弱他们」都算零业绩、没有功劳。

回封地成为平民(两年)

延误军期属于唯一死罪,张骞用巨额罚款和爵位(博望侯)冲抵,身份变成庶民,但保留封地。既然这样,张骞只好率领甘父去封地定居。(妻子在回国第二年生病去世了,儿子张绵留在甘肃天水,以防被牵连。)

张骞习惯了大漠的空旷,即使回家乡(汉中城固)探望,也住在郊外的偏村,取名「胡城」(胡姬城)。请技师制作了一些匈奴乐器,根据脑海中的乐谱,教导村民演奏胡乐,他也跟着哼哼唱唱。

暌违十几年,回国时父母已经过世了,但张骞彷佛看见他们在点头,也听到母亲的声音:「人跟人为什么要互相残杀?难道不能做买卖、交朋友吗?」

宽阔的国际战略

张骞不住地想:「四海之内皆兄弟,难道一定要在战场上见面吗?能不能换一种方式?」

他有国际商人和外交家的气质,在离开长安一年后,酝酿出宽阔的国际战略-- 不必跟匈奴硬碰硬。与其为战争付出大笔经费,何不用在外交呢?

只要展示汉王朝的富强,就能吸引中西亚来站队,缔结军事经济同盟。匈奴失去右臂(后路),大汉就能用最小的代价取得胜利。

难道一定要在战场见面吗英文(难道一定要在战场见面)(2)

难道一定要在战场见面吗英文(难道一定要在战场见面)(3)

开辟西域干道

张骞建议武帝,开辟几条「西域干道」(丝路):

﹡「西北道」(北新疆)最顺畅,因为现在「大骨头(河西)」已经纳入版图了。

﹡「中路」(南新疆)地势险峻,而且是羌族居住区。

﹡「西南道」(云贵、西康),取道身毒前往大夏(阿富汗)。

「大西南」(云贵、西康)位于汉王国西南方,天不晴地不平,绵绵阴雨洒落在贫瘠的土地上,瘴气(湿热)滋生出毒蛇和飞虫。多少北方汉子在工作岗位不怕苦,在战场不怕死;流放到大西南,却在瘴疠症候群(疟疾、毒疮...)里倒下。

匈奴、羌人和任何民族都对「大西南」兴趣缺缺。武帝原先也不予理会,现在听到张骞的建议,发现投资小、可行姓高,回收率大,产生强烈的意愿。他命令西南各郡派遣密使,分四路出发寻找身毒王国。

西南夷并不比匈奴文静,他们强力阻挡,甚至把某些密使杀害了。武帝没打算放弃,他在长安修建了一个滇池仿造品,取名「昆明池」,供战士练习水战。

最后调动大部队出征,果然平定了西南夷,把大西南纳入版图。「西南丝路」(西南道)开通了,成为中国对外沟通的大动脉。

难道一定要在战场见面吗英文(难道一定要在战场见面)(4)

*第二次出使(前119~115年,56~60岁)

任务(短期酝酿中,长期成功):联络乌孙,夹击匈奴

成果:开通丝路

西汉除了开辟「西南道」之外,也同时经营「西北道」、「中路」:

﹡公元前121年,霍去病首先占领「大骨头(河西)」。

﹡两年后(前119年),张骞出使西域,想联络乌孙(北新疆),跟汉王国夹击匈奴。

这趟大手笔任务,三百人携带骏马六百匹、牛羊万头,以及价值千万的铜银器、玉器和丝织品(金银玉帛)。「大骨头」通道已经安全了,使者团队浩浩荡荡地抵达乌孙。随行人员包括一票优秀的副使,计划从乌孙出发,分头拜访更遥远的国家。

难道一定要在战场见面吗英文(难道一定要在战场见面)(5)

乌孙刚刚分裂,国王已经年迈了,朝臣对西汉的实力和诚意欠了解,不敢贸然跟匈奴翻脸。

张骞仍然努力地游说,他也派遣副使去南新疆访问于阗扜弥,去中亚访问奄蔡康居大宛大月氏,去南亚访问身毒(印度),去西亚访问大夏(阿富汗)、安息(伊朗)和条支(伊拉克)。

49岁脱逃回来,出征「大骨头」和漠南。56岁再一次率领使节团出国,用四年时间讲干口水,让乌孙各界认识大汉,并且渴望去实地看看。

西域人来到中原

现在张骞60岁,终于启程回国了;乌孙王派遣几十位使臣、翻译和向导护送,并且赠送武帝几十匹国家级良马。西域第一次组团访问中原,武帝很兴奋,任命张骞为「大行」(外交部长),接待外国使者和宾客,层级属于九卿(高级中央官员)。

使臣亲眼看到汉朝的强大和富庶,兴奋地回报,不久乌孙王跟汉朝建立外交通商关系,并且要求和亲,将来王子、公主都会成为汉家的后裔。武帝也先后把细君公主、解忧公主,许配给两任乌孙王。

难道一定要在战场见面吗英文(难道一定要在战场见面)(6)

细君公主

难道一定要在战场见面吗英文(难道一定要在战场见面)(7)

解忧公主

两国经过几十年交流,缔结军事盟约,从两边夹击匈奴。汉朝战败,乌孙则把匈奴击溃了。张骞没办法在战场上对匈奴进行战略包围(夹击),却用外交经济手段达成使命。

外交&经济战

匈奴汗国跟汉朝对峙几百年:

﹡被卫青收复「塞外明珠」(河套)(前129年)。

﹡被霍去病夺走「大骨头」(河西)(前121年)。

﹡又在漠北受到重创(卫霍、前119年)。

﹡在张骞(前119~115年)之后,连西域这条退路也渐渐断绝了,只能限缩在漠北的荒寒里。

﹡在李陵那二十几年(前99~74年)跟西域恢复交往,挺不错的。

﹡他过世之后主战派得势,又跟西域、东汉冲突。

﹡因此,北匈奴注定要往新疆(乌孙)、中亚(康居)迁徙。最后停留在东欧,以大匈牙利平原为中心,建立匈奴帝国,首府在布达佩斯附近。匈奴帝国威胁东西罗马帝国,差点用草原游牧文明取代欧洲的基督教文明。

张骞或奔波或作战,在异国异乡的路上投入将近20年,回国第二年(61岁)就去世了。但故事还没讲完-- 他已经打开中西之间的大门,影响力正要开始发酵。

派往各国的副使不辱使命,在这些国家倡导、解释,引起普遍性的向往。他去世不久,副使陆续把使节团和商队带到长安,从此汉朝声威远播,跟西域各国建立邦交。继任的使者通通顶着「博望侯」的头衔,争取好感。

东亚遇到中西亚

中国人的胸襟素来开阔,然而千山万水阻隔,只能零零星星地往外探险。大部分探险家还没跨足山外的山、见到人外的人,就在途中倒毙了。张骞让东亚遇到中西亚,并且间接地遇到欧洲。

武帝根据张骞的足迹和建议,开通洲际道路丝路(silkway),成为东西贸易的大动脉:

1. 从长安出发,穿过河西走廊,横跨新疆戈壁(「北道」走天山北侧,「南道」走南侧),再翻越帕米尔高原,或经过或跳过中亚,到达西亚的阿富汗(大夏)、伊朗(安息、波斯)、伊拉克(条支)、叙利亚(希腊化国家)。

2. 天上掉下来一个大商机,西亚(阿拉伯)商队抖擞起来了。他们走水路或陆路去意大利(东罗马帝国,中国人叫它「大秦」或「犁轩」),或者往南走到印度。当时中欧班列还没诞生,西亚从「中欧转口贸易」赚取暴利,蜕变成阿拉丁神灯式的奢华国度。

3. 西南道,应用限于民间,流通量较小,但造福大西南居民;他们终于能顺利地走出去了。

照顾外国人

大汉从甘肃(内地)到新疆(外国),沿路设置堡垒,维护丝路的畅通。「自敦煌西至盐泽(罗布泊),往往(沿路)起(设置)亭(堡垒)。」东西之间在驼铃声中,大规模地互通有无,商品思想文化都彼此激荡。

丝路沿途有白雪皑皑的高山,也有无垠的大漠和盐碱沼泽。商人、旅客、使者和学生顶着流沙、风暴和冰雪的危险,络绎不绝地跋涉。「驰命走驿,不绝于时月;商胡贩客,日款于塞下。」(使者不断地往来奔驰,外国商人天天路过塞下)。

汉朝有泱泱大国的风度,武帝对官员很残酷,对外国客人、移民完全是另一张脸孔。几年前南匈奴归降,武帝动摇国本、赠送一千多万两白银,让他们安顿在水草肥美的地区。现在大批外国人住在长安,也得到全方位的礼遇。

东西的物产 互相交流

据说张骞想寻找黄河的源头,搭木筏(「乘槎」,读「茶」)逆水往上流航行几十天,到达某个先进的城市,城墙高耸,建筑物类似中原的政府机关。有一位妇女织造出缤纷的布匹,丈夫牵牛去河边饮水。

难道一定要在战场见面吗英文(难道一定要在战场见面)(8)

张骞乘槎

张骞在河边拾起两块小石头,回国后交给博学家东方朔检验,发现那是织女的织机石(布匹压石)!原来他游历到银河去了,遇见牛郎和织女。乘槎、星槎、浮槎这些名词,成为「外交官出使」的同义语。

难道一定要在战场见面吗英文(难道一定要在战场见面)(9)

早在先秦时代,中国人就知道宇宙是球形的。但他们宁可铺陈一些神话色彩--大地的尽头通往天上,不信的话顺着黄河走下去吧,源头在西域,是西王母的花园;再往远方走就到达天庭了。李白根据这假设的浪漫吟唱着:「黄河之水天上来」。

难道一定要在战场见面吗英文(难道一定要在战场见面)(10)

神秘主义把张骞渲染成「航天员」了,而且不需要宇宙飞船,就能直接登上银河,这多节能省碳啊!固然纯属神话,但事实上现代人通通是张骞一生奔波的受惠者。

蔬菜胡麻、橄榄、胡桃、胡瓜、胡萝卜、胡葱、胡蒜、胡荽和胡椒,水果葡萄、西瓜、石榴和苜蓿,总共四十多种物产来自西域。

东西的文化 互相辉映

你叹口气,如果张骞没发现西域,就不必天天啃萝卜、嚼西瓜了。但华夏食谱会变成「单日大白菜,双日小白菜」,动物园会失去大象、孔雀、犀牛、驼鸟、骆驼和狮子。舶来品香料、珠宝、玻璃制品、地毯和毛织物也会跟古中国绝缘。

新疆是人种和文化互相激荡的结果。相貌是东西混和体,佛寺遗址的大型壁画可以称为「艺术联合国」,融合了希罗、印度、波斯和中国画法,画里某些胡人有典型的欧洲脸孔。

欧洲更得到奇妙的启发-- 中国丝织品大规模西运,色彩像野花,质地像蛛丝,,市价跟金子等值。大汉也出口茶叶、铁器、漆器、瓷器,更传输了蚕桑、冶铁、凿井、渠道饮水这些农工技术。欧洲人开始憧憬「丝国」(Ceres)。

结论

埋着头耕耘--实验主义者的伟大

这些都要感谢张骞。他是中国的头一个外交部长,深入不毛,走过天山,翻越帕米尔高原,俯瞰澜沧江大峡谷,把丝绸的华美带给罗马,把石榴的甘甜带给同胞。何必在战场上厮杀呢?东方和西方互相激荡,思想、生活自然会变得更充实。

六十岁出头,就结束了颠沛流离的生命,文字纪录少得可怜,教科书也只用寥寥几句话,交待这些改变时代的事迹。张骞几乎没有写进小说、编进戏剧,更没有成为电影主角。看起来有点落寞,但他其实并不需要舆论制造的声势或夸奖。

这就是实践主义者的伟大,没有留下多少探险纪录,没有显赫的功绩,没有震耳欲聋的名声,只顾着埋头耕耘,却激发出东方和西方的潜力,让汉唐宋元和平崛起,让欧洲冲破教皇的封锁。

负责走下去,不负责走到哪里

张骞认为,「走下去」是他的责任,「走到哪里」不是他的责任。把自己交付给国家和同胞,是一种活泼而充满挑战的生涯。他不愿意封闭在安逸或利益里,那种生涯不追求突破,是呆板而孤单的。

只要听上帝指挥跨出一小步,总能走出心里的一片璀璨,到达某个地方(get somewhere)。

活泼和善意 付诸行动

「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上帝活泼而充满善意,祂设计的天体和人类也是这样的。张骞受父母影响,由于个性活泼,喜欢探索新事物;由于充满善意,不忍心看见人跟人互相厮杀。

梁启超给张骞贴上「坚忍磊落奇男子,世界史开幕第一人」的标记。他不计代价,把心里的活泼和善意付诸行动。经过长期的准备、探索和煎熬,终于完成人生的使命,造福了世世代代的后人。

我们是英雄的后人,我们也可以当一个英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