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时候走亲戚,弟弟的爸爸总是张口一个隔壁孩子,闭口一个隔壁大学生,弟弟则是看一看他爸爸,然后不再说什么。
那些隔壁的孩子我不认识,可我眼中的弟弟一直是很友好、优秀的:会把铁环推得呼啦呼啦响,会把自己仅有一份的东西分享给我,择菜也是又快又好,过年时总爱带着我去河边烤香肠吃,俨然一副小哥哥的样子……
只是,在想要孩子争气的家长看来,这些都是不够的。
那个时候,家长或许也没有错,在上学即出路的年代,他们一没有足够的知识文化辅导孩子,二没有足够的经济供孩子上辅导班,唯一的办法,就是卯足劲儿给孩子压力,让他们好好学。
时间虽然才过去二十年,却渐渐觉得,很多东西都变了。
老师不再守着你背书,背不完还把你叫到家里吃饭继续背了;
学校再也不上晚自习,作业和熬更守夜都改到家里了;
隔壁家成绩好的孩子却没房没车,不如旁边每天录视频玩游戏的孩子了……
今天,就让我们来看看《怦然心动》中的一个西方家庭是如何面临这些问题的吧——
女主叫朱莉安娜,她是一个什么样的女孩呢?
小学二年级就对刚搬来的隔壁男孩一见钟情,
总跟着小男孩,甚至痴迷到要去闻男孩的味道,
科学课上设计了演示小鸡孵化过程,当大家都在意名次的时候,她却在考虑这些孵化出的小鸡该何去何从,最后说服了妈妈让她把小鸡养在了自己家院里,
已经是六年级的学生了,却总喜欢树梢上的时光
是不是很不像我们总爱称赞的“别人家孩子”?然而,你可能不知道的是,这个十来岁的孩子,已经开始思索“整体大于部分总和”的人生哲理,在科学演示课上拿了冠军,还能流畅地给出“永动机”的实现建议……
她的家庭究竟什么样?
他们并不富裕,甚至因为门前庭院的杂乱收到街邻的嘲笑;
她的父母放弃了政府救济,选择自己出资照管心理低龄的弟弟,因而没有更多钱去购买房屋和家庭所需,还要打小工;
家里一共有三个孩子,两个哥哥都已经快高中毕业;
最后,家庭的窘迫终于在女孩心上人扔掉她送去的鸡蛋和对她们门前院落的指责后爆发,也理所当然地引起来家庭风波——
但爸爸听到女儿的恳求后很快平复情绪,
并告诉朱莉:“这不是你的错,我们会想办法解决的,我向你保证。”
可谓教科书般的正面反馈。
晚饭后,朱莉安娜的爸爸与妈妈一定经过了一番推心置腹的沟通,之后他们分别来到朱莉房间与她平等对谈。
妈妈也表达的她对爸爸善良、有责任心的爱意与支持,对女儿的爱。
因为这平等有效的对话,朱莉并没有在父母的吵架中受到伤害,而是理解并更爱他们。
前面我们提到过,六年级的朱莉竟然喜欢上爬树,这对城市中的我们来说,近乎野蛮疯癫,当女儿最爱的树被砍掉,他的父亲是怎么看这件事的呢?
你能想到了,这一幅小小的画和祝福,对朱莉的影响进阶到了世界观。
电影中朱莉之所以面对窘迫的家境也毫不自卑,面对喜爱的人也不会践踏自己的自尊,在小小年纪就已经超脱物质享受有了比同龄人更成熟的世界观,与朱莉家庭的融洽爱意、平等沟通习惯不可分割。
其中类似的场景还有许多,例如父亲假装不经意地问起女儿对成天挂在嘴上的男孩的看法,例如虽然有了“鸡蛋风波”,一家人还是满足了妈妈去参加邻居晚宴邀请的愿望,例如妈妈面对让女儿哭了的男孩的敲门处理……
这部电影也让我们思考:该如何理解父母与孩子的关系?
罗大佑在《朗读者》采访中的一段话可以算作他对这个问题的回答——
“有时候我牵着小朋友的感觉,虽然会跟她说‘哎哟,小心哪,前面有十字路口,你小心噢,通过十字路口一定要爸爸妈妈牵着手’,但事实上我会觉得,其实是小朋友在牵着我们走的,他们也引领着往一个,其实更宽广,更和谐的世界在走。”
如果愿意,让我们承诺:
在孩子好奇时,
和他一起探索和发现;
在孩子需要时,
给予他启发性的支持;
在孩子迷惑时,
给他理清事务的时间;
在孩子面对困难时,
给他试错和跌倒的权力。
虽然小时候我们不喜欢“别人家的孩子”,现在却有机会做旁边孩子都喜欢的“别人家父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