敕勒川,阴山下。

天似穹庐,笼盖四野。

天苍苍,野茫茫,

风吹草低见牛羊。

敕勒歌和敕勒川一样吗(敕勒川与敕勒歌)(1)

一千五百多年前的南北朝时,曾经赶着大轱辘车从遥远的贝加尔湖迁徙到阴山及河套一带放牧的敕勒人,唱出了这首脍炙人口的《敕勒歌》,诗歌以浓郁的感情,质朴的语言,展现了南北朝时期北方游牧民族的美好生活画卷,讴歌了阴山南北苍茫壮阔的草原风光,以撼人心魄的艺术力量,成为著名诗篇,吟诵传唱了千年。

“敕勒”是一个古老民族,战国、秦汉时称为丁零,南北朝时期,北方的鲜卑、柔然将其称为敕勒,汉人则称其为“高车”。铁勒、丁零、敕勒都是译音之转,而高车之称,则源于这一族人“俗多乘高轮车”,“车轮高大,辐数至多”之故。

敕勒人本居匈奴北部,分部地区在今贝加尔湖以北安加拉河流域及叶尼塞河上游,与匈奴是近属,其语言“略与匈奴同而时有小异”,属阿尔泰语系突厥语族。汉、晋以来,他们逐渐南迁进入中原,十六国时还建立过短暂的王国——翟魏,后为慕容氏后燕所灭,而慕容氏又被拓跋北魏灭亡,这些敕勒人最后又处于北魏统治之下,渐渐被鲜卑化或者汉化。还有部分敕勒人,在北魏建立前就已融合在了拓跋鲜卑中,如原属敕勒的乙旃氏还成为了北魏宗室的十姓之一。

公元四、五世纪时,生活在漠北鄂尔浑河、土拉河以及色楞格河至阿尔泰山一带的敕勒人,过着游牧生活,“其迁徙随水草,衣皮食肉,牛羊畜产,尽与蠕蠕同”(蠕蠕,即柔然)。北魏建国后,不断对这些敕勒人进行虏掠征伐,道武帝拓跋珪曾把虏得的敕勒人驱赶至平城(今山西大同)修建鹿苑。到太武帝拓跋焘时,再次对他们进行了大规模的侵袭,时高车诸部望风而降者数十万落,获牛马羊百余万,“皆徙置漠南千里之地”,把他们安置在今阴山、河套地区,“漠”指大漠,即今蒙古国南部与内蒙古交界的大戈壁。后北魏在阴山一线建起六镇,敕勒族助蕃北镇,共同抵御北部的柔然。

这些迁徙而来的敕勒人,初期仍然保持游牧生活,“乘高车,逐水草,畜牧蕃息”,归属于北魏后,处在相对安定的环境下,畜牧业经济及人口迅速增长,随着与农耕民族的交流,加之阴山、河套的自然地理条件,土地肥沃宜农宜牧,“数年之后,渐知粒食,岁致朝贡。由是国家及牛、羊遂至于贱,氈皮委积”,经济空前繁荣,部族也发展到了鼎盛。公元五世纪中期,文成帝拓跋濬时,“五部高车合聚祭天,众至数万,大会走马,杀牲游绕,歌咏忻忻,其俗称自前世以来无盛于此会”。敕勒族作为我国古代北方一个古老民族,“其人好引声长歌”,“男女无大小,皆集会之,平吉之人,则歌舞作乐”,可见敕勒人性情豪放,擅长歌舞。在经济发展社会安定时,举行盛大集会,祭天祈福,载歌载舞。处于阴山以及河套的广大平川,敕勒人在此聚居而成为其家园,因而也被人们称为“敕勒川”。

敕勒歌和敕勒川一样吗(敕勒川与敕勒歌)(2)

《敕勒歌》最早的记载,见于唐初时成书的《北齐书》,东魏武定四年(公元546年)十一月,高欢率军攻西魏不利撤围(即东西魏之间的玉壁之战),病卧晋阳,是时,西魏言神武(高欢)中弩疾发,“神武闻之,乃勉坐见诸贵,使斛律金敕勒歌,神武自和之,哀感流涕”。宋人郭茂倩辑入其《乐府诗集》卷86《杂歌谣辞 敕勒歌》中,并引《乐府广题》“北齐神武攻周玉璧,士卒死者十四五,神武恚愤疾发,……,神武闻之,勉坐以安世众,悉引诸贵,使斛律金唱《敕勒歌》,神武自和之,其歌本鲜卑语,易为齐言,故其句长短不齐”,较唐时又作补充。

高欢(496-547年),字贺六浑,世居渤海蓨(今河北景县),其祖父因案受牵连,全家被发配怀朔镇(北魏六镇其一,故址在今包头固阳西南),他从小就在边镇和鲜卑人杂居在一起,是个鲜卑化的汉人。高欢依靠鲜卑人的武力,联合山东士族,逐渐掌握了北魏军政大权,任大丞相。后高欢弄权君臣不和,孝武帝由都城洛阳西奔长安,高欢另立元善见为帝(东魏孝静帝),北魏由此分裂为东、西魏。高欢死后,其次子高洋废魏建齐(公元550年),史称北齐,追高欢为神武皇帝。斛律金(488-567年),字阿六敦,朔州敕勒部人(北魏时,朔州治所在今内蒙古和林格尔),其性情耿直善于骑射,行兵用匈奴法,望尘知人马多少,谛地识军兵远近,追随高欢征战三十多年。玉璧(在今山西稷山)之战,发生在东魏武定四年(公元546年),当斛律金唱起《敕勒歌》时,病中的高欢自和之。二人的故乡本都在敕勒川,家乡的歌曲都能熟练唱和,乡音响起,高欢以致于动情而哀感流涕。可见《敕勒歌》在当时一定是已经流传在敕勒川的敕勒、鲜卑以及汉族人民中间,广为传唱了。

《敕勒歌》以寥寥二十七个字,生动的描绘了苍茫壮阔的敕勒川这片土地,勤劳豪放的敕勒人民,畜牧业兴旺发达的生活、生产场景,叙事简洁气势宏大,作者已不可考,有说为斛律金所作,但从多方面的记述综合分析,觉得应该是诞生在内蒙古阴山地区的敕勒族民歌,是敕勒族人民在安定富足的环境下,共同创造出的口头文学作品。这首流传至今有1500多年的民歌,无论何时读来,都朗朗上口,令人回味无穷。歌中展现的绵亘东西千里的阴山,气势磅礴雄伟,敕勒川宽阔无边,苍天浑圆如盖,穹庐般的苍苍天幕下,广袤的草原茫茫无际,风吹过,牧草摇曳,牛羊时隐时现,生动描绘出一幅敕勒川草原苍茫辽阔、水草丰美、牛羊肥壮的自然风景画,情感质朴,大气雄浑。

金末元初时,著名诗人元好问《论诗》三十首其七,盛赞《敕勒歌》,曰:

“慷慨歌谣绝不传,

穹庐一曲本天然。

中州万古英雄气,

也到阴山敕勒川。”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