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据《周书》所载:“突厥之先,出于索国,在匈奴之北。其部落大人曰阿谤步,兄弟七十人,其一曰伊质泥师都,狼所生也... ...”这个说法认为:突厥起源于匈奴以北的漠北索国,并且,是狼的后代,可见其生活之野性。

突厥是活跃于蒙古高原和中亚地区的游牧民族,早期时突厥族逐渐发展,势力壮大后拥有了人数众多的军事实力。到了隋朝初期突厥族内部出现了分歧,分裂成了东、西两部分,各自控制着北方大片的领土。隋朝末年社会动荡不安的时候,东、西突厥又重新合并,势力发展迅猛。

突厥版图发展史(曾兴盛一时的突厥哪里去了)(1)

此时,他们已然成为了横跨漠北、西域的强大民族,对中原地区更是虎视眈眈。

就在突厥兴盛时期,隋末的农民起义军风起云涌,逐渐蔓延到了全国各地。此时的起义军大大小小有上百支,其中,有三支强大的义军脱颖而出,分别是:李密、翟让领导的河南瓦岗军,窦建德领导的河北军,杜伏威领导的江淮军。

为推翻隋王朝的残暴统治,起义军们殊死奋战,浴血拼搏。公元617年,隋朝政权瓦解,各地起义军也遭到了重创。之后,李渊、李世民父子乘虚而入,起兵反隋,窃取了农民起义军的战果。公元618年,李渊在长安建立了唐朝政权。

突厥版图发展史(曾兴盛一时的突厥哪里去了)(2)

李渊、李世民起兵之际,突厥军队乘机打劫,南下晋阳,大肆抢掠。突厥的突然袭击让李渊父子大吃一惊,这股势力不可小觑。李渊势力正起,如果不稳住这个强敌,夺取天下将成为泡影。在这内乱外患的情势下,李渊父子感到:要想胜券在握,就得暂时和突厥维护好关系。

因为,只有这样才能消除这股强大力量对自己的威胁。于是李渊、李世民父子和其部下的刘文静商量对策,由李渊给突厥始毕可汗写了一封“称臣纳贡”的信件,并备上厚礼,让刘文静前去与突厥谈和。这件事看上去令人不齿,但是,历史证明:李渊当时的选择是非常明智的。

刘文静见到突厥可汗,表达了李渊的态度:愿意和突厥议和,一起攻打长安,夺得的土地归李渊所有,金银财物归突厥所有。可汗听之喜出望外,也正中下怀,为表诚意,可汗还送上了马匹上千,并命令两千骑兵随刘文静奔赴太原扶持李渊。

突厥版图发展史(曾兴盛一时的突厥哪里去了)(3)

李渊、李世民父子抓住了突厥可汗只贪图眼前利益的心思,最终,消除腹背受敌的隐患,更为夺取政权创造了有利条件。

长久以来,李渊给突厥纳贡已经是忍辱求全,但是,利欲熏心的突厥可汗还是不满足,得寸进尺,找各种理由让李渊进献财物。到李渊登基为止,给突厥献上的贡物已经数不胜数,但可汗恃强凌弱,每每派人出使长安,都骄横无礼。

高祖李渊因天下还未安定,每次都是强忍满足,更主要的原因是:双方力量悬殊,面对实力强大的突厥,高祖只能不断的满足可汗无尽的贪念,甚至,在始毕可汗死后李渊为其举行盛大的哀悼用帝王之礼,这是何等的卑躬屈膝呀。

突厥版图发展史(曾兴盛一时的突厥哪里去了)(4)

之所以这样做,那是因为李渊父子认为:唐朝政权刚刚建立,天下动荡时局不稳,实力上与突厥无法抗衡,为了稳住这个劲敌,只得百般强忍。但随着唐朝国力的不断增强,突厥越来越觉得索取财物已不是那么得心应手,便不再安分了。

之后,他们屡屡南下,开始侵犯中原大地,并掠夺了大量的人口、财物。公元626年,李世民即位,突厥可汗率领数十万大军直抵长安,在渭水之北安营扎寨,其阵容威慑四方。朝廷内外,人心惶惶,此时,唐太宗李世民刚刚通过玄武门之变夺得皇位。

他也自知以现今大唐的实力无力抵抗,便隔渭水河与可汗相议和,表示:愿意献上丰富的金银财宝,向突厥称臣,友好结盟。颉利可汗这才满意退兵,这就是历史上有名的“渭水之盟”。避免了唐朝在不利条件下的作战,从而也稳固了唐朝初立的根基。

突厥版图发展史(曾兴盛一时的突厥哪里去了)(5)

自“渭水之盟”后,李世民更加注重政治经济文化的发展,广纳贤士,重用人才,虚心接受大家的意见,励精图治。公元629年,大唐的综合国力得以增强,军事力量彰显,军队的战斗能力大大提升,足以抵抗突厥的侵犯骚扰。

十二年臣服于突厥让李世民再也忍无可忍,这些耻辱让他做梦都想除掉这阴魂不散的敌人,如今大势所趋解决突厥问题唾手可及。李世民经过缜密筹划,做足充分准备,命令大将李靖率唐朝大军主动攻打突厥。唐军长驱直入,大败突厥,最终,活捉了突厥可汗。

这一胜仗打得痛快淋漓,遗留多年的突厥问题得以解决,历史终于翻过了大唐王朝向突厥“称臣纳贡”这一页。之后,唐太宗李世民在突利可汗故地设置顺、祐、化、长四州都督府,颉利可汗故地置定襄都督府、云中都督府。

突厥版图发展史(曾兴盛一时的突厥哪里去了)(6)

李世民是我国历史上杰出的皇帝之一,在他统治期间,曾出现过享誉盛名的“贞观之治”,政治稳定,经济繁荣,国家富强,人民生活富裕,为后世所称颂。大丈夫能屈能伸,为处理突厥问题,大唐忍辱称臣十二载,一朝雪耻尽显英雄气概,实为我们敬仰、学习。

如今的“突厥”并不是一个单一民族,而是语言属于突厥语族的各个民族的统称,大多是历史上受突厥人统治或者突厥化的其他民族,以及,古代突厥人的后裔了。

参考资料:

【《周书》、《新唐书》、《资治通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