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山之东,到陇之西;从黄河入海口,到黄土丘陵沟壑区。

胜利油田的四名志愿者,来到甘肃省东乡石化中学,开展为期3个月的短期支教,在这里上演了石化版的《山海情》。

没有人期望短期支教能够改变什么,他们给孩子们带去了希望和阳光。

上寨小学支教队(胜利油田教育帮扶志愿服务队东乡中学支教记)(1)

“地球的肋骨”来了支教者

在我国的西北,有一个地方,被称为“地球的肋骨”。

这里沟壑纵横,六条山梁夹着六条山沟,干旱少雨,冬长夏短。在当地,有“全国脱贫看甘肃,甘肃脱贫看临夏,临夏脱贫看东乡”的说法。

支教前,虽然有了要面对艰苦条件的思想准备,但现实与想象却相去甚远。

在4月13日举行的欢迎支教老师仪式上,校长介绍了学校的情况:留守儿童和特殊家庭儿童占到大半。“有些孩子是孤儿,户口簿上的户主就是他自己。”

看到孩子们瘦弱的身形,敏感却渴望温暖的眼神,河口采油厂团委书记陈彦喆“心里忽地一揪一揪疼了起来”。

东乡县石化中学位于东乡县达坂镇沿洮河经济带,是在中国石化集团公司支持下建设的一所初级中学。从硬件看,这所学校与东部学校比也不逊色:新建校舍总建筑面积5万平方米,已高标准建设有综合教学楼、实验楼、学生男女生宿舍楼、教师公寓楼、餐饮中心、塑胶操场、图书馆、停车场等主体建筑,装配了标准化的理、化、生、地等实验室和音、体、美、信息技术、劳动技术等功能室。

在踏进学校的那一刻,大家的心立刻平静了下来。

走进学校,路过已经开学上课的教学楼,听见孩子们朗朗的读书声,望着正在二期投入建设的新教学楼,看见孩子们灿烂的笑容,主动过来说“老师好”时,那些对未知教育帮扶生活的焦虑和路途劳顿顿时烟消云散。

孩子们对来自胜利油田的支教者也充满了好奇,各种疑问一股脑地抛给了他们:“老师,大学到底是什么样子的啊?我也想上大学!”“老师,除了文化课,通过特长可以上大学吗”?

“相比城市的孩子,这里的孩子不太习惯表达自己的情感,他们都很淳朴,很多娃娃带着高原红的红脸蛋,特别可爱。”让陈彦喆坚定把支教做好的力量,正是这样一群不服输的孩子。

“不知道该怎么形容那一刻的感觉,好像世界突然拉近了,心里只剩下一个声音:就是这儿了,为他们做什么都值得。”来自胜利油田注汽中心的刘彤感慨万千。

上寨小学支教队(胜利油田教育帮扶志愿服务队东乡中学支教记)(2)

原来我这么棒

支教前,首批志愿者就常常思考,能做些什么,到学校后明白了他们存在的意义:不仅是教授孩子多少知识,也让孩子们知道他们的未来有多种选择,支教志愿者用自己微弱又坚定的力量,让他们在这个年纪尽可能做自己喜爱和好奇的事情。带给他们知识,教给他们好的行为规范,给予他们关爱,伴随着他们成长。

按照分工,4名志愿者分别负责学校党建、团建、社团、EAP等具体工作。也同当地人一样,要接受自然的考验、克服生活的困难、坚守内心的执著。

胜利志愿服务团队组长贾涛,负责学校党建工作。年近50岁的他,经常在办公室忙到晚上12点。规范“三会一课”,组织主题党日活动,在党员微信群设置“每周一课、每周一练、每周一记”党员学习专栏,宣传普及党的历史、红色小故事和党章等有关知识,党支部的战斗堡垒作用初步显现,4名教师递交《入党申请书》。

“东营这个季节下午6点才天黑,这里晚上8点还是大亮着,夜晚短,早晚温差大。每天等天黑睡下就要12点。”相比东营气候环境,东乡县的气候非常干燥,而且紫外线非常的强,志愿者们日益黝黑的皮肤暗示着时间的流逝。

陈彦喆负责志愿帮扶中的团建工作。孩子们那善良淳朴的笑容,渴望知识的眼神,数学专业的陈彦喆的内心就燃起了动力。

青马夜校,是到校后开展的第一个课外辅导活动。每天晚上定时等同学到教室来咨询问题,根据比较集中的问题,分享解题的方式方法。“突然觉得自己一学期支教时间太短了,总觉得时间不够用,希望能多帮帮这些孩子。”

刘彤很庆幸也很自豪。工作10多年后,在离家1600公里的地方,去努力实现所有支教老师一样的梦想——让所有孩子,无论出身,都能获得同等的优质教育。

来到东乡支教后,志愿者最大的感触是东西部城市的差距。身边亲戚朋友的孩子们从小就上各种兴趣班,放假了父母带着去全国各地旅游。可是这里的孩子却没有这样的家庭条件。

志愿者被问及最多的,是为什么要去一个有那么多高端设施的学校支教?在志愿者们看来,大多数支教的学校都是国家和企业援建的,在硬件设施上绝对没问题。多媒体一体机,全校覆盖的网络,还有可以流出温水的直饮机。孩子们接触的东西也不少,他们也喜欢TFboys,也看偶像剧,学校配备了经验十足教师。

他们缺什么?他们缺眼界,他们缺鼓励和陪伴。

志愿者们积极探索出“兴趣社团 课后作业辅导”相结合的服务模式,丰富“第二课堂”内容,满足不同层次、不同兴趣的学生的需求。开设“翰墨书香”“羽球飞扬”等课程,成立篮球公园、红领巾广播社、诗歌朗诵、心灵驿站等社团俱乐部,为学生“量身定制”了10个社团群,供学生自主选择,初步实现全体学生“人人进社团,人人可登台”。

14岁的她是名孤儿,跟着舅舅舅妈一起生活,说话不敢抬头,声音小的只能凑近听,从来不摘口罩,那是她的最后一道防线。

支教者邀请她给同学们朗读诗词。8天后,她来了,刘彤拿着设备冲向学校广场。面对镜头,她摘下了口罩,冷静了20秒,眼睛里有了光。回看视频,她十分惊讶,“原来我这么棒!”

来东乡教育帮扶既能充实自我,又能为贫困地区教育建设奉献自己微薄的力量,还能用这些年获得的学识和阅历,去帮助这些孩子,陈彦喆说,给这些孩子带来更加开阔的眼界和积极探索的态度。何乐而不为?这就是我坚定选择来到这里的答案!

校园有个烦恼回收站

“我原以为这个烦恼回收站只是一个摆设,但今天看到公示栏,心中生出一股温暖之感。像我们这种无名小辈,芸芸众生一员,能得到一个素未谋面的人而帮助是极其幸运,我很为你们劳动成果开心。”

这是来自学校“烦恼回收站”里学生的一封信。初来学校,感受到学生单纯的同时,发现学生们有很多话想说却不敢表达,没有渠道倾诉。

作为支教者中唯一的女性、心理知心辅导员王立勤敏感地察觉到了这个问题,与志愿者一起商量如何能走进学生心里,让学生愿意倾诉。

在王立勤看来,要建立这样一个渠道,首先要让学生敢于倾诉,在保护他们隐私的同时,还要收集困扰他们情绪的因素进行分析。

几名志愿者集思广益,在网上订购了带锁信箱,并通过剪纸、绘画等形式,在学校二楼楼梯角,搭建起了一个“烦恼回收站”,由志愿者专人管理,并形成“收信—读信—分类—回信—制定措施—效果跟踪”管理机制,在学生每天必经之地,搭建起了通往学生心里的“桥梁”。

每周五开箱,每周一志愿者回信,成为学生们最期待的事情。回收站建立以来,收到了380封信,学习类和交往类成为同学们的主流声音。

他们和城里的孩子们相比,被束缚得更多,想象力更贫瘠,眼界更狭窄。王立勤说,大多数孩子在信中会提到:“我要如何提高成绩,走出大山。”“我要赚很多钱,我要让父母过上好日子。”

曾有一个学生在信中提问:“老师,东乡以外是什么?”这句话深深刺痛了王立勤,她决心要把自己的所见、所闻、所感带给这些孩子。在每周的班会上,志愿者们通过图片、视频等形式展示大山以外的内容。那些丰富多彩的文艺演出、社团活动,让孩子们看得非常入神。

为了不断鼓励学生们的自信心,志愿者们还建立起红领巾广播社团、红领巾小记者站社团,不断增强学生演讲、朗诵、主持等方面的语言能力,打造成为石化中学一项精品社团课程,更成为了推介家乡、宣传家乡的窗口。

“老师,我能报名小记者社团吗?”“老师,洮河诗书专栏我能参加吗?”“老师,我现在回学校继续读书还有机会吗?”为了在丰富学生诗词积累基础上,志愿者还开通了《洮河诗书》专栏,不断增强学生自信心。2114班马晓艳作为开栏首次录制,一经抖音推送,达到3万人次浏览观看。累计推送7期,浏览量近9万人次。

“老师,您那天晚上说我声音好听可以考传媒大学,我肯定朝着这个目标努力实现的。”2期录制后的马晓艳态度的转变,让志愿者们倍感开心。

那一刻我觉得我们的鼓励是有用的。王立勤说,我们志愿者教他们跟着自己内心走,喜欢什么就去追求,得有一件自己喜欢并可以一直坚持下去的事。通过心理辅导团建活动,让他们尝试蒙上眼睛,单脚走路,教育他们换位思考,教他们夸奖,学会赞美同学和朋友。

“我们想告诉他们,能改变自己命运的方式不止有金钱,还有努力,诚实,知识,善良。各种各样的方式都可以改变。”在王立勤看来,志愿者们所做的事让我觉得我们不像是一个老师,更像是一个陪伴者,一个走进他们内心帮助他们减少干扰,让他们自己生长的陪伴者。

用一学期时间,做了件终身难忘的事

随着支教的结束日期临近,志愿者的心已经分成两瓣,既归心似箭,又留恋这片生活过并已深深爱上的土地!

三个月,一次次精心准备的课程活动,一篇篇心得的撰写,为家长开放日、红歌比赛、七一一汇演、百米画卷等活动竭尽全力。陈彦喆说,每一个日日夜夜的加班,是责任与担当,更是老师给予的信任。

“老师,我数学不好,一般只能考二三十分。但是老师我喜欢你,在初中我想要好好学数学,青马夜校可以一直开着么?”“老师们,能不能考虑续扶,怎么能任性丢下这些天真渴望的眼神”。随着首批教育帮扶尾声临近,学校平台收到太多类似私信挽留。

“用一学期不长的时间做一件终身难忘的事。”在石化中学三个月时间,让志愿者对“支农支教”“乡村振兴”,这些原本对很遥远的主题有了更深的理解和感触。“一学期的时间不长,但志愿者们将自己的青春毫无保留地奉献给孩子们,期待可以照亮这里的每一个单纯的天使,为他们搭建一座通往‘山外’的桥。只希望时间可以过得慢一些,让我能陪伴并见证孩子们成长。”

2104班马小花同学家中较为困难,兄弟姐妹众多,父亲服刑,母亲靠干农活挣钱支撑一家人的生活。一直以来马小花缺少自信,学习动力不足。在收到河口采油厂志愿者桑丛雨的来信后,马小花感受到了从未有过的温暖和关爱,开心的一晚上没睡着觉,特别是桑丛雨用英语为她写的那句“用知识改变命运”,激发了她自信、自立、自强的热情,打起精神刻苦学习,5月份考试总成绩比之前提高了33分,名次前进了13名。

在支教的过程中,志愿者们收获很多,也许物质是匮乏的,但是精神确实充实的,一种前所未有的饱满。

2022年1月18日到24日,胜利油田组织首次开展甘肃东乡县石化中学“胜利研学”活动。志愿者正在通过家访等形式说服牟芝情、马小花等同学家长,让他们跟着研学队伍走出大山,去看大海,开拓孩子们眼界。

“有些观念可能很难去改变,而我们能做的是尽自己最大努力让更多的孩子考上高中,只有这样他们才有机会走出去看看外面的世界,才能改变自己的命运。”志愿者们暗自下了一个决心。

很多很多的支教太多地注重志愿者自我的成长了。这个地方不够苦,这个地方的孩子不够穷,都成了这次支教没意义的理由。

在首批志愿者的他们看来,不是看着穷,条件苦,才是适合支教。支教的初衷是给孩子们带去一些希望和阳光,而不是为了吃苦。

(大众日报客户端记者 徐永国 通讯员 于佳 供图 刘彤 报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