绝句是中国文学中最为短小精练的诗歌形式。绝句又称截句、断句、短句、绝诗等等。起源于汉魏六朝的乐对短章,属近体诗的一种。常见的有五言绝句,七言绝句。五言绝句二十个字,七言绝句二十八个字。绝句虽然字数少,但表情达意就深刻隽永,易于记忆传诵,留下了许多千古传唱的经典名篇,成就了一大批著名诗人。如唐代的边塞诗人王昌龄因一首《出塞》而流传千古,被称为七绝圣手。

绝句和律诗一样,也是讲究平仄韵律的,依据律句的平仄,讲究粘对,押韵。

五言绝句,简称五绝,是绝句的一种。五绝被认为近体诗中最难写的体裁,因为它字数最少,表达的意思不可太多,要言简意赅。

从北周诗人庾信的一首题为“绝句”的五言诗来看,五言绝句不是唐代诗人创造的,其文体形式至少是南北朝末期就已形成了。“客游经岁月,羁旅故情多。近学衡阳雁,秋分俱渡河。”这是庾信的《和侃法师三绝》之一。此诗平仄粘缀,完全符合唐人格律,第二、四句尾是平声韵,第一、三句尾都用仄声字,诗题已称为“绝”。但在唐以前如此工整的五言绝句并不多,直到了初唐以后,产生了近体诗,五言绝句才被逐步地得以完善和定型,而此前的五言诗便通称为“五言古诗”或“五古”。

由于受字数的限制,较之其他体制的诗歌,五言绝句在创作时对其语言和表现手法就要求得更加简练、概括,创作难度就更大。张谦宜对此就以“短而味长,入妙尤难”八字加以概括,因此,五言绝句自然而然的成为盛唐诗歌中最为璀璨的明珠,是唐诗中的精华。如王之涣的《登鹳雀楼》: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王维的巜相思》:红豆生南国,春来发几枝,愿君多采撷,此物最相思。李白的《静夜思》: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这些绝句,寥寥几句,借景借物抒情,拨动人的心弦,至今家喻户晓。

盛唐以前,五言绝句不但没有对仗,而且平仄也不讲究,盛唐之后五言绝句严格遵守格律诗之规定,虽然其中也有极少数按古诗的做法写的不讲究平仄与对仗的“古体诗”,但盛唐五言绝句此时已经是在格律上完美的近体诗。这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⑴句数固定。只有四句,每句五字,总共二十字。

⑵押韵严格。诗歌都是押韵的,有的句句押,有的隔句押,在隔句押韵上和古体诗没有本质区别,他的押韵严格表现在一般只押平声韵且不能出韵。也就是说其不可押仄韵且韵脚必须用同一韵中的字,不得用邻韵的字。

⑶讲究平仄。在“平平--仄仄、仄仄--平平”的基础上加一个音节形成“平平--仄仄--平、仄仄--平平--仄、平平--平--仄仄、仄仄--仄--平平”的四种基本句式。

五绝除了“平平仄仄平”没有字可平可仄,其他句式都是第一字可平可仄。

⑷关于对仗问题。由于绝句可以看作是律诗的截取,所以对于对仗的要求也就不太严格。因律诗是一般要求颔联和颈联对仗的,对于首联和尾联是否对仗并不作明确要求,那么当把绝句看作律诗的后半节时,就是一二句要对仗,三四句不用,如王之涣的《登鹳雀楼》。若看作是律诗的首、尾两联则都不用对仗。若看作是律诗的上半节截取的,则三四句对仗,一二句不用。如骆宾王的《易水送别》。

再谈谈七绝。七绝也像五绝讲究平仄韵律。

(丨)字数固定。每首四句,每句七个字,共二十八字。

(2)平仄格式基本上固定。常见有四种:

1、仄起式,两字押韵。

仄仄平平平仄仄 平平仄仄仄平平

平平仄仄平平仄 仄仄平平仄仄平

2、平起式,两字押韵。

平平仄仄平平仄 仄仄平平仄仄平

仄仄平平平仄仄 平平仄仄仄平平

3、仄起式,三字押韵。

仄仄平平仄仄平 平平仄仄仄平平

平平仄仄平平仄 仄仄平平仄仄平

4、平起式,三字押韵。

平平仄仄仄平平 仄仄平平仄仄平

仄仄平平平仄仄 平平仄仄仄平平

七绝句中除“仄仄平平仄仄平”这句只能第一字可平可仄外,其它句式第一第三字均可平可仄的。

(3)对仗与五绝差不多。如从律诗上半节截取的,三四句对仗,如李白的《望天门山》,如果从下半节截取的,一二句对仗,如韦应物的《寒食寄京师诸弟》。

如何写绝句,各人有各人的方法,别看绝句那么几个字,但与其他文学体裁一样,麻雀虽小五脏俱全,它同样要有主题,同样要言志抒情,同样要选材,提炼主题,选词造句,布局谋篇。

你写一首绝句,首先要有个主题。写什么,想表达什么意思,这就叫立意。要有意思,要健康,要高雅,要正确。主题就是这诗的一面旗帜。这四句诗就要跟着这面旗帜跑。也就是说,你选择的字呀词呀句呀,要跟这面旗帜相关。 如李白的《静夜思》、巜赠汪伦》,前者表达自己对月思乡的愁苦,后者表达送别时依依惜别的深情。

第二

要按照一定的章法把字填进去。所谓章法,就是谋篇布局,先写啥后写啥,有规矩的。一般说,就是起、承、转、合四个字。

起,起句也。起句起得好不好,影响整首诗的效果。你可以写景起,叙事起,议论起,你根据主题的需要去起就可以了。 绝句不像律诗可以写景铺陈,而是起句就要高屋建瓴,排四柱,让人仰头可见。如 巜静夜思》,首句写床前月光,全诗围绕月光来写,无论是洒落一地的月霜还是对故乡的思念都由月光产生想像和联想。

承,承接也。就是顺着第一句的意思往下说。深入一层,前进一步。 如李白的巜早发白帝城》,千里江陵一日还。早晨从彩云缭绕的白帝城出发,干什么,回千里之外的江陵,这就是承前句而来。

转,转折也。一首诗,只有四句,我们不能总是顺着前两句说。象一条江河,有平缓流淌的江面,也有急湍的时候啊。这叫波澜起伏。有风平浪静,也有波浪滔天,才能不平淡无奇。写作也是这样的。这个转,要在前2句意思的基础上,突然宕开一笔,异峰突起。这一句,要为结句造势,使结句掷地有声,漂亮。 在绝句中,转句往往是全诗的诗眼,是点睛之笔。如王之涣的《登鹳雀楼》欲穷千里目,你想要看得更高更远吗?一个设问句,让人暇想无限,人生境界豁然开朗。

合,合龙也。绝句,这最后一句很关键。你可以以情语结,以景语结,以说理结,以点题结,都可以。有的结如风平浪静,嘎然而止。有的如狂风巨浪,波澜起伏。王维的《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结句遍插茱萸少一人,想想兄弟们在这佳节里,佩戴茱萸,登高望远,为少我一人而非常遗憾,自己也情不自禁更加思念亲人。

不论是五绝还是七绝,其结总是无法用语言准确描述出来特点。说它应该收束,它却还必须发散。说他要留有余味而将诗意引向远处,但是又不能不照应前面所做的描写。说句实在的,诗之结,才是最难写的。但是,一般的经验而言,万变不离其宗,结句,是要跟着转句走的。我们看李白的《赠汪伦》“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望天门山》"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结句都是跟着转句走的。但是难点在,不仅仅接应转句,在接转的同时,还要照应前面的意象描写,也就上面我们所说的“收束”作用。这里再把李白的《赠汪伦》诗搬过来品味一下:

李白乘舟将欲行,忽闻岸上踏歌声。

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

看这个结句“不及汪伦送我情”,“不及”接的是“深千尺”,但是写上了“送我”,就照应了前面的起承二句的描写了,与“乘舟将欲行”“岸上踏歌声”都呼应了起来,浑然一体。诗句在此嘎然收住,诗意却由此散发开来。我们会不由自主的回头看去,看那乘舟欲行之景象,又仿佛看到踏歌而来的汪伦的身影。这种接续和照应的运用,使我们产生的是对整体诗意的回味。想象这种送友的情谊,其实已经曼延到诗句之外了。

绝句看起来,很好写,但很难写好。绝句是最能体现诗味的一种体裁,所以大家都喜欢。容易上手,格律平仄也好记。但是这种容易之中却藏着更多的不容易。我们要注意的有几点,一是音韵上的安排,要合乎旋律美,节奏美感。尤其是韵的把握,让韵字贴合主题旋律,贴合每句的字意,押韵八戒在这里时刻要警惕。二是结构上它具有多变性,在基本章法的基础上,它的突兀性和高调性。三,在炼字方面,要惜墨如金,反复推敲,多用名词、形容词,少用动词。四是句式选择上要虚实结合,尤其是转句和结句要多用设问或反问句式,增强诗的气势和感染力,让人读后余音绕梁,浮想联翩。诗歌的创作,尤其是近体诗创作,各人体验不同,创作方法也不一样,作为一个爱好者,写点文字与大家谈谈体会,与大家共同学习探讨。

写绝句的技巧(浅谈绝句的写作)(1)

写绝句的技巧(浅谈绝句的写作)(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