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奋斗者正青春·一线故事】

光明日报记者 张国圣

唐帅说话的时候,总是认真地注视着你。他的手势和声音完全同步,十个指头极为灵巧地变换着,像一幅幅生动的表情,又似乎引导着一串串音符从琴键中蹦跳出来。

——那是手语。

唐帅首次访谈节目(唐帅打开了无声世界)(1)

唐帅在西南政法大学上法律手语课。蔡震摄/光明图片

哪怕谈兴正浓,他也常常会过一阵就停下来,拿起手机回复微信。而给他发信息的,十有八九是聋哑人。

1985年出生的唐帅,是重庆第一个“手语律师”。他的几个微信号都达到了“好友”数的上限,这些年又被全国各地的聋哑人微信好友拉进了200多个微信群,每天都会收到数不清的信息。

有一天凌晨时分,唐帅在微信上突然看到一个视频。视频中,一个小伙用手语说:“对不起大家,我要离开这个世界了。”唐帅吓了一跳,马上发动所有的微信好友寻找。10多分钟后,唐帅得知,那是远在内蒙古的一个聋哑小伙,最近因为失恋,有了轻生的念头。唐帅赶忙和他视频连线,用手语跟他聊天,最终打消了小伙自杀的念头。

从那以后,哪怕再忙再累,唐帅也要抽空看看微信,“尽量不让聋哑人朋友的信息过夜”。

4月9日是星期六,唐帅回到母校西南政法大学,连续讲了4个小时法律手语课。课间休息的时候,他拿出手机,一条信息马上跳出来:“为什么不回答?你在干嘛?”看了这个聋哑朋友先前发的咨询信息,唐帅赶紧答复:“刚才在忙,不好意思!”对方秒回:“快!”

“无声世界的语言和思维就是这么简单直接。”唐帅说,“我完全能理解他们。”

唐帅的父母都是聋哑人。他们不愿意健全的唐帅生活在无声的世界里,从小就把他放到外公外婆家里,也不准他学手语。唐帅4岁多的时候,有一次父亲得了急症,痛得满头大汗,却因为无法跟医生交流而迟迟不能确诊。年幼的唐帅看在眼里急在心里,为了当好父母的“发言人”,他开始瞒着父母苦练手语。

手语有全国推广的普通话手语和聋哑人之间约定俗成的自然手语,自然手语又有不同的“方言”,相互之间“天差地别”。唐帅铆足劲学,不仅熟练掌握了普通话手语,也学会了各地主要的“方言手语”。

无声世界给唐帅打开了一扇新的大门。2006年,拿到了手语翻译证的唐帅,开始受邀担任涉及聋哑人案件的手语翻译。

有一次,公安机关在办理一个偷盗案时,根据手语翻译做的现场取证笔录,聋哑女孩小娟(化名)表示:“我承认偷了东西。”奇怪的是,小娟在派出所却一直情绪激动。为慎重起见,公安机关请来了唐帅。

原来,小娟是在用手语为自己辩白:“我没有偷东西。”问题出在哪里?唐帅查看同步录音录像,发现小娟方言手语中的“我”,在普通话手语中正是“承认”的意思。公安机关经过反复核实,证实了唐帅的观点。

“平时看似不起眼的差别,关键时刻却可能改变一个人的命运。”这件事对唐帅触动很大,他决心用自己的特长更好地帮助聋哑人。他先是参加了西南政法大学法学专业的自学考试,又在2012年通过司法考试,成为重庆第一个“手语律师”。

唐帅担任主任的律师事务所,代理的案件大约三成是受聋哑人委托。而代理这些案件,基本上不可能按正常标准收费,有些还要律所自付费用,时间却往往要多花三四倍。

“他们找到我,跟我说‘请你帮帮我’,我无法拒绝。”唐帅说。他和律所的同事,坚持定期给残障人士做普法讲座、提供咨询、调解矛盾。他们还在新媒体平台上创办了国内第一档聋哑人普法栏目,建立了公众号和App,拍摄案例手语视频,为全国聋哑人普及法律知识。

2017年,唐帅尝试招收聋哑学生进律所,每月给他们提供几千元工资,由律所专门组建团队指导他们学习法律。聋哑人学习背诵法律条文很不容易。来自大凉山的谭婷,因遭遇家庭变故,几次都想中途放弃。唐帅每次都鼓励她:“我不想做‘唯一’,我们一起来带动更多的人帮助聋哑群体,好吗?”2020年,谭婷终于通过司法考试,成为“全国首位聋哑人律师”。

最近,唐帅所在的律所又与西南政法大学合作,开设“卓越公共法律服务人才实验班”,培养懂手语的法律人才。他说:“无声世界成就了我,我要用心、用手与聋哑人紧紧相连,让他们‘听’到法治中国的足音!”

看一线故事

《光明日报》( 2022年05月15日01版)

来源: 光明网-《光明日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