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謇(jiǎn)是清末著名的实业家,以实业兴邦为已任,后人对其有很高的评价。

他本身也有着传奇的人生经历,年纪轻轻便高中秀才,青年当过淮军幕僚,中年以后更是获得了读书人的最高荣耀——高中状元。

此时,如果他只是按部就班地去朝廷混个一官半职,那么可能也就是清末很多寂寂无名的官员中的一员。但是,甲午战争后,面对列强入侵,国权沦丧,有着强烈爱国情怀的张謇却选择了弃官从商的道路。

这个在现在看来是很正常的决定,在封建社会却掀起了轩然大波。

士农工商,几千年来,商人的地位从来都是处于社会的最底层,而张謇却以状元之身,行商人之事,这也为他后来传奇的人生拉开了序幕。

张謇一生的五个贡献(清末状元实业家)(1)

张謇

张謇高中状元以后,恰逢中日甲午战争爆发,此刻朝廷中光绪和慈禧两党,关于是战是和的矛盾愈发激化。张謇本是主战派的核心人物,由于父丧,按例要回家守丧三年。

有鉴于甲午战争的失败,两江总督张之洞有心发展洋务,用以强国富民。正好遇到回家守丧的张謇,遂向朝廷举荐他在通州兴办纱厂。经过一番周折,张謇的纱厂才建成投产。到了第二年,纱厂便获利5万两白银,第三年更是到了10万两。

在此之后张謇的实业版图就开始迅速扩张,以纱厂的盈利为启动资金。在当时两江总督刘坤一的支持下,张謇在吕泗、海门交界处围垦沿海荒滩,建成了纱厂的原棉基地——拥有10多万亩耕地的通海垦牧公司。

随着资本的不断积累。在附近,又先后创办了油厂、面粉厂、冶金厂、发电厂等一系列工业工厂,随着商业规模的扩大,使得南通成为了当时著名的工业基地,在辛亥革命之前,南通的市区便已经开始使用电灯照明了。

在民国成立之后,更是建立了大聪电话公司,创办南通城乡邮政和电话业务。

那么张謇的第一桶金是哪里来的呢?

张謇一生的五个贡献(清末状元实业家)(2)

这就不得不说到他创办的大生纱厂,得益于洋务运动的兴起,张謇在奉张之洞之命筹办大生纱厂时,就效仿李鸿章当初创办纱厂的方法,对通州地区的纺织业进行了垄断经营,并且使得朝廷下令,今后二十年间,方圆百里之内,不允许开第二个纱厂。

后来他又提出如果有人在通州新设纱厂,则必须在出厂的每包棉纱中,向大生厂交纳贴费一两(以十年为限)。这一请求也得到批准 。张謇取得的经营垄断权实际上并不限于通州。

同时,大生纱厂也在对周边的同行进行打压。

1904年上海棉纱业资本家朱畴准备在上海崇明设立大有纺织公司,清政府的商务部便出来帮助张謇加以制止。后来朱畴改在南通海门设立裕泰纺织分厂,也因张謇的反对而未办成 。张謇实际上垄断了通州、崇明、海门一带的棉纺业经营 。

此外,张謇的大生纱厂还享有免除捐税的特权。一般纱厂到外地采购棉花,远道运输,都要缴纳不少厘金,约当货价的5%—20%。至于棉纱运输外地,一律须完关税5%。大生厂则一概不负担厘金和关税。后来张謇在崇明创办大生二厂,也和大生一厂享有同样权利。

大生纱厂通过垄断经营,又享有免税的特权,自然就得到了高速的发展。

但是张謇这么做,也是有着特殊的历史原因的。

由于甲午战争失败后,一系列不平等条约的签订,使得外商可以直接在华投资设厂,中国本土企业商品在市场受到双重的压力,除了外国输进的商品外,还有外资在华企业生产的产品。

张謇一生的五个贡献(清末状元实业家)(3)

当时的外资企业在华经营,不仅可以借助本国的金融资本来进行生产规模的扩大,节省成本,还可以享受在华的种种特权,诸如各种苛捐杂税的减免。

而中国的本土企业,除了各种苛捐杂税,当时国内金融市场上的借贷利息率也很高,年利率通常都在12.5%—14.8%,更有甚者能达到36%,而外资企业利用本国资本的年利率只有3%-4%。两相比较,本土企业的经营可谓是举步维艰。

在另一方面,苛捐杂税对企业也是一项很重的负担,其中为害最大的是厘金。

厘金本来是清政府为了镇压太平天国而设立的捐税之一。太平天国失败后,厘金制度不仅没有取消,反而因清政府举办洋务、偿付外债而不断增加。后来虽然不断有人主张裁撤,但事实上已不可能。

甲午战争后,清政府财政困难,已陷于不能维持的地步,裁撤也就更无从下手了。

厘金的税率原为1%,但实际上许多地区都高达5%—10%。许多省份还实行“遇卡完纳”制,即每经一卡须完纳厘金一次。在江西,除正式厘金外,还有“补抽”。

两相比较,本土企业如果没有政府的支持,连生存下来都是很困难,更不用说扩大规模了。

这一点可以从后来民国时期,张謇的纱厂失去政府支持后迅速倒闭也可以看出来。

但是总的来说,张謇对民族轻工业的发展所作出的贡献,还是功不可没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