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朗朗育儿课堂(文章原创 ,版权归本作者所有,欢迎个人转发分享),我来为大家科普一下关于孩子不同阶段的思维模式?下面希望有你要的答案,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孩子不同阶段的思维模式(影响孩子思维方式的理论)

孩子不同阶段的思维模式

文 | 朗朗育儿课堂(文章原创 ,版权归本作者所有,欢迎个人转发分享)

上个月孩子月考的成绩下来,因为数学没考好,孩子满脸愁容,拿着自己的试卷委委屈屈地道歉:“妈妈,我是不是永远都学不好数学了?是我太不笨了吗?一定是我太笨了,全班就我数学最低分。”

我满脸无奈,还没张口,孩子就已经自问自答完了。我只能拿过孩子的试卷先和他分析一遍问题,分析完看见孩子还迷茫,只能宽慰道:“没错,妈妈已经看到你这次考得多差了。可是宝宝,你现在才一年级,怎么这么悲观?宝宝才开始学成绩差点没关系,但是宝宝不能自己就觉得自己差了。当你也认为自己做得差,那你就不可能做好了。”

对自己做得差的事情,孩子总会产生悲观心态,个性要强的孩子很可能会钻牛角尖。这时家长要及时疏导,利用情绪ABC理论,引导孩子正面思考。

一、“ABC理论”:影响着孩子的思维方式

情绪ABC理论是由美国心理学家埃利斯创建的理论,是认为激发事件A(activating event)只是引发情绪和行为后果C(consequence)的间接原因,而引起C的直接原因则是个体对激发事件A的认知和评价而产生的信念B(belief)。

即人的消极情绪和行为障碍结果(C),不是由于某一激发事件(A)直接引发的,而是由于经受这一事件的个体对它不正确的认知和评价所产生的错误信念(B)所直接引起。

简单来说:在情绪ABC理论中,A表示诱发事件;B表示我们对这件事件的看法和解释;C表示我们因此产生的情绪。

也就是说:同一件事,人们的看法不同,情绪体验也不同,导致的结果不一样。

二、“ABC理论”:负面思考导致孩子陷入“习得性无助”

其实我没觉得孩子月考成绩太低有什么大问题,但不代表我不看重孩子的失败,孩子数学成绩差也一两次的问题了,所以孩子才会产生对自己的怀疑。

而多次失败,导致孩子产生自我怀疑是孩子陷入习得性无助的征兆。

“习得性无助”会让孩子形成一种悲观的解释风格,但凡遇到坏事,就消极地分析这件事的原因,认为都是自己的错,然后把后果想像成永久的不良影响。

孩子就是在数学上经过多次打击,所以认为自己永远学不好数学了。

如果孩子总在一件事上遭遇失败,就可能放弃对这件事的努力,甚至还会因此对自身产生怀疑,觉得自己“这也不行,那也不行”,其实并不是他真的不行,而是陷入了习得性无助的心理状态。

而为了避免孩子长期进行负面思考,家长需要利用“ABC理论”,转变孩子思考方式。

三、家长了解“ABC理论”,引导孩子的思维方式

1、让孩子学会独立思考

孩子的思考方向很多是受他人的影响,或家长或老师或同伴。他人的否定驱使孩子负面思考,因此避免孩子受他人的情绪干扰,教会孩子独立思考的能力尤为重要。

客观看待自己造成的事实,避免过度延申、就事论事、理性思考,是孩子转变思维方式的第一步。

2、让孩子学会反驳自己

遇到不好的事情,第一个思维是负面思维是一件很正常的事情。但是正常,不代表就要放任,孩子要学会抓住自己脑海中一闪而过的想法。

即使有再多理由驱使孩子做出错误的选择,孩子也要有更多的理由来驳倒不理智的自己。

成功驳倒自己,才能做出合理正确的选择。

3、教会孩子多维度分析问题

孩子束手无策,不知道怎么办好时,父母可以告诉孩子,在不好的事情发生后首先需要想到的三个问题。

第一个问题:“可能发生的最坏情况是什么?”;

第二个问题:“可能发生的最好情况是什么?”;

第三个问题:“根据条件,最可能发生的情况是什么?”。

多维度分析问题,让孩子为每一种可能制定计划,让孩子思考,能防止最坏情形发生的做法有哪些?能促使最好情况发生的做法是什么?能应付最有可能发生的情况的做法又是什么?

因此,当孩子情绪不好的时候,不妨让孩子问问自己:为什么这么不开心?是不是自己把有些事情想得太严重了?或是会错了意?

换个想法,就能换个心情!

(图片均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这里是朗朗育儿课堂,在这里你能发现最实用、最有意义的育儿知识

想要了解更多育儿知识请关注我们,喜欢这篇文章,请点赞、分享给更多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