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天说地,有“贝”而来。光影之间,方晓冷暖。大家好,我是天贝兄~
今天要闲谈的是一个北京的爱情故事,虽说是发生在北京的爱情故事,但似乎又与北京这座城市有一定的距离。
电影《太想爱你》讲述的是农村小伙周正午在同乡好友伍子的邀请下,带着自己的梦想来到北京。
他希望在这个繁华热闹的城市生活下去,找一个相爱的北京女孩结婚生子。
可初来乍到,一切都是新奇而又陌生的他不仅没能找到伍子,还意外撞倒了一个女孩的装有纸灯笼的车子。
正是因为这次麻烦,他认识了漂亮女孩朱古丽。正午曾经跟几个北京女孩相亲,但最终都没能走到一起。
他发现自己渐渐爱上了朱古丽,可朱古丽始终没有将真心交给正午,她一直都在等着强哥回来。
朱古丽其实不是北京女孩,她来到北京跟正午一样,也是为了安顿下来,找到爱情和生活的归属。
他们互有好感,也度过了一段难忘的甜蜜时刻,可朱古丽最终还是离开了。
正午换了几份工作,最终已找到了在大酒店做迎宾的工作。他依旧日复一日坐在公园长椅上与形形色色的北京女孩相亲。
直到某一天,朱古丽穿着正午给她买的白色长裙出现在长椅前。他们走到了一起,各自选择改变自己的梦想,去共同成就属于他们的,更加幸福和美好的理想。
影片的节奏是比较缓慢的,但情感确是热烈的。
农村大男孩正午傻里傻气,有模有样说着北京话,尽力融入都市生活,真诚质朴的他有着阿甘那种坚持到底、不懈努力的精神。
他不止一遍地重复着自己直接而真实的理想:
“我要在北京待下去,我要在这里成家立业,找一个北京人做媳妇儿,我要在北京生孩子,这样我的儿子就是北京人了,我的孙子、重孙子也都是北京人了,我所有的后代就都是北京人了。”
这部影片上映的时间是2003年。也许,周正午的这种想法放在二十年后的今天,会被直接归类到功利主义的范畴。
但正午并不是那种只想着落户在北京,然后躺平,自甘堕落的人。
他怀揣着挣钱养家的梦想,不在乎吃多少苦,受多少累。
他给人擦过鞋,去工地扛过水泥,当过泳池救生员,最后成了大酒店的迎宾门卫,住上了他所期待的明亮的宿舍。
梦想可大可小,没有高低贵贱之分。这些看似不起眼的进步和成长,都是正午这样文化程度不高、社会经验不多的农村人一步一个脚印走出来的。
而他不仅有自己的追求和坚持,也时时刻刻没有忘记为自己的子孙后代创造更好的生活条件。
他想着:“我要让我的后代再也不要像我一样,所做的一切都是为了在这里待下去。他们可以在北京干自己想干的事情,我要让我的子孙后代在最好的城市永远永远幸福地生活下去。”
要融入到一个全新的生活方式和节奏中,需要付出的努力和汗水,只有自己才最清楚。
影片中有一个段落令我印象深刻。
正午和朱古丽走在大街上。正午不小心撞到了一对青年男女。
男青年嘲笑正午是“臭民工”。正午怒不可遏,挥拳相向。
在路人的劝说安抚下,正午才放过了男青年。
他义愤填膺地对那对青年说:“我们是对这个城市有贡献的。房子是谁盖的是我们;路是谁修的,是我们;粮食是谁种的,是我们;盘子是谁端的,也是我们。没有我们,你们一天也生活不下去。”
说完这些,他还指着男青年说了一句:“寄生虫!”
这不禁让我想到拿到第92届奥斯卡四项大奖的韩国电影《寄生虫》。
寄生虫难道仅仅是指穷人“寄生”到富人家里吗?富人的生活,衣食住行,哪一项不需要所谓的穷人来服侍和伺候,是不是也可以说富人在生活层面上“寄生”在了穷人的服务能力中。
所谓的寄生,不过是人与人之间无法割裂的社会性关联。
现代社会,有几个人能真正做到脱离他人而独立生活。原始社会自耕自种,自己修建住所,自己打造工具,这种绝对意义上的自力更生显然不适应当今社会的发展大形势。
因此,我们所要构建的是从“寄生”到共生的
人类命运共同体,向着共同期待的美好生活前进。
回到电影,正午最终没有跟北京女孩结婚生子,他选择跟随自己的真心,把握近在咫尺的真爱。
朱古丽也明白了共同努力,双向奔赴的爱,才能长久幸福。
有趣的是,朱古丽苦苦寻找的强哥原来就是哄骗正午来北京的伍子,他因为犯了事四处躲藏。
缘分就是如此奇妙,并非每一个爱情故事都能如人所愿,但结局是否圆满,只有经历过的人才能做出最真切的评判……
本文图片来自网络
云淡风轻闲暇处,正是交心会友时。这里有影视作品中人生百态的理性分析;有足球世界中绿茵情怀的应心之言;有美好生活中情感交流的真切感悟;有个人成长中前行力量的深入思考。在传递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同时,关注一路同行中我们的努力与成长,希望我们都能成为更好的自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