诚实地来说,《此时此爱》可能是我今年看过最好的电影了。几乎是温暖和苦涩同时存在的氛围,本应该让人感觉到无限痛心的故事最后被乐观和爱包裹住,留给观众希望和遐想,举重若轻地拿捏了沉重话题的关键点。

从难民到奥斯卡红毯的电影(今年北影节最治愈的电影)(1)

从难民到奥斯卡红毯的电影(今年北影节最治愈的电影)(2)

难民议题下的温馨故事

在看到电影简介之后我其实有一瞬间的退缩,不愿看难民题材这样严肃的、充斥着痛苦印象的影片,但没有想到看完《此时此爱》之后,心情明朗了整天。

迪普迈尔一家是居住在芬兰的伊朗移民,没有固定居留证的他们随时面临着被遣返的风险,但尽管有如此的客观条件,生活在狭小公寓中的他们却在相互帮助的家庭生活中快乐幸福地生长着。

电影多次详细表现了一家人的起早过程,母亲先醒来,去接一杯水并且叫醒父亲,两人亲昵地聊一会儿天,再去用亲吻和小幅度的拍打叫醒女儿冬妮娅和儿子拉明。父亲会抱着女儿一起刷牙,比赛谁的速度更快,母亲会先自己扎好头发再去带冬妮娅换衣服,最后一家人相互帮彼此套上外衣出门。

从难民到奥斯卡红毯的电影(今年北影节最治愈的电影)(3)

无论是在平常的日子,还是在争吵之后,甚至当电影的最后他们被移民局带走,从羁押的小房间里醒来也都是一样的流程,相互叫醒、比赛刷牙、穿好衣服,所有的举动化为平日生活中简单的幸福感,亲情的纽带像是一股无法被艰辛生活打断的力量,是属于迪普迈尔一家四个人的乐此不疲。

除此之外,很多细节都在加深这种亲情羁绊的美好和一家人的可爱善良,在家办聚会却被不太好讲话的邻居打断,就停止发出声音,像是演默片一样继续跳舞;移民局的邮件说他们材料不足无法办理居留证,父亲得知可以上诉之后立刻表达了“那就是还有机会”的乐观态度;

父亲和邻居喝酒回家之后,拉明在母亲的授意之下偷偷藏起他的钱包,第二天醒来以后四人笑作一团的和睦......这个家庭美好温暖到像是一个童话故事,而“难民”的标签丝毫没有影响他们对待生活的认真态度。

从难民到奥斯卡红毯的电影(今年北影节最治愈的电影)(4)

“外面下雪了”母亲抬头从窗子的缝隙中往外看,眼睛亮亮的,洋溢着一种不应该属于生存困境中会存在的满足感。本来以为随着迪普迈尔一家被带走,要压抑消沉下去的结尾,居然还能够保持乐观的、美好的向上基调,是预料之外的惊喜。

从难民到奥斯卡红毯的电影(今年北影节最治愈的电影)(5)

家庭、朋友和春心萌动

或许是在芬兰这个高福利北欧国家才会展现出的开放和包容,电影中很多场景都让人感到发自内心的平等自由氛围。冬妮娅告诉拉明和吉吉学校在第一天上课的时候要举办换装比赛,男孩要穿女孩的衣服、还要化妆去学校选美。

信以为真的吉吉穿着家里最漂亮的吊带连衣长裙去学校,还带着母亲的全套化妆品,他和拉明都是第一次进入高年级的学生,尚未认识其他同学。

按照常见的桥段来说,他们要经历的是周围人异样的眼神、嘲笑甚至校园霸凌。但当他们迟到进入教室的时候,周围的其他和老师虽然惊讶但并未表现出任何不同的态度,“你是今天特意穿裙子还是以后都会这样穿呢?”老师在最大程度上表现了对吉吉的关心和尊重。

突然就可以感受到真正意义上的平等,没有过度的刻画和表现周围人的目光,没有强调异装和非男性化特征,而是用“不关心”让观众察觉到“这种行为太正常不过了,为什么要好奇呢?”

从难民到奥斯卡红毯的电影(今年北影节最治愈的电影)(6)

对待被突然被带走的移民同学也同样如此,老师的惋惜和遗憾,同学的沉默,没有异样的目光和指摘,在芬兰,所有人都被给予最大程度上的尊重,没有负面的标签和生活背景差异带来的鸿沟,只有真实的“个人”叙事。

有趣的是,电影也展现了男孩拉明的第一次春心萌动。他小心地询问父亲“该如何跟女孩讲话”,并终于胆子大起来邀请喜欢的女孩跳舞。但也就在这样看起来事情都无限美好甜蜜的时候,噩耗传来,移民局的人来抓捕迪普迈尔一家。

拉明和女孩仍然在跳舞、微笑,在转圈中享受校园生活和情感的微妙变化,但舞曲结束,这个好到不太真实的梦境就被击碎,拉明被带离了学校,但他的脸上仍然挂着微笑,太过浪漫而更显出现实的苦涩。

即使《此时此爱》已经尽了构建出难民家庭的私人生活,并且让观众感受到其中的温情脉脉,但永远无法绕开议题最重要的部分——难民身份和非法居留。

从难民到奥斯卡红毯的电影(今年北影节最治愈的电影)(7)

即时的爱,一样重要

当我们想到难民问题,总是陷入国际形势、国家关系、阶层斗争等宏观的概念,而《此时此爱》很巧妙地选择了家庭和个人的小角度作为切入点,虚化了整个社会背景,仅有非常微量的台词提到迪普迈尔一家的过去和现在所面临的矛盾,如果不注意看甚至会漏掉他们的原籍。

这样的处理方式难免会让人觉得“格局小了”,但事实上,正是这种对“即时爱意”的表达,塑造了具有巨大力量的故事。

从难民到奥斯卡红毯的电影(今年北影节最治愈的电影)(8)

当观众看完电影,会记住很多具体迪普迈尔一家的日常生活瞬间,对难民所过的生活有非常直观的体验,甚至冲击了原本对他们都是社会底层、犯罪率高的刻板印象,产生共情,这种情绪价值比冷漠的数据和信息更能让人接近问题的核心,也更能够理解一些国家出于人道主义和人权思想接受难民的做法。

在宏观叙事中,这些细微的故事被省略,无数个难民家庭被高高在上的人们想象成邋遢笨拙的形象,如果没有《此时此爱》这样的电影,他们的经历可能永远无法被看到,他们的苦衷和酸涩可能永远无法被理解。

同样是在难民问题背景下产生的《何以为家》,就更为尖锐地指向现实,用激烈的矛盾直接刺向家庭关系和贫困生活的核心,与此题材相似、风格不同,两者结合对比来看,很难说哪个带给我的震撼更多,如果对这种社会性问题感兴趣的话,不妨尝试从电影艺术中寻找一种回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