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国中将毛泽东曾称其(开国中将毛泽东曾称其)(1)

文/张瑞安

丁秋生,1930年参加红军,1932年加入中国共产党,曾任团政治委员、旅政治部主任、纵队政治委员、浙江军区副政治委员、华东军区干部部部长、海军北海舰队政治委员、南京高级步兵学校政治委员等职。先后参加中央苏区反“围剿”和长征,率部参加开辟鲁南抗日根据地、鲁南、鲁西南、豫东、淮海、渡江等战役战斗。在长期革命生涯中,他转战南北,屡建奇功,为中国人民解放事业和军队建设做出了卓越贡献,1955年,被授予中将军衔。

一、毛泽东的演讲深深打动了丁秋生,他瞒着母亲,加入了红军

1913年11月,丁秋生出生于湖南湘乡一个贫苦之家,为生活所迫,举家迁往江西安源。为补贴家用,年仅13岁的丁秋生到安源煤矿做了一名矿工,矿井内恶劣的劳动环境和生活条件让他饱受折磨。

◆1943年2月5日在山东沂南县孙祖村丁秋生、高波结婚照。

到陕北不久,丁秋生调到军委通信警备连任指导员,担负起了保卫中央首长的重任。一天深夜,毛泽东工作累了出来散步,见到正在查岗的丁秋生,他们聊了起来。毛泽东问丁秋生:“念过书没有?”丁秋生答道:“没有,我是参军后学的文化,识字不多。”见丁秋生的左臂动作不灵活,毛泽东又问:“你左臂是什么时候负的伤?”丁秋生把广昌战役中负伤情况向主席作了汇报。毛泽东沉思良久,沉重地说:“是啊,错误路线使我们遭受多大的损失,失去了多少好同志啊!”丁秋生讲起他刚参军时什么也不懂,打仗只知道硬拼硬杀。第一次反“围剿”时,天上飞来两架飞机,那是第一次见到飞机,也不知道害怕,跟着飞机在地上跑。飞机扔下两颗炸弹,一颗在人群中爆炸,牺牲了好几名战士,还有一颗就落在他身后,幸亏没有爆炸,但掀起的泥土把他埋了起来,后被战友们给挖了出来。毛泽东笑了起来,说:“你命大,我们的红军命也大。将来敌人有的,我们也会有。我们的红军干部战士都要学文化、学知识、学军事技术,也要学会做思想工作。”

三、“受处分也要上前线”

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后,丁秋生对日军暴行充满了怒火,他强烈要求到前线去消灭日寇,但上级令他到摩托学校担任政治委员。丁秋生一心想上前线,对命令抵触情绪很大。总政治部副主任谭政对他说,现在有一批干部刚从苏联学习回来,带回很多飞行技术和飞机制造方面的知识,这对于武器装备和军事技术落后的红军来说是一笔财富,领导这所学校,为红军的将来发展培养人才是一项光荣而重大的任务。但丁秋生根本听不进去,谭政严肃地说:“你这样违抗命令是要受处分的。”丁秋生回答说:“受处分也要上前线!”谭政没有办法,只得如实向毛泽东报告。

听了谭政的汇报,毛泽东面色凝重,说:“下了命令不执行,那怎么行?!军队是有纪律的,管军队要严,管干部更要严。”见主席生气了,谭政忙说:“丁秋生想上前线,积极性是好的,主席是了解丁秋生的,是不是就不要处分了?”毛泽东语气坚定地说:“越是身边工作人员,越是熟悉的人员越要严。”结果,丁秋生等到的不是上前线的通知,而是一个党内警告处分,同时撤销了对他的任命。1939年春,丁秋生被分配到八路军留守兵团政治部任巡视员,1941年3月,组织任命他为工程学校政治委员。期间,丁秋生目睹了后方军民团结一致、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革命斗争精神,认识到后方工作的重要意义。

后来,丁秋生终于等到了上前线的机会,组织派他带60余名干部,奔赴山东抗日根据地。1942年8月,丁秋生任第115师教导第1旅政治部主任。按照党中央统一部署,山东纵队机关及部队开展整风运动。丁秋生积极协助旅首长,加强对整风运动的领导,他在政治部带头坚持每日两小时学习制度,和几位科长集体学习,阅读文件,交流心得,讨论问题,边学习边总结经验,使全旅的作风发生了很大变化,部队战斗力得到很大提高。

1943年8月,丁秋生被任命为鲁中军区第4团政治委员,第4团由于连续作战,伤亡很大,加上长时间没有得到休整,战斗力相对较弱,指战员士气不高。针对部队存在的问题,丁秋生找干部战士谈心,以红军长征中的英雄事迹和革命先烈不怕流血牺牲的大无畏精神激励他们,他说:“我们八路军是共产党、毛主席领导的队伍,是为打败日寇、解放全国人民而奋斗的。为人民打天下,死在战场是光荣的,贪生怕死是可耻的!不能成为战场上的英雄,就只能是一只狗熊!”经过教育,全团官兵的士气得到提升。紧接着,全团掀起了大练兵运动,调动了干部战士的练兵热情。

通过整顿和训练,第4团战斗力有了很大提高。12月,鲁中军区集中5个团的兵力,发起讨伐吴化文部的战役,第4团担任主攻。在团长和丁秋生的率领下,第4团像尖刀一样直插敌人阵地,用炸药将其中心地堡炸掉,敌军被全部歼灭。这一仗,第4团打了一个漂亮的翻身仗,受到军区表扬。这以后,第4团连战连捷,打沂水,歼灭日伪军一个中队;打朱满,歼灭日伪军一个小队;打新泰,歼灭日伪军一个中队。从此,第4团威名远播,成为鲁中地区人尽皆知的英雄团。

1945年8月,山东军区对所属部队进行整编,鲁南军区改编为第8师,丁秋生任政治部主任。12月,担任第8师政治委员。

四、“始终是很好的头等兵团,纪律为各军之冠”

1946年6月,国民党军向解放区发动全面进攻,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解放区军民奋起抗击,揭开了全国解放战争的序幕。7月24日,陈毅来到第8师,向指战员发出号召:出击华中,配合兄弟部队,迎击敌人的进攻。丁秋生率领部队越过陇海铁路,参加攻打泗县作战。部队在滂沱大雨中急行军,8月6日,投入战斗,但在突入城内后,却遭到国民党第7军第172师的顽强抵抗,而此时兄弟部队为洪水阻隔,无法按时进入阻击阵地,经两昼夜的浴血苦战,第8师虽给国民党军以重大杀伤,但始终无法攻下城池,遂于9日撤出战斗。9月中旬,为保卫两淮,第8师又参加了来安以东渔沟地区战斗,由于不擅长野战,又打成消耗战。两场战斗都打得不顺,全师上下情绪波动很大。

开国中将毛泽东曾称其(开国中将毛泽东曾称其)(2)

◆1947年1月华东军区、山东野战军、华中野战军合并成华东野战军。左起:叶飞、丁秋生、韦国清、邓子恢、陈毅、唐亮、粟裕、陈士榘、谭震林。

丁秋生作为师主要领导人,思想压力很大,在向陈毅汇报工作时,陈毅见他心情沉重,就以豪放坦荡的语气对他说:“丁秋生,辛苦了!是赶来作检讨的吧,何必这样匆忙呢?第8师在泗县打得很英勇、很顽强嘛!你们的对手是国民党军主力,但你们说攻就能攻进去,要撤又能撤出来,吃掉不少国民党军的官兵,这说明第8师还是很有本事的,是支好部队啊。”当丁秋生请求处分时,陈毅爽朗地大笑起来,说道:“什么?处分?处分先处分我这个司令员。” 10月4日,陈毅又给第8师写了一封信,再次承担了未能打下泗县的责任,称赞第8师“始终是很好的头等兵团,纪律为各军之冠”。首长的鼓励激发了官兵斗志,丁秋生和师里其他领导及时总结了经验教训,开展了大练兵,使全师战斗力又提高了一大步,部队摩拳擦掌,做好迎击敌人的各种准备。

为配合“国民大会”的召开,国民党集中了25个半旅分4路进犯苏北、鲁南解放区。陈毅决心集中山东野战军主力及华中野战军一部,首先歼灭由宿迁向新安进犯的国民党整编第69师,然后再力争打击宿迁、沭阳之间的整编第11师。部队进入战区,第8师奉命夺取峰山,12月15日黄昏,第8师发起战斗,经过彻夜激战,攻占了峰山顶峰。峰山的得失关系到国民党整编第69师的战役成败,拂晓,该师出动2个团的兵力在飞机和大炮掩护下,拼命反扑,企图夺回丢失的阵地,战斗异常激烈。丁秋生及时赶到前线并设立前进指挥所,严令:不惜一切代价坚守阵地,不准后退一步!守卫部队英勇顽强,连续打退了国民党军数次进攻,始终掌控着峰山阵地,为歼灭整编第69师,进而为宿北战役的胜利打下了坚实基础。

1947年1月,丁秋生担任华东野战军第3纵队政治委员。1948年3月,为配合西北战场的作战攻势,中央军委决定发起洛阳战役。洛阳是联系国民党军西北战场和中原战场的交通枢纽,守敌2万余人,构筑有大量永久、半永久性工事,自诩为“金城汤池”。第3纵队担任主攻,受领任务后,丁秋生与纵队代司令员孙继先立即召开党委会部署工作,制定作战计划。11日晚,攻城部队对洛阳发起攻击,第3纵队突击营在营长张明率领下,勇猛冲击,首先突破洛阳东门,敌大部被歼,残部4000余人退至城西北运动场,构筑阵地,固守待援。蒋介石急调胡琏、孙元良和裴昌会3个兵团增援。敌军大兵压境,解放军如不能迅速拿下洛阳城,不仅前功尽弃,而且将处于危险境地。孙继先和丁秋生亲临一线,靠前指挥,他们决定集中全纵队的各种火炮,掩护突击部队攻击,14日下午,炮兵开始猛烈射击,打得对方阵地硝烟弥漫,一片火海,战至晚10点,全歼守敌,解放了古都洛阳。

1949年2月,中央军委对各野战军进行了统一整编,第3纵队改称中国人民解放军第22军,丁秋生任政治委员。针对蒋介石玩弄的“和谈”阴谋,毛泽东发出了“向江南进军”的伟大号召,揭开了渡江战役的序幕。4月20日夜,遵照毛泽东和朱德的命令,中突击集团率先实施渡江,一举突破国民党苦心经营的长江防线。第22军作为预备队,担负对国民党军控制地域纵深实施攻击的任务。24日,孙继先、丁秋生率领部队渡过长江,克服连日大雨、道路泥泞困难,星夜兼程,追歼逃敌,5月3日占领杭州。经过短暂休整,第22军继续向浙东挺进,清扫残余敌军,5月25日,解放宁波,丁秋生兼任宁波市军事管制委员会主任。

五、一心想着部队建设,却在不觉中积劳成疾

1954年2月,丁秋生调任华东军区干部部部长,这时正值部队培养选拔大批军、师级干部,又面临实行军衔制。他一到任,就带领机关干部深入各单位,全面调查了解军、师级干部状况,掌握第一手资料,为军区党委正确使用干部和评衔、授衔工作提供了客观依据。在提拔使用干部时,他认真贯彻党的干部政策,不论是过去熟悉的或不熟悉的,也不论是哪个部队的,都一视同仁,强调“德才兼备”。丁秋生扎实的干部工作为党选拔了大量优秀人才,赢得了干部们的赞誉。

1960年7月,丁秋生调任北海舰队政治委员。常年在陆军工作,对海军情况不熟悉,作为舰队第一任政治委员,他感到肩上的担子很沉重。为了尽快熟悉情况,他和舰队司令员刘昌毅一道深入到舰队所属单位了解情况。他不顾风浪颠簸,旅途劳累,在很短的时间内,走遍了北海舰队所有的舰艇部队、岸防部队、航空兵部队,对舰队所属情况有了基本了解。1962年初,蒋介石不断窜犯大陆。中央军委指示北海舰队立即行动起来,打破国民党军的袭扰。丁秋生积极配合刘昌毅组织指挥北海舰队各部进行战斗部署,拦截和驱逐入侵的美国和国民党军的军舰和飞机,使他们的袭扰计划一次次落空。

开国中将毛泽东曾称其(开国中将毛泽东曾称其)(3)

◆1950年三野部分领导人在杭州孤山合影,左二为丁秋生。

丁秋生一心想着部队建设,却在不觉中积劳成疾。保健医生发现他的心脏情况不好,要求他住院治疗。他说:舰队工作那么多,其他几位领导身体也不太好,我哪能撒手不管呢。直到1962年他在一次会议上突发心脏病倒下,才住院治疗。养病期间,丁秋生仍十分关心部队建设,战友来看望他,他第一句总是“最近部队情况怎么样”?战友劝他安心养病,他叹息道:“自己到舰队工作时间不长,没做出什么成绩,有负组织重托。”养病期间,只要病情稍微好转,他会立即投入到了工作之中。1964年,丁秋生病情加重,不得不离开岗位休养。

1978年3月,中央军委任命丁秋生为南京高级步兵学校政治委员,接到任命后,他匆忙赶到南京,立即投入到紧张的建校工作中。经深入调研,他发现学校师资力量严重不足,业务素质参差不齐,队伍结构老化。他立即召开学校党委会,决定把建设一支高水平的教员队伍作为学校建设的根本性工作来抓。他和政治部一起研究制定选调教员的方案,组织干部赴部队选调。教员队伍组建后,学校通过组织业务集训、参观学习、召开学术研讨会等办法,帮助教员掌握现代先进军事思想和军事科学技术、战略战术思想。同时,他积极协调安排教员到中央党校培训,为军事教育现代化储备了大量人才。

开国中将毛泽东曾称其(开国中将毛泽东曾称其)(4)

◆1993年丁秋生与高波金婚纪念日全家合影。

丁秋生认为教学内容要贴近部队、贴近实战,要密切关注军事科技发展和世界发达国家作战理论和武器装备最新成果。为提高教学质量,他告诫教员们说:正确的教学方法应该是实行启发式、讨论式,培养出既懂理论,又懂实际;既多谋善断,又英勇善战的指挥员来。错误的教学方法就可能培养出书呆子,只会背诵条文,把作战原则公式化、教条化,既害人又害己。他不仅要求别人,自己也身体力行。政工教研室请丁秋生给学员上一堂课,他当即允诺,并且不顾医护人员的劝阻,夜以继日地准备材料,经过半个多月的精心准备,他以《政治工作是中国人民解放军的生命线》为题,给全体政工学员和教员作了一场精彩报告,取得了良好效果。

由于过度操劳,丁秋生多次病倒在工作岗位上。1983年,他从学校政治委员的位置上退下来,但仍关心着改革开放和军队建设事业,关心老百姓的疾苦,积极参政议政。1994年,病重之际,丁秋生嘱咐夫人将一万元钱捐给家乡的“希望工程”,他说:我们没什么积蓄,一万元太少了,解决不了多少问题,只是表达一个老战士对家乡的一点心意而已。

1995年1月4日,丁秋生在北京逝世,享年82岁。

本文为头条号作者原创。

转载请注明转自《党史博采》。

更多精彩内容敬请关注

党史博采微信公众号:dangshibocai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