渡汉江
唐/宋之问
岭外音书断,经冬复历春。
近乡情更怯,不敢问来人。
闲庭叙话遇见故乡,是一生最动人的篇章。理想与仕途,名利与抱负,是文人商贾,官宦人家一生的追求。他们的追求或许各不相同,但归宿却是一样的——家。
家,是每个游子返程路上的一盏明灯。家,是名利场游历后的慰藉。家,是多少争夺算计后的港湾。无论你来自何方,无论你将往何处,你的心,都将与家乡二字紧紧牵连。那是生之地,亦是亡之所。纵然战死沙场的将士,他们的魂魄,也祈盼着能回归故里。
宋之问渡汉江时,曾写过这样一首归乡情切且怯的诗歌。
那时的宋之问,被贬岭外,经历了寒冬霜雪,春来秋往。孤身一人远在天涯外,思乡情自然深切。只是那时的升迁贬黜,到了任官地,除非有调令,否则很难离开。因为无法离开岭外,诗人只能遥遥地思念家乡的亲人。可山重水复,那思念漫长,愈是翻山越岭,愈是煎熬。
那一日,诗人终于再抵不住思乡之苦的挣扎,在没有调任令的情况下,冒险渡汉江,回乡探望亲人。这是一招险棋,若被朝廷发现了,只怕会把自己陷入更深的危难中。可是思愁漫漫,他实在顾不上那么多了。
乘船而归,离家乡越近,心却越发兵荒马乱了。这么久没见,他不知道家人是否还好,不知道他们是否因为他的事而受到牵连。他想要和家人团聚,却又害怕这一场做了那么久的团聚梦会突然破碎。
因为想念匆匆返回,却因为太过想念,而不敢立刻相见。这样复杂和矛盾的情愫交织在一起,最后只凝成一句:近乡情更怯,不敢问来人。
文史拾遗创作背景
此诗作于706年宋之问途经汉水时。宋之问曾媚附武则天的男宠张易之,武氏去世后,唐中宗将宋之问贬为泷州参军。泷州在岭南,唐时属于极为偏远的地区,贬往那里的官员因不适应当地的自然地理条件和生活习俗,往往不能生还。706年春,宋之问即冒险逃回洛阳,途经汉江时写下了此诗。
岭外
五岭以南的广东省广大地区,通常称岭南,唐代时常作为罪臣的流放地,因此“岭外”一词在唐诗中曾多次出现,如沈佺期《岭表逢寒食》中有“岭外无寒食,春来不见饧”,王昌龄《西江寄越弟》中有“南浦逢君岭外还,沅溪更远洞庭山”,韩愈《杏花》中有“二年流窜出岭外,所见草木多异同”,李商隐《九月於东逢雪》中有“岭外他年忆,於东此日逢”。
沈宋
“沈宋”是唐代诗人沈佺期﹑宋之问的并称。沈佺期,675年进士及第。曾因受贿入狱,出狱后复职,迁给事中。唐中宗即位,沈佺期因曾谄附张易之,被流放。后来召拜起居郎兼修文馆直学士,常侍宫中。
沈佺期与宋之问齐名,并称“沈宋”。他们在“初唐四杰”创作发展的基础上,努力加以实践和总结,使律诗各体制都达到了成熟定型的地步,明确划开了古体诗和近体诗的界限,并运用这种形式,写出了优秀的作品,如《江亭晚望》《晚泊湘江》《题大庾岭北驿》《度大庾岭》等。
高棅在《唐诗品汇序》中有评:“沈宋之新声,苏(颋)张(说)之大手笔,此初唐之渐盛也。”前人论沈宋,大抵鄙薄其为人而又肯定他们在律诗中的地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