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可一

编辑整理:宣琪 《欢喜书法禅》四期学员

结构名义,不可不分。负抱联络者,结也;疏谧纵衡者,构也。学书从用笔来,先得结法;从措意来,先得构法。构为筋骨,结为节奏。有结无构,字则不立;有构无结,字则不圆。结构兼至,近之矣。尚无腴也,故济以运笔。运笔晋人为最,晋必王,王必羲,义别详之。

这一段说的是结和构两个问题。“负抱联络者,结也”就是点画线条之间的交错结构,如同经络之间的通路一般。

当我们书写达到一定熟练程度时,就会感受到线条顺着笔尖滑落的那种生命感。这个描述太文艺了,也可以说就是线条与线条交错间的一种力,一种能量,就如同电线中的电流一般。

“疏谧纵衡者,构也”,“构”就是线条与线条外部的疏密关系。如果我们说结是线条的时间性表达,那么构就是其空间性的表达。我们对于结构的训练,就是通过书写这件事,对时空关系的一种把握。

春秋笔法历史学角度的理解(关于结构的解释)(1)

欢喜书法禅学员 木子姐姐同学作品

接下来说“运笔者,一画中之结构也”,一个笔画中也有结构,因为一个点画、一条横竖都是有造型变化的。它不是几何图形,而是近似于自然界中的不规则线条。所以,这是我们模仿字帖时一定要注意的,要看到线条的细节,尤其是学习金石和碑这部分的时候。

“运笔”,就是笔的运动。其本身就是包含时间性和空间性的。

“低昂巨细是其构,起伏显谧是其结。书家不学而熟之者,亦能结”,这一句是指书写者如果不去临帖,而是随意的书写,只要训练到熟练的程度,也是能够形成结的。因为在笔的运动当中,熟练的情况下,手的运动带动笔的运动是有惯性的。这就是之前说的滑翔感,由于惯性的运动,而产生了时间性的内部节奏。

“学而未熟者,但能构”,是指我们临帖模仿的过程,就是一个学而未熟的运动。所谓的临的像,指的是造型上的相似性,是关于形似的部分。未熟的情况下,笔的运动是一种不连贯的运动。

结的相似可以理解为与原帖节奏的一致,构的相似是一种造型上的相似。所以结指的是节奏的一致性,就是神似的部分。临帖是一个训练过程,经过这样的过程,我们在实际的创作中,形和神是兼备的。所以我们在临帖时,除了造型上的相似性,还要注意时间上的连贯性。如果只注重相似性,这样临出来的帖子往往是没有神的。

构为意念,结为情性。有结无构则习俗,有构无结则粗疏。粗俗都捐,近之矣,然无韵也,会须师古。师古晋人为最,羲之故善,又须去其似是而非者,黄、米诸家辨之详矣。

春秋笔法历史学角度的理解(关于结构的解释)(2)

欢喜书法禅学员 天空同学作品

为了避免粗俗,就要师古,即向古人学习。要有高古的意蕴和风格,才能去除我们书写当中的那种缺乏韵味,以及粗俗。但是师古一定要注意辨析,我们不能把自己的书写变成古人点画造型的一个堆砌,要去注重时间的流动性,空间的丰富性,同时拥有心手合一的状态,这样才是一个“书法禅”的状态。

字之左右相对体,或打围字,下左笔时可纵情落墨,下右笔时则毫不得纵,全要顾左。凡舒敛曲直,圆锐肥瘠,一一照应,始无后悔。否则败矣。

这两句话是一个非常重要的信息。说到了字的造型有确定性,但也有随意性。随意性是如何建立的呢?是起笔写左半边的时候,可以纵情落墨,这就是随意性,因为此时字的形态其实是不确定的。但字形右半边就不能纵情落墨了,应当完全与左半边的阴阳平衡。

所以我们在写一个字的时候,一半是随意性,但另一半是确定性。有了这样的规矩和自由之间的矛盾对立统一,才使得这个字是一个成品。

笔锋引带,如词章中过文。虽然,似是而非也。笔锋乃无中生有,本是虚器;过文全篇脉络,去此离矣,是则实语者。

这段话其实就是是用笔的虚实,和文字本身的虚实做了一个比对。

用笔品藻,古人亦云详矣,但多昧于结构、破体二法。晋人结构囿于情,唐人结构囿于法。以法显情,其义斯显。情为法缚,皆桎梏也,勿论可矣。

晋人是情感算法,我们去看晋人的帖子,包括后期敦煌出的一些法帖当中,也有一些晋人的作品,晋人的代表当然就是王羲之、王献之了。

唐朝人则是理性算法。法则规律,是把情感算法的信息衰减以后的一种残缺。所以从这个角度来说,唐朝人的书法完全是历史方向性的错误。

到了宋朝,人们又全面地反思了唐人的方向,提出“回归人本有的情感驱动力”,我们可以从宋代人的书论里明显看到这一点。

情感的算法和表达,如果被理性的东西所束缚,那就是枷锁。倘若用这样的方法去写字,一定是失败的。


留言给我,获取价值 59元的四节书法学前必修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