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徽州”在哪里?

这个问题并不难回答

毕竟每个中国人心里

都有它的影子

钟灵毓秀的黄山

以奇松、怪石、云海、温泉名震天下

徽州在哪里简介 徽州在哪里(1)

蜿蜒曲折的新安江

自西向东串起一个个古老的村落

它的下游则是筑坝蓄水形成的

千岛湖

徽州在哪里简介 徽州在哪里(2)

依山傍水的婺源

粉墙黛瓦、油菜梯田

一派诗情画意之景象

徽州在哪里简介 徽州在哪里(3)

没错

它们都是“徽州”的一部分

不仅如此

安徽省之“徽”

徽派建筑之“徽”

风云一时的徽商之“徽”

八大菜系的徽菜之“徽”

均取自徽州之名

徽州在哪里简介 徽州在哪里(4)

即便如今的“徽州”

仅以黄山市的一个区存在

占地面积不过全省的0.3%

但人们依然无法忽略它

更不得不提及它

徽州,究竟是如何做到的?

安徽、江西、浙江三省交界之处

山岭遍布、川谷崎岖

自古便被称为“山限壤隔之地”

古徽州就诞生于此

徽州在哪里简介 徽州在哪里(5)

北部

黄山一脉横亘东西

鼎鼎有名的72峰或雄伟、或秀丽

莲花峰、光明顶、天都峰

三大主峰名声如雷贯耳

其中莲花峰海拔达1864.8米

居安徽全省山峰之首

徽州在哪里简介 徽州在哪里(6)

南部

五龙山、白际山、天目山连绵展布

成为古徽州西南至东部的天然屏障

山脉南北夹持、东西合围

将古徽州团团围住

来自北方的寒流被黄山阻挡在外

而来自南方的湿润空气则在山间积蓄

造就了一个云雾缭绕的仙境世界

徽州在哪里简介 徽州在哪里(7)

暖湿气流沿山体爬升

随着海拔升高、气温降低

水汽则不断凝结

在空中形成奔涌翻腾的云海

徽州在哪里简介 徽州在哪里(8)

凝结后的水滴形成降雨落下

雨水又在山间汇聚

遇悬崖峭壁则飞泻而下

飞瀑深潭,点缀山间

徽州在哪里简介 徽州在哪里(9)

然而在漫长的地史时期

由于地层多次发生断裂

导致部分地壳隆起成山

形成重重山脉

另一部分则相对下沉

形成山间平坦的断陷盆地

徽州在哪里简介 徽州在哪里(10)

发源自山区的溪流

不断向这些盆地中汇聚

当河流冲出山谷

便失去了两侧山峦的束缚

宽度从数十米变为百余米

流速也随之迅速减缓

于是水中携带的石砾泥沙纷纷沉降

日积月累之下

形成大大小的冲积平原

徽州在哪里简介 徽州在哪里(11)

其中规模最大者

便是新安江沿岸的休屯盆地

其面积约660平方千米

接近一个新加坡大小

徽州在哪里简介 徽州在哪里(12)

此外

还有各支流沿岸的

黟县盆地、华阳盆地、练江盆地、芦昆常盆地等

这些盆地沿江串联

往往地势平坦、土层深厚

加之终年温暖湿润的气候条件

极其适宜人类居住和耕种

▼古徽州境内主要有新安江、乐安江、昌江三大水系,

徽州在哪里简介 徽州在哪里(13)

外有崇山峻岭

内有沃土良田

这片山限壤隔之地

已然拥有成为世外桃源的标配

于是自汉代以来

为了躲避中原的战火和灾难

大量士族和百姓纷纷迁徙至此

在山间盆地中安居乐业

▼婺源虹关村,

徽州在哪里简介 徽州在哪里(14)

甚至河流凸岸的边滩

也成为一方隐秘的家园

▼凸岸是指河道转弯处河床凸出的一侧,

徽州在哪里简介 徽州在哪里(15)

至北宋末年

在繁重的课税和徭役下

歙县佣工方腊率众揭竿而起

一时间从者如云、聚众数万

然而在短暂的辉煌后

“方腊起义”迅速溃败

而成功镇压起义的北宋朝廷

便以意为“绳索”的“徽”字

将该地由“歙州”改为“徽州”

并保留自唐代以来“一府六县”的格局

▼一府六县,也有人认为徽州的命名来源于徽岭或“美善”之意,

徽州在哪里简介 徽州在哪里(16)

至此

“徽州”正式登上历史舞台

而一段长达790年的传奇才刚刚开启

II

出路

不过

世外桃源中的生活并不安逸

人们享受安稳与平静的同时

也面临着两大严峻的考验

第一个问题

水灾

由于山区坡地陡峭、河道短促

每逢夏季降雨增多

水流便由山区向河谷盆地中倾泻

令聚居于此的人们深受洪涝之扰

于是

人们一面挖塘蓄水、一面筑坝拦洪

再通过水沟引水入田、引水入村

不仅解决了灌溉、防洪和行舟问题

▼引水沟也被称为“圳”,坝被称为“堨(è)坝”,下图为绩溪县家朋乡的小桥和堨坝,摄影师

徽州在哪里简介 徽州在哪里(17)

也造就了“小桥流水人家”的别致景象

徽州在哪里简介 徽州在哪里(18)

在众多堨坝中

最闻名遐迩的当属歙县“渔梁坝”

其坝身长约143米、高5米

全部以坚硬的花岗岩巨石筑垒而成

既可蓄上游之水

亦可缓坝下之流

极有利于发展农业和建设码头

▼渔梁坝,下方为渔梁村,

徽州在哪里简介 徽州在哪里(19)

困扰人们的第二个问题

地少

以绩溪县为例

全境山地丘陵占比可达92%

适宜规模居住和耕种的盆地仅有8%

▼绩溪县山间的村庄

徽州在哪里简介 徽州在哪里(20)

而随着人口的不断增加

山间盆地显得越发拥挤

曾经流行于中原的合院式建筑

因占地太多、密度太低

在人多地狭的古徽州实在过于奢侈

人们亟待寻找一种新的居住方式

▼山西平遥古城

徽州在哪里简介 徽州在哪里(21)

于是

在北方移民和土著山越的融合中

一种独特的“天井式楼居”建筑

在古徽州的土地上诞生了

这便是“徽派建筑”

▼徽派建筑的平面布局由简而繁有三合院式、四合院式、H形和“日”字形,下图为“日”字形徽派建筑的常见布局,

徽州在哪里简介 徽州在哪里(22)

徽派建筑延续了北方的庭院结构

但为了增加建筑“容积率”

又汲取了山越人架楼巢居的特点

往往设有二层甚至三层楼

为了尽量减少占地

庭院面积也大大缩小

最终形成了狭长的天井

▼天井,

徽州在哪里简介 徽州在哪里(23)

天井不仅用于通风采光

还可令雨水沿四围屋檐汇聚而下

被视为财富聚集的象征

人称“四水归堂”

▼雨水从天井落下,

徽州在哪里简介 徽州在哪里(24)

院落与院落间

仅留有狭窄幽深的小巷

土地利用率几乎接近极限

▼黟县南屏村街巷,

徽州在哪里简介 徽州在哪里(25)

徽派建筑主体以木为材

又排布得如此密集

必定是“一家起火、全村遭殃”

因此在传统“人”字形屋顶的基础上

古徽州人创造性地发明了阶梯状的山墙

山墙高出房顶、层层叠落

用以防止火灾蔓延

因其铺以黛瓦、如高昂的马头

故称为“马头墙”

▼根据阶梯数量不同,马头墙又分一叠式、二叠式等等,较大的民居中可出现五叠式,被称为“五岳朝天”,

徽州在哪里简介 徽州在哪里(26)

加之为了吸湿防潮

徽派建筑往往使用白垩(è)涂制高墙

在雨水的侵蚀下

白墙逐渐变得水印斑驳

像极了一幅山村水墨画

于是“粉墙黛瓦马头墙”

便成了徽派建筑最经典的符号

▼白垩又称白土粉,主要由碳酸钙组成,也是粉笔的主要组分,(请横屏观看)

徽州在哪里简介 徽州在哪里(27)

住房问题解决了

人们还面临着严峻的吃饭问题

据统计

南宋时期古徽州人均耕地15亩

到明万历年间仅有2.2亩

清康熙年间甚至缩减至1.5亩

本地存粮入不敷出

人们不得不从外地买粮糊口

▼引自康熙时《休宁县志》

一日米船不至,民有饥色,三日不至有饿殍,五日不至有昼夺

无奈之下

人们将目光望向了广袤的山林

不料却开启了新世界的大门

这令耕地最为紧俏的明清时期

反倒成了古徽州最为辉煌的年代

▼黟县木坑竹海,

徽州在哪里简介 徽州在哪里(28)

高山的松木、低山的茶

山间的油桐、油茶、漆树、竹林、桑桠

甚至山中的矿产、石料

纷纷成为重要的经济来源

尤其在海拔400-800米的低山丘陵

广布适宜茶树生长的红黄壤

加之气候常年温暖湿润

黄山毛峰、祁门红茶、屯溪绿茶

一众名茶声名鹊起、广销各地

▼制茶,

徽州在哪里简介 徽州在哪里(29)

而从中原带来的生产技艺

更是令古徽州人如虎添翼

除了大名鼎鼎的澄心堂纸

松木的主干、油桐的种子等

被用于制作徽墨

▼徽墨制作技艺已被列入第一批国家非遗名录,下图为歙县胡开文墨厂的徽墨,

徽州在哪里简介 徽州在哪里(30)

歙县龙尾山出产的龙尾石

因富含绢云母等矿物

成为打磨歙砚的优质石料

▼歙砚制作技艺已被列入第一批国家非遗名录,

徽州在哪里简介 徽州在哪里(31)

此外还有徽笔

▼徽笔以“尖、齐、圆、健”著称于世,仅笔头制作就需数十道工序,制作技艺被列入第四批国家非遗名录,

徽州在哪里简介 徽州在哪里(32)

油纸伞

徽州在哪里简介 徽州在哪里(33)

众多独特的古徽州工艺品悉数诞生

文房四宝一应俱全

其声名远播、传扬至今

而人们为了走出大山

又在层峦叠嶂间

开辟了四通八达的徽州古道

▼徽州古道,

徽州在哪里简介 徽州在哪里(34)

借由这些古道和发达的水系

人们肩挑背扛、船载舟运

将徽州特产销往全国各地

又将粮米油盐等运回家乡

开启了“寄命于商”的徽州模式

▼引自明代史学家王世贞,意为10个徽州人中仅有3人留在家乡,7个在外营生

大抵徽俗,人十三在邑,十七在天下

直至明清时期

徽州商人叱咤风云、富甲天下

得名“徽商”

徽州也随之被推向了鼎盛时代

III

鼎盛

距今800多年前的南宋

52岁的朱熹历时多年

终于在前人的基础上

将《大学》《中庸》《论语》《孟子》

四篇儒学经典进行注释并合刊

始称“四书”

成为后世历代科举取士的范本

而古徽州作为朱熹祖籍地

其学说的影响则更为深远

人们崇尚忠、孝、仁、义

“三纲五常”、“礼义人伦”深入人心

彻底改变了古徽州人的观念和生活

▼古徽州曾名新安郡,因此朱子学说在当地的分支学派被称为”新安理学“;下图为歙县棠樾牌坊群,包括忠烈坊、节孝坊、功名坊等,

徽州在哪里简介 徽州在哪里(35)

从北方移民至此的士族们

本就多选择聚族而居

而朱子学说中对宗法等级的推崇

更将宗族的地位推向了极致

一个森严团结、世代传承的宗族社会

在古徽州的土地上诞生了

▼引自清代赵吉士《寄园寄所寄》

千年之冢,不动一抷;千丁之族,未尝散处;千载之谱,丝毫不紊

但凡有关家族兴衰之事

古徽州人都尤为重视

其中之一便是风水学

因此古徽州人往往举全族之力

对村落进行选址、规划和建设

被朱熹誉为”江南第一村“的呈坎村

便是最为典型的风水村落

四围环绕的8座山峰

分别对应八卦的8个方位

穿越村庄的“S”型河流

亦如八卦阴阳鱼的分界

村中三街九十九巷交错排列

有如棋盘

▼呈坎村,现隶属于黄山市徽州区

徽州在哪里简介 徽州在哪里(36)

即便没有山环水绕的理想环境

古徽州人也能利用人造工程

改变当地的“风水”条件

其中一重要方式,便是引水

近年来声名大噪的宏村

村落形态如同青岗卧牛

其中以月沼为胃、南湖为肚

曲折的水圳形如牛肠

串起了一套贯穿全村的人工水系

▼俯瞰宏村,图中水潭为月沼

徽州在哪里简介 徽州在哪里(37)

而在同姓聚居的村庄中

至关重要的建筑往往是宗祠

所谓“举宗大事,莫最于祠”

作为祭祖、宴饮、正俗之地

全体族人出资出力、大兴土木

祠堂建筑庄严肃穆、规模空前

▼呈坎村罗东舒祠中的宝纶阁,

徽州在哪里简介 徽州在哪里(38)

当然,在儒学的影响下

光宗耀祖的最好方式莫过于入仕为官

历任明代三朝重臣的歙县人许国

便在家乡立一宏伟的八柱牌坊

其四面围合、精雕细琢

题有“先学后臣”“上台元老”“大学士”等字样

以旌表他的功勋和德政

▼许国石坊,中国现存唯一的八柱石牌坊,体现了极高的石雕技艺水平,

徽州在哪里简介 徽州在哪里(39)

有了出相入仕的梦想

古徽州人格外崇尚教育

并鼓励学子参加科举取士

在外完成财富累积的徽商

也不惜靡费大把金银建设教育事业

明清时期

古徽州共建大小书院约93所

学堂、家塾更是数以百计

“十户之村,不废诵读”之景象

在这里俯拾皆是

▼宏村南湖书院

徽州在哪里简介 徽州在哪里(40)

接受了良好教育的的徽州学子

不断在科举考试中崭露头角

清代全国共有状元及第者114人

而歙县一地便独占17席

是当之无愧的“状元县”

古徽州亦被世人称为“东南邹鲁”

▼“邹鲁”指春秋时的邹国、鲁国,为孔孟出生之地;下图为歙县阳产村,

徽州在哪里简介 徽州在哪里(41)

成功入仕的徽州官员手握权柄

为当地的商业发展提供了良好的政治土壤

而从小受到礼义经典熏陶的徽州商人

更是“亦贾亦儒”

深谙与各类官员相处之道

通过依附国家政府

加之“近水楼台”的地理条件

他们除了经营传统的农林业贸易外

还一度获得垄断江淮盐业的特权

数年间便可“累资巨万”

▼引自明代文学家汪道昆

新安多大贾,其居盐策者最豪

徽商的另一片天下为典当业

凭借巨额之资和宗族之力

他们减息让利、诚信经营

以“义字招牌”抢占市场

这种“义中取利”的理念十分有效

在经济发达的苏浙一带

典当行业纷纷被徽商垄断

以商养文、以文入仕、以仕促商

这种独特的徽州模式

如同滚滚向前的车轮

将古徽州推向了商业、教育、政治的巅峰

从山限壤隔之地走出来的徽州人

更是走上中国商业史的舞台

其财力之雄厚堪与雄踞北方的晋商比肩

人称“南徽北晋”

▼呈坎村宅第

徽州在哪里简介 徽州在哪里(42)

而深受儒学影响的徽商

大多选择将财富投向固定资产

以反哺乡梓、建设家乡

他们的家宅“富而显贵”

虽然为了防火防盗

高墙上仅开设小小的窗洞

门楼、门罩却是精雕细琢

▼徽派建筑常有“千金门楼四两屋”之说,下图为黟县关麓八大家,

徽州在哪里简介 徽州在哪里(43)

字匾门、拱形门、垂花门、八字门

不仅形式多种多样

砖雕工艺更是出神入化

彰显着院落主人的财富、地位和审美

▼砖雕工艺,

徽州在哪里简介 徽州在哪里(44)

内院的木雕同样登峰造极

梁架、斗拱、栏板、门窗无一不雕

花鸟鱼虫、戏曲民俗皆可入画

堪称徽派建筑的点睛之笔

▼徽州三雕包括木雕、石雕、砖雕,下图为黟县承志堂横梁上的木雕,

徽州在哪里简介 徽州在哪里(45)

徽州在哪里简介 徽州在哪里(46)

徽州在哪里简介 徽州在哪里(47)

徽州在哪里简介 徽州在哪里(48)

村镇水运发达、商业繁荣

众多商业街拔地而起

钱庄、当铺、盐肆、纸行

瓷器、绸布、药材、黄烟

行业众多、商铺林立

明清时的万安老街

清末时的屯溪老街

均是人烟稠密、热闹非凡

▼屯溪老街

徽州在哪里简介 徽州在哪里(49)

民居、宗祠、牌坊

书院、商铺、水圳、街道

在一代代古徽州人的经营下

村落规模如日中天、宛如城郭

18至19世纪的西递村

已拥有约600幢民居、99条街巷

34座祠堂、13座牌坊和近万人口

以“三千烟灶九千丁”闻名于世

▼房屋密布的西递村

徽州在哪里简介 徽州在哪里(50)

随着徽州声名远播

徽商足迹遍布大江南北

徽州文化同样走出崇山峻岭

在全国各地生根发芽

清乾隆年间

四大徽戏戏班进京为皇帝祝寿

此后近百年中

徽州戏曲博采众长、融四方之音

催生了如今家喻户晓的国粹“京剧”

▼祁门古戏台

徽州在哪里简介 徽州在哪里(51)

一些仕途不畅但满腹经纶的学子

有的抱定“经世救民”之心转而行医

成就了世代相传的“新安医学”

他们“博学精术、不求于利”

世称“儒医”

▼徽州菊农,

徽州在哪里简介 徽州在哪里(52)

有的则交游山水、寄情林泉

创造了以山水野趣为风貌的“新安画派”

新安画家尤以黄山之韵见长

可谓中国水墨画中的经典意象

▼“水墨黄山”

徽州在哪里简介 徽州在哪里(53)

直到清朝末年

随着西方列强入侵及太平天国运动爆发

各地战火连绵、硝烟不断

徽商所倚靠的政策优势荡然无存

甚至还要面临更为严重的赋税

来自大洋彼岸的新思潮

猛烈地冲击着千年来的传统思想

推动古徽州崛起的根基逐渐动摇

加之外来商品的恶劣竞争

这片辉煌了数百年的土地

终于没能扛过时代的风云巨变

在无奈中走向了衰落和沉寂

▼一座历经沧桑的老房子,拍摄于黟县,

徽州在哪里简介 徽州在哪里(54)

如今

曾经的古徽州散落在两省三地

包括安徽省黄山市

安徽省宣城市绩溪县

以及江西省上饶市婺源县

然而即便如此

它依然是许多人的应许之地

2017年,仅婺源一县

慕名而来的旅行者便超过2000万人次

相当于整个北京市的人口数量

名山古村并立的黄山市

全年接待人数更是超过5700万人次

▼现代交通打破了过去“山限壤隔”的格局,下图为黄渡高铁,(请横屏观看)

徽州在哪里简介 徽州在哪里(55)

从这里走出的一众名士

前国家领导人胡锦涛

新文化运动领袖胡适

人民教育家陶行知

“红顶商人”胡雪岩等

都对中国历史或当下产生了重要影响

▼胡适故居,

徽州在哪里简介 徽州在哪里(56)

而随着数十万件古徽州文书的发现

人们更得以跨越近千年的岁月

窥得当时社会的些许原貌

也让“徽学”这一学科

与“敦煌学”和“藏学”三足鼎立

成为中国地域文化中的一大瑰宝

所以

徽州并没有消失

待你踏上这片土地便会发现

它就在那里

在那片山河里

也在故人的故事里

▼新安江风景如画,古徽州往事如烟,(请横屏观看)

徽州在哪里简介 徽州在哪里(57)

(撰文:木兰减字 策划:风沉郁 编辑:王昆 图编:刘白、任炳旭 制图:张靖 地图:巩向杰

审校:纪秋梅、GeGe)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