围绕新课标讲讲课堂评价的有效性(推进问题导学落实课堂评价)(1)

韩山

推进问题导学,落实课堂评价

——在陵川一中冬季示范课教学活动上的反馈发言

2021年12月7日—8日,应陵川一中崔文孝校长和牛军红副校长的邀请,我们市教科研中心高中部一行15人参加了陵川一中组织的“陵川一中2021年冬季示范课教学活动”,并在活动中担任评委工作。两天的时间里,我们共听了来自高考九大学科的九位老师的课。这九位老师年龄集中在三四十岁左右,是经过前期两轮赛课后筛选出来的,可谓是陵川一中的中青年才俊。同时,这九位老师也是申国平名师工作室的成员,被学校寄予厚望,有望成为陵川一中未来的名师和领路人。

我们此行的目的不是为了给九位老师排出个名次,更不是“坐而论道”,而是结合老师们的课堂教学实际,“起而行之”,与老师们一起交流研讨课堂教学,分享一些可供参考的有建设性的想法和建议。所以,我们不仅仅听了九节示范课,更是带着对这九节示范课的思考,在各学科教研组同老师们进行了深入地探讨和交流,卓有成效地开展了一次大规模的教学研讨活动。8日下午,我又代表市教科研中心在报告厅对本次活动进行了反馈发言。以下内容为发言节选,有些地方略作补充阐述,分享出来请大家批评指正。

--题记

老师们,刚才我宣布了本次冬季示范课教学活动的比赛结果。既然是比赛,就有第一名,也有最后一名。在本次活动中,有的老师获得了一等奖,有的老师获得了三等奖。荣获一等奖固然高兴,但三等奖也不必气馁,因为这只是基于一节课的评判,而不是终身评判。我希望老师们要树立一个正确的赛课观。在我看来,一节好的公开课既有“劳作”的成分,也有“神作”的成分,是“劳作”和“神作”共同的结果。所谓“劳作”,是指讲课教师经年累月的积淀和日思夜想般地备课,才能构思和设计出一节好课。而所谓“神作”,则是指那些人力所不能控制的因素,譬如硬件设备的状况、师生的情绪状态、契合度等。所以,一节课并不能完全代表一个教师的真实水平。我希望老师们能认清这个问题。

与去年相比,今年的陵川一中,校园校舍焕然一新。我恍若走进了一所新建的学校,而不是一所有着悠久历史的老学校。听课期间,我还观看了学生的课间操。和着《大梦想家》的音乐,学生们整齐划一的动作,既展现了青春的活力,又充满了向上的朝气,真的像歌词唱出的那样,“一个一个梦飞出了天窗……飞到任何想要去的地方”。说实话,在短短的一年里,陵川一中有这些翻天覆地的变化我是想不到的。这充分说明了在过去的一年,陵川一中在崔校长的带领下,做出了扎实且富有成效的工作。

因参与了晋城市教育主题公园建设的一些工作,我查阅了关于晋城教育的一些资料。我注意到,陵川在历史上也是教育重镇。有两位重要人物我在这里想提一下,一位是郝经,一位是元好问。郝经一家对于陵川的教育和文化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我对郝经的“不学无用学,不读非圣书,不为忧患移,不为利益拘,不务边幅事,不作章句儒”一句印象深刻,深以为然,曾手书案头,以为座右铭。此句当与陵川人民务实重行的性格一脉相承。另外一个人是元好问。我也是近些年才知道,千古名句“问世间情为何物,直教人生死相许”原来出自陵川这片土地。当真让人肃然起敬。不过,我想把此句改一字之后意思同样成立。那就是,“问世间‘师’为何物,直‘教人’生死相许”。我们都是老师,做的是“立德树人”的伟大事业,正所谓“亦余心之所向兮,虽九死其尤未悔”。

围绕新课标讲讲课堂评价的有效性(推进问题导学落实课堂评价)(2)

课堂是教育的主阵地,课堂教学是教育质量的生命线,而赛课观摩和教学研讨是提升课堂教学水平的两大法宝。此次,陵川一中花费如此大的精力组织示范课教学活动,说明学校对于课堂教学是高度重视的,而邀请我们教研员到学校担任评委,既说明了学校对于我们教科研中心的信任,又说明学校对于教研工作是高度重视的。我们市教科研中心刘文德主任经常强调,教研员在教研工作中一定要注意与学科教师优势互补,取长补短。本次活动也给我们各位教研员提供了一次学习和成长的机会。我希望学校和我们教研部门在今后的日子里能继续合作,教研相长,为晋城的教育事业贡献出自己的力量。

下面,我想分享一下我在本次冬季示范课教学展示活动中看到的几个亮点。

一、教学理念准确到位

在上周,崔校长一行专程到市教科研中心商讨此次示范课的相关事宜。牛校长给了我一份“陵川一中核心素养下的教学设计”(评分标准),很谦虚地请我就其中不合理的地方做一些修改。我认真地看了之后,认为就课堂教学而言,这个标准制定得很全面,这说明学校领导对于课堂教学是做过慎重思考和仔细推敲的。我对于“推进问题导学、深化高效课堂、落实评价标准”这一句尤其赞同,认为抓得准,提得到位。

因为,知识总是因问题而生的,但同时也是因问题而亡的。如果不能通过有价值的问题来促进学生思考进而获得知识,那么知识就是死的,是无法内化于心的。同理,如果知识不能用来思考进而提出有价值的问题的话,那么知识同样是死的,是无法外化于行的。前者在输入上出现了问题,可能导致学生无法获取知识,或者获取的知识的短暂的;而后者则在输出上出现了问题,可能导致学生无法运用知识而陷入“百无一用是书生”的尴尬境地。

我认为,钱学森之问的宝贵之处,是在于它给我们提出了问题,而不是给我们解决了问题。提出问题比解决问题更重要。课堂教学也应当如此。教师在课堂上给学生提出一些问题并不难,难的是提出有价值的能促进学生主动思考的问题,难的是学生能不能在教师的问题上继续提出新的问题。

二、教学基本功扎实深厚

从课题的给出到公开课展示,每个老师只有不到一周的备课时间,能在这么短的时间内设计出如此可圈可点的课堂,充分说明了老师们的用心程度。例如,生物教师牛雅丽在《细胞中的能量货币ATP》一节,为了能让学生有模型建构的体验,为学生制作了此外构建ATP结构需要的卡纸材料。化学教师乔敏在《金属材料》一课中准备了学生实验需要用到的实验器具。此外,老师们得体大方的穿着、自然亲切的教态也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特别是,有些年轻教师的教学基本功很扎实。数学教师岳宇菲、物理教师刘玉婷两位年轻教师在课堂上不仅语言精练准确,而且板书也写得又好又工整,政治教师王晓霞则对于主板书和副板书做了很好地设计。在这个“多媒体课件替代黑板”的年代,能写一手好板书真的是难能可贵!

三、教学设计规范严谨

我认真看了九位讲课教师的教学设计,写得非常规范。教学目标凸显了核心素养的要求,教学过程体现了教师活动、学生活动和设计意图。这说明学校对老师们的教学设计是做了要求的。在之前听课过程中,我发现一些老师对于教学设计的编写是存在问题的。有的仍然在沿用三维目标;也有的教学过程成了“师问生答的流水账”;或者干脆没有教学过程,以几道练习题取而代之;又或者,干脆以学生的学案取代教案。这些都是不规范的。不仅仅是教学设计不规范,老师们不会写教学案例,不会写说课稿,不会写教学反思……或者,不知道彼此之间有什么区别。这说明,有很多老师的思想仍然停留在“我要上一节课”的阶段,而没有上升到“我要上一节好课”的高度,更不用说“我要上好每一节课”了。正所谓,千锤百炼始成钢,百折不挠终成才。如果没有精心备课和巧妙构思,如果没有公开课的磨炼,如果没有对于课堂教学的研究和反思,一位教师是很难成长起来的。

围绕新课标讲讲课堂评价的有效性(推进问题导学落实课堂评价)(3)

四、问题导学行之有效

既然陵川一中提出了“问题导学”的教学理念,我在听课的过程中就特别注意讲课教师是否用到了问题,用到了哪些问题以及怎么使用问题导学。据我观察,老师们在课堂上均不同程度地体现了“问题导学”。以地理教师焦伟为例。在《常见地貌类型》一课中,教师提出的问题很有层次性,随着问题逐层深入,学生的思维也在走向深水区,表现出非常高的参与度。人但凡进行了思考,就会有强烈的表达的欲望。在回答老师问题时,学生的表述在老师的引导下渐次规范和准确,取得了很好的教学效果。

语文教师张玉玲在《反对党八股》一课中,提出了一些特别能引人思考问题。例如,“日本在援赠我国抗疫物资上写下‘山川异域,风月同天’‘青山一道同云雨,明月何曾是两乡’等诗句,而中国人则说的最多的却是‘武汉加油’。问:中国人是不是越来越没有文化了?”“学校到处是标语。龙应台却说:‘中国人重形式……标语的泛滥只是一个表征……’”不得不说,这些问题本身有种让人不得不去思考和回答的力量。究其原因,是因为这些问题中有一种裹挟的力量,听者在问题中找到了自己的立场,有一种迫切的愿望去为自己辩护。学生们在课上表现得非常积极,区别于有的课堂上学生不敢发言或发言声音非常小,本节课,学生在教师引导下,能大声地表达和阐述自己的观点。

而在政治教师王晓霞的《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一课中,不仅有问题导学,还加入了真实的情境。教师以“只有一包螺蛳粉,但大家都想吃,这体现了什么矛盾”“我计划把这包螺蛳粉给了我的课代表,怎么样?”“如果你是老板的话,你会怎么做”等一系列问题出发,引发了学生对于所学知识的广泛思考。这种以小见大,从微观中折射宏观的问题导学方式非常可取。同时,这也让我们看到了问题导学中的问题一定不能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必须建立在真实的情境之下,才能真正地起到“导学”的作用。

从以上课例中,我认识到,“问题导学”想要在课堂中生根发芽必须具备五个特性。首先,问题必须具备“情境性”。所谓的情境,就是能让人不自觉而陷入一种虚构的环境之中。就像上面的那节政治课中,学生争先恐后地举手想当老板。其次,问题必须具备“真实性”。无论是营造情境,还是利用目前社会上的热点事件,都应该是“真实存在的问题”,这无需多言。第三,所问的问题还应该具有“趣味性”。所问的问题如果脱离了学生的认知区,容易让学生无感而疏于思考,不能引起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所以,我们抛出去的问题一定要自带吸引力。第四,问题还应该具备“目的性”。教师提出的问题肯定是为课堂服务的,为落实核心素养服务的。所以问题一定得有指向和目的,不能让学生在思考问题中迷失了方向,变原本应该集中在某个点的思考成为漫无目的的“跑火车”。第五,问题还应该具有“规范性”。区别于“目的性”,“规范性”是强调学生的思维应该在思考问题的过程中逐渐严谨和规范,以培养学生形成良好的思维习惯。

当然,问题导学不是课堂教学的目的,只是一种手段,其目的是促进学生通过对问题进行思考后走向深度学习,其目标是让学科核心素养在学生的身上生根发芽。

五、课堂评价跟进及时

实践证明,好的课堂评价可以激励学生有目的、有计划地学习、改进和提高。在课堂教学中,很多老师很少或者不会进行课堂评价。但在陵川一中这九节示范课上,我看到了不一样的一面。

围绕新课标讲讲课堂评价的有效性(推进问题导学落实课堂评价)(4)

英语教师刘宏波在《Encounter With Nature》一课中,除了表情、语言有很强的感染力之外,设计课的能力也很强。教师在解读文本的过程中,给学生出了一道选择题,这道题的价值不仅仅在于检测已完成的部分,同时还为后续的教学产生了一种推力。学生在此基础上进行的小组活动效果非常好。教师在课堂教学中不时地给学生插入几道典型例题,通过做题,学生可以检测自己是否达成知识目标。这本身就是一种自我评价。

语文教师张玉玲在课堂上对学生的回答进行评价,认为学生应该“表达内心真实的想法”,其结果是有个学生在教师的鼓励下,真的说出了自己的想说的话,真实地表达了自己对于学校标语的看法。而历史教师张亚丽在课堂上也鼓励学生“大胆发言,说得不准确的地方老师可以帮助你完善”。

我注意到,凡是教师进行了课堂评价的课堂,学生都相对勇敢一些,课堂气氛也相对活跃一些,而疏于评价的课堂,则死气沉沉的,缺乏生机。这充分反应了课堂评价的重要性。同时,课堂评价也是教师随机应变的能力的体现,这对于调节学生的听课状态,提高学生的听课效率至关重要。

此外,我还想说的是,有些人认为课堂评价就是课堂激励。我有不同的看法。评价里面可以有激励,但不能全是激励。评价可以是多方面的,例如教师可以对学生的回答进行评价,也可以根据学生的听课反应进行评价,还可以对小组活动进行评价;不仅教师可以对学生进行评价,学生之间、小组之间也可以进行相互评价;学生还可以进行自我评价。评价的形式可以是物质的,也可以是精神的,但归根结底是语言的。所以,教师要善于运用语言与学生进行交流和沟通,让学生认识到自己好的一面,但也要让学生看到自己的不足。这样的评价才能真正地促进学生的发展。

除以上几点外,老师们在课堂中都无一例外地组织了小组活动,均取得了一定的教学效果。学生的整体素质也有明显的提升。学生敢于在公开课的课堂上与老师互动,大声地表达自己的观点和想法。这无疑是自信心提高的表现。总而言之,陵川一中本次冬季示范课活动开展的是成功的,九节示范课确实起到了示范的效果。作为教研员,我也在听评课活动中受益匪浅。衷心地祝愿陵川一中在新的起点上振翅高飞,为时代培养英才,为陵川教育谱写华丽篇章。

2021.12.20

围绕新课标讲讲课堂评价的有效性(推进问题导学落实课堂评价)(5)

-----More-----

韩山,教师,教研员,写作爱好者,感受生活,记录生活,寻找生活中的艺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