紧张的高考过后,“成绩怎么样”“分数够上好大学了吗”“报考志愿怎么填”……无疑成了柯桥家长们茶余饭后谈论的重点。近日,记者的朋友圈流传着这样一句话——“父母是医生的家庭多出学霸”。比如,鲁迅中学高考成绩第一名,其父亲是中心医院分院的医生;柯桥中学高考成绩第一名,其父母均为中心医院的医生,还有一位考了689分的学生,父母也都是医生。
无独有偶,最近网上也流传着这样一条充满戏剧性的消息——“惊闻浙江省2019年高考成绩前三的家长都是在医院上班的”,该消息称,今年浙江省高考成绩第一名是青田医院职工的孩子,省高考成绩第二名是温附二育英儿童医院职工的孩子,省高考成绩第三名是苍南县二医(即龙港医院)职工的孩子,为此,该消息发布者还戏谑道,“欢迎大家投身医学事业,说不好以后孩子就能迈进清华、北大的校门。”
“医学家庭多出学霸”这一话题,是偶然性,还是有其合理性所在?为此,记者采访了柯桥多名“学霸”及老师、家长等,虽说该结论戏谑、偶然的成分占绝大多数,但是在采访中,当事人均表示,医生这一职业所特有的对科学的执着精神、对医学的严谨细致、拿手术刀时的沉着冷静等品质,确实会影响到孩子的性格和习惯养成。此外,医生家庭双亲多值夜班,使得孩子的自律性较强。此外,这几位柯中、鲁中的学霸在某些方面还是有着共同特点的。
思考比作业重要,用脑比用手有效
“‘用脑思考’永远要比‘用手答题’来得重要,没有思考和反思,就相当于是在原地踏步。”在采访中,鲁迅中学高三(15)班的孙乐涛说道,比如老师在讲授知识点的时候,很多学生会选择拿笔记下,而这恰恰省略和错失了最好的“思考环节”,这就显得得不偿失了。此外,孙乐涛也表示,自己会每天分出一部分时间花在知识点的整理和分析上,这个过程其实是一个“清除无效数据”“攻克薄弱点”“消化知识点”的过程,“而很多同学都忙着去完成作业,而对这一方面的思考和反思寥寥无几。”据了解,今年高考孙乐涛以语文132分、数学135分、英语138分、政史地300分,总分705分的成绩成为鲁中第一名。
而今年高考柯中的第一名,以总分711分位居全市第一的学霸——柯桥中学高三(1)班的蒋涵,同样也是如此。在老师眼里,蒋涵不属于那种很刻苦的学生,但是独立思考和发散性思维的能力很强,能举一反三。说起她的学习秘笈,“善于思考”首当其冲,她善于总结归纳,常常能把书本上的知识“纳为己用”,以找到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
格外注重“费效比”,多出来的时间就是看书
首先,我们在这里需要引用到“费效比”这一概念,所谓“费效比”,就是投入费用和产出效益的比值。投入少,产出多,费效比就低;投入多,产出少,费效比就高。费效比越低越好。同时,费效比不仅仅是简单的数字,它还体现了成本核算、过程控制、细节管理、量化分析等科学管理理念,是从投入与产出的全过程精确管理中提高建设效益的可靠方法。
纵观高考学霸间,学习成绩优异的学生往往“费效比”较低。“我们家蒋涵,小学的时候从不带作业回家,初中9点前就入睡了,高中的时候也不折腾到很晚。”蒋涵的母亲、中心医院耳鼻咽喉科医生王琼女告诉记者,在她看来,女儿在课业时间上的花费不算是很多的那种,但是效率极高,这也源于其“做一件事情便万分投入,精神相当集中”的学习习惯。而每次课业完成后,蒋涵都会选择看书,保持着每周看两本书的习惯,《鲁迅杂文集》《朱自清散文集》《简爱》《神曲》……古今中外的各类严肃文学作品,什么都看。
同样注重“费效比”的孙乐涛也是如此,非常会合理利用时间,“在学习的过程中,我需要什么,我就去看什么,由需求引导和决定我的思想。”孙乐涛说道,非常反对被外界某些因素“牵着鼻子走”,需求和目标明确了,效率就上去了。而多出来的时间,看书和书法就成了孙乐涛最大的兴趣爱好,“这几天高考结束后,我自己就在研究训诂学了,还挺有意思的。”
家庭和学校学习氛围好,学习非常自觉
“在我看来,学习氛围还是相当重要的,有良好的竞争、有互相合作帮助、关系和谐的教学氛围,这是孕育出学霸的土壤和培养皿。” 蒋涵的班主任王立军告诉记者,在自己教授的历届学霸当中,学习习惯好、心态好的学生往往成绩出众,因为这些学生往往静得下心去钻研思考、沉得住气又不浮躁、碰壁后还能愈挫愈勇等等。“考试嘛,永远没有常胜将军,这时候心态就显得尤为重要了。”王立军表示,这时候靠学生自己调节是一方面,靠周围环境渲染也是一方面,好的学习环境,适当的竞争意识能激发学生更高、更快、更强的斗志及永不屈服的意志,学生间和谐的关系和互帮互助的精神同样也有促进作用。
学校氛围是一方面,家庭氛围也不容忽视。“我们都很民主的,越是强制性反而效果适得其反。”蒋涵的父亲、中心医院肝胆外科医生蒋月林笑着说道,学习的主动权还是要放在孩子手里,做家长的,把大道理、大方向和孩子讲通了就好,就好比是“授人以渔”,可千万不要“只授鱼不授渔”。“把孩子的缺陷矫正、性格培养好了,接下来的一切就是水到渠成的事了。”蒋爸爸补充道,这不,高考结束还没几天,蒋涵又在家里研究大学里的“高等数学”了,“真让我有点哭笑不得。”
同样的,在孙乐涛家中,亦是如此。“我爸爸学业上不怎么管我的,而更多的则是对我在心理压力上的疏导,这让我很感觉很好。”孙乐涛说道。
“最了解自己的,永远是你自己。”在采访中,孙乐涛说道,老师所教授的,必然是针对班里的绝大多数人,而他很清楚自己的定位,所以有些要听有些不用听。
蒋涵的父母很反对鼓励性的教育方式,“有些家长会跟孩子说,这次考试第几名就奖励什么什么,这个我是不同意的,学生读书、医生治病本来就是做好自己分内的事,谈奖励,这性质就变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