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诗,是我国文化史上一朵艳丽的奇葩。诗人们脱口而出的诗句,成就了“半个锦绣的大唐”,演绎出许多被后人津津乐道的逸闻趣事。

有的因诗句走上仕途。唐德宗时,秘书出缺,准备提拔韩翃,时有两个韩翃,德宗就在调令上写下“春城无处不飞花”的韩翃。白居易初到长安,拿自己的诗请教著名诗人顾况,顾况见署名“白居易”,便开玩笑:“白居易,易大不居。”是说长安的开销大,不易居住。当看到“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之句,不由拍案叫绝:“易居!易居!”白居易凭才华入仕,在长安购房居住下来。

有的写诗表达爱意。元和年间秀才崔郊,寄居姑母家中,与一婢女相爱,姑母却将婢女卖给襄阳司空于頔。寒食节婢女随于頔郊外游春,两人巧遇,崔郊趁人不注意写诗相赠:公子王孙逐后尘,绿珠垂泪滴罗巾。侯门一入深如海,从此萧郎是路人。有人把诗抄给于頔,于頔问崔郊:“这是你写的?”崔郊坦率地承认了对婢女的感情,于頔将此女嫁给了崔郊。由此衍生了“侯门似海”的典故。书生崔护到长安赶考,清明节到郊外春游,在一片桃花掩映的农家,遇到一个美丽的少女,借口讨水闲聊,恋恋不舍。来年清明节崔护又至,见柴门禁闭,桃花依然盛开,便有感而发,在柴门上写诗道:去年今日此门中,人面桃花相映红。人面不知何处去,桃花依旧笑春风。“人面桃花”的故事从此流传于世。

关于唐代诗人的小故事(唐朝诗人的逸闻趣事)(1)

戏曲《人面桃花》

有的因诗文而被放逐。永贞革新失败后,刘禹锡在穷山沟里待了十年,回到长安,在著名风景区玄都观里,写了“玄都观里桃千树,尽是刘郎去后栽”之句,惹怒皇帝,刘禹锡再次被放逐。才子王勃,六岁为文,十六岁科试及第,被唐高宗赞为“奇才”,任沛王李贤修撰。一次,沛王与英王斗鸡,因写《檄英王鸡文》为沛王助兴,不仅把场面写得紧张激烈,而且章句严谨,文采斐然,却惹得圣颜大怒:“歪才,歪才!”被逐出王府。

还有写诗娱情的。武则天曾举办过赛诗会,“命群臣赋诗,先成者赐以锦袍。左史东方虬诗成,拜赐。坐未安,之问诗后成,文理兼美,左右莫不称善,乃就夺锦袍衣之。”东方虬诗成,先得锦袍;宋之问后成,因群臣“称善”,就强夺锦袍穿上,引得武后、群臣大笑。成语“夺锦之才”由此而来。一次,歌伎们在旗亭弹唱,王之涣、王昌龄、高适正在隔壁喝酒,便约定歌伎唱谁的诗多谁赢,并在墙壁上画一道。王之涣的诗一直没人唱,便提议那位高雅的歌伎唱谁的诗谁赢。结果,那高雅的歌伎唱了王之涣的“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的诗。这就是“旗亭题壁的典故”。

关于唐代诗人的小故事(唐朝诗人的逸闻趣事)(2)

旗亭题壁

更有意思的是,诗人也被粉丝追星。荆州街卒名叫葛清,迷恋白居易的诗,“自颈以下遍刺白居易诗,凡三十余处”,而且图文并茂,被称为“白舍人行诗图”。其实,白居易就是李商隐的粉丝,曾说“我下辈子能成为李商隐的儿子,就知足了”,李商隐得知后,就给儿子起名“白老”。可惜,白老长大后很蠢,当时花花公子温庭筠曾笑话他:“你要是白居易转生,那可真见鬼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