结构形态书法图解(论书法演画法)(1)

论书法演画法

——魏波

唐代张彦远提出了 "书画异名而同体,同源而异流"表明书画虽然是两门艺术,各自有独特创造领域和艺术风格,但又相互依赖、相互关联、相互渗透,有不可割舍的姊妹之情。

结构形态书法图解(论书法演画法)(2)

历代名家都非常重视书法对绘画的作用,每个成功的国画大师也都有过从书法中获得启迪的经历。元代赵孟頫题画诗云"石如飞白木如籀,写竹还须八法通。若也有人能会此,须知书画本来同。"清代郑板桥画 诗中说"要知画法通书法,兰竹如同草隶然。"近代吴昌硕题画诗也有"直从书法演画法,绝艺未敢谈其余”的诗句。尤其南齐谢赫在论画六法中提出的骨法用笔更是经受了历史验证,得到成功者共识。很多有经验的艺术家也常讲"练字就是练画,书中有画,画中有书",告诫后生画中点线面的用笔要带有写味,要有骨力;缺乏骨力的书画,不能称其有生命力和艺术魅力。

我在实际中书法演画法的基本作法是:

画树木用大篆,行草书笔法去画根、干枝、梢、叶。

1.树干,中锋、侧锋并用。落笔要雄强力足,行笔提按顿挫似行云流水要有节奏变化。着意表现树干坚韧不拔,苍劲老辣之势。收笔饶有古意。

2.树根,中锋、侧锋并用。落笔稳健流畅,用行楷书写出双勾线条,尽力展示树根顽强的性格。回锋空收方显干净利落。

3.枝梢,中锋、藏锋兼施,故落笔圆润松动,行笔空灵、劲健。行草书法居多。特别是树梢,用笔灵动多变,以显示出枝梢的勃勃生机和迎风起舞之态。回锋蓄势含平和之意。

4.树叶,分为二法,同用中锋笔。落笔有弹性而沉实,行笔轻快果断,笔笔相接,气脉连贯。线条带有行书笔法用意写出二法。树叶的干、湿、浓、淡及前后聚散,表现出随风抖动之感。收笔敏捷,有承接之意。

结构形态书法图解(论书法演画法)(3)

画山石时,可直接运用书法演画法:

1.勾线。中锋、侧锋并用,落笔雄健,气壮,行笔一波三折,笔笔见骨。写出来的线条苍润,厚重,五势齐备,质感强烈。收笔干脆,内含写意。

2.披麻皴法。是以线为主的皴法,中锋为主,落笔要气足神完。行笔由紧而松,绵里藏针,疏密适中,虚实相间,五色俱全。线条中明显带有行草书风韵,回笔率意,

3.斧劈皴。是由短线演变而来的。分为大小斧劈,其总体特点是,刚劲、古朴、精神外露以侧锋为主。落笔劲健明快,果敢,直落侧出,首重尾轻,面似长三角形。小斧劈皴,侧重斩钉截铁,世奏鲜明。大斧劈皴,大刀阔斧,水墨淋漓。窥探其法,近似行楷用笔,回笔空收,颇有豪爽之气。

4.点法。多用中锋、顺锋、落笔轻重结合,贵在用锋尖行笔。速度较快,气韵连贯,似"高山之坠石",又似蜻蜓点水,形态各异。墨分五色多用在山石草木之间,丰其筋骨,充其墨色,真乃画之成法。如果说树木山石中的书法演画法还不够明显,那么兰竹最能体现这一点:

结构形态书法图解(论书法演画法)(4)

1.兰叶法,中锋,顺锋用笔。下笔轻盈,首尾成尖型.行笔提按自如,柔中带刚。迎风映目,喜气飞扬,属行草书笔法。按其结构一笔长,二笔短,三笔破凤眼的方法写出。因笔空收,可见笔情墨趣。

结构形态书法图解(论书法演画法)(5)

2.点花法。中锋用笔,落笔存松淡之意,短促贯气,首尾相应。行笔轻重缓急,笔笔有别。点如美人之目,纯用“八法"。按其偃、仰、正,反、含放形态写出。收笔自然得势。

结构形态书法图解(论书法演画法)(6)

3.竹杆法。中锋、藏锋、逆锋兼用,以中锋为主。用笔气盛,力酣,有怒发冲冠之势,行笔即"导之则泉注, 顿之则山安",墨从笔出,骨质老硬,纯用大篆法书写出,回锋得圆润之感。

结构形态书法图解(论书法演画法)(7)

4.竹节法。中锋用笔,落笔刚毅,遒劲。行笔提按有度,点线生金。用楷隶之法写出,"乙"字,"八"字,上下抱。回锋收势。

5.竹枝法,中锋用笔、下笔遒健,圆活。行笔提按疾速,风清骨峻,生意连绵。用草书法写出,鹿角,鱼骨,鹊爪三枝式回锋空收可见骨力。

6.竹叶法。中锋、藏锋并用,落笔劲利,速度较快。行笔实按虚起,劲在笔端,全用楷书撇法。按其三笔"个"字,四笔"介"字,五笔"分"字的结构特点将叶子的风晴雨雪之势按层次变化写出。回锋接笔,潔洒亦见。

结构形态书法图解(论书法演画法)(8)

笔者认为自己的上述作法是符合元杨维桢的“士大夫工画者,必工书,其画法即书法所在"和明董其昌的“善书必能善画,善画必能善书,其实一事耳"的。我认为工画者只有从书法中悟得其气韵,悟得其骨法,演为画法;同时学习外来的先进、科学的方法溶化在笔墨之中,才能塑造出惊天地、泣鬼神,富有民族特色,艺术生命的形体,才能表现出时代的主旋律。

让古老的东方线条艺术,焕发出永恒的光彩吧!

结构形态书法图解(论书法演画法)(9)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