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话题以前就说过,别人未必会看。之前我说的是,文学创作没必要含蓄,但是现在觉得,有些事情是需要含蓄的——其实创作理论未必能赶得上创作,就像你打了一套好拳,拳理已经在实践了,但是理论还没有出来。其实我这篇文章想表达的东西,很混乱。其实写作的时候,一点都不混乱。

说在前面,其实很多人同情许立志,是因为他“是搬砖的”。有的人觉得他矫情,是因为“他搬的砖不够多”。比如有的人说,我干的活比他苦多了,也没说苦,也没自杀。至于为什么是“搬砖”的,“搬砖的”是一个代名词,代表着底层工作者。

以前有人说过,《人间失格》的文学水平低,是因为它不够含蓄,表达直截了当,作者像中二一样。作品没有朦胧美。

一个人对一部作品有什么认识,基本上就决定了这个人的创作水平。当然有的人只是搞文学理论的,或者是做书评的。

我举例许立志的《冲突》,说这篇小诗表达了作者的孤独。我说,这首诗歌未必就表达孤独,而是我解读出来的。其实说《冲突》是含蓄地表达孤独,也可以。因为有的事情,你直接表达,反显得你(作者)矫情。需要有的时候,需要拐弯抹角的时候,就需要含蓄一些。但是《人间失格》的问题,不单单是一个含蓄与否的问题。

其实如果你去看采访许立志的同事朋友亲戚的视频,就知道许立志其实很孤独。在工厂里似乎也是独来独往。当然独来独往的,未必都孤独,可能有的人就喜欢这种感觉。但是有的时候,这种状态就是一种孤独感。

真正孤独的人,你跟别人说孤独也没什么用。别人会问你为什么孤独——其实很多时候,别人不在乎你孤独。别人只会马上提出解决你孤独的办法——你多跟别人接触啊,去食堂吃饭的时候一块儿去,去哪里的时候一块儿去,总之你别独来独往就对了。

《冲突》这首小诗,也完全可以是含蓄地表达孤独。但是孤独表达得有没有深度,在于作者自己的情感。如果许立志能够活着的话,他还能更充分地表达自己为什么孤独。

有的人百无聊赖,说自己孤独。有的人失恋了,说自己孤独,其实不是。有的人去超市买东西,说自己孤独,那只是没人陪你。当然有的时候,我觉得这种孤独也不能说没有意义,重要的是,你得写出孤独的逻辑性。

结合作品分析文学意境(含蓄是不是文学创作过程中一个必要的手法)(1)

作家墨白,在十几年前,写过《神秘电话》,开篇就写“孤独”。这篇小小说写了一个鬼故事,鬼故事表达了作者的孤独感。你要是较真的话,其实这种孤独,就是作者百无聊赖,既没有体现古代李白的被正治(谐音)排挤的孤独,也没有体现出诗人许立志,那种不被人理解的孤独。纯粹是一种无病呻吟。《神秘的电话》我是不清楚,作者的孤独是指什么。

怎样的作品才不叫无病呻吟呢?有人说你去工地搬搬砖就能体会了。有人把“无病呻吟”理解成了,不吃苦不懂苦,这在文学上是不成立的。如果说没去工地搬砖就叫无病呻吟,那《围城》《红楼梦》《呼啸山庄》等等作品,不都成了无病呻吟了?

无病呻吟是指,你的痛苦没有事实根据,没有逻辑。比如孤独吧,很多人的孤独是百无聊赖。《冲突》没有直接说作者孤独,作者只是说了一件事:别人都说作者是个不爱说话的人,然后作者说,我即便不爱说话,也跟世界产生冲突。

这个孤独的逻辑是“他们都说,我是个话很少的孩子”,“都说”是个关键词。意思是,周围人没有理解他了,都这么说他。但是作者也没有诉苦,只说“说与不说,都和这个世界产生冲突”。

有人说,一个优秀的作家,是不屑于表达痛苦的——指《围城》。许立志也是如此,他没有诉苦,只是在表达“客观事实”。

所以,孤独是可以直接表达的,但是一个人直接说我孤独,在诗歌层面,就显得无病呻吟,有些矫情——你是想让别人都来理解你?你孤独,也得说出自己为什么孤独来,逻辑是什么——我指的是作品层面,不是生活。因为你在现实生活中,说出孤独还不如不说,因为你说出来了,别人更不理解。不如文学作品,更能让大家体会那种心情。

有的人是没有逻辑的,比如失恋了,别人没来安慰你,或者说别人认为你失恋是你的错误导致的。没人理你。然后你说你孤独,诉苦。你仅仅失个恋而已,别人也没把你怎么样。

但是许立志的诗歌,不仅仅有《冲突》,还有其他诗歌。《冲突》是精神层面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