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清静”之学

禅语感悟人生三种境界(人生修养中最基本和最高深的学问)(1)

《清静经》:“人能常清静,天地悉皆归。 夫人神好清,而心扰之;人心好静,而欲牵之。常能遣其欲,而心自静,澄其心而神自清。”

《道德经》:“静胜躁,寒胜热。清静为天下正。”

《俱舍论》:“远离一切恶行烦恼垢,故名为清净。”

《大学》:“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

《诫子书》:“静以修身,俭以养德,淡泊明志,宁静致远。”

……

禅语感悟人生三种境界(人生修养中最基本和最高深的学问)(2)

可见,“清静”是我们一生修身养性之功夫,也是自古以来我们人生修养学中最基本和最高深的学问。人的境界高低往往就取决于修养“清静”学问(简称“静学”,下同)的高低。这境界也全在其不离“道”,即孔子所说:“道不可须臾离,可离非道也。”人常修“清静”即人道合一,人即道,道即人。“合道则生,生生不息;不合道则死,万劫不复。”生死全在“道”中行。

这“静学”也是释儒道三家所共修的殊胜功法,因为“唯静”才能成圣成贤。这静坐冥想不仅仅佛家和道家才有,儒家也是提倡的。在历史上诸如周敦颐、朱熹、王阳明、苏轼、曾国藩、梁启超等大儒平生都主张修静坐。文山遁叟说:“圣德须自静中养,烦恼皆从动中来。”

“清静”不仅是外在表面“清洁宁静”的意思,更指我们人心境“纯洁无染”,不受外扰之境界。

“清静” 最早出现在文子所著的《道原》: "真人体之以虚无、平易、清静、柔弱、纯粹、素朴,不与物杂,至德天地之道,故谓之真人。 "

02一个人越“清静”,精神境界往往越高

禅语感悟人生三种境界(人生修养中最基本和最高深的学问)(3)

一个人能够清静到什么程度,他的智慧便能增加到什么程度,所从事的事业便能做到什么程度。清静多深,事业也往越大。

这是为什么呢?

常常有人问:我记忆力不好,人又笨,怎么样增长记忆力和智慧?

答案就是多修静坐。文山遁叟曾说:“静坐功夫,主在可以养心,可以养性,可以养精,可以养气,可以养神。次则可以养德,可以养慧,可以养诚,可以养勇,可以养仁。”

我们的心一旦清静了,智慧便自然就会生起。因“静”才能生慧,才能静止一切散乱的杂念。通过殊胜智慧领悟天地宇宙,与其同频共振。由“忘我”而入“无我”境界,与天地万物融为一体。比如我们常常写文章,如果静不下心来便写不出来好文章。南宋大文学家陆游在《文章》中曾说:“文章本天成,妙手偶得之。粹然无疵瑕,岂复须人为。”这“文章”便是“寂静”状态下与大自然同频共振偶然间所得到的。同样是画家、书法家等无静皆做不出好的绘画和书法作品。越静越能创造美好的东西出来,越能涵养一个人内在的品性。

所以,“静学”功夫较深者往往会使其内在的精神透出形体而为外在的神采,内外精神抖擞,具有飘逸洒脱之气质。

03 凡人的心:往往散乱的,浮躁的和心猿意马的状态

禅语感悟人生三种境界(人生修养中最基本和最高深的学问)(4)

在如今信息发达的时代,手机已经成为我们日常生活的一大部分。手机不仅是一个通讯工具,从交流娱乐到衣食住行,几乎涵盖了我们所需要的一切功能。但凡事有利也有弊,在给我们的生活带来便利的同时,手机也占据了大量的时间,耗散了大量的精力(能量),甚至让人沉迷其中无法自拔。同时在我们生活的周围,各种广告信息随处可见,吸引着我们的眼球,诸如互联网广告、传统纸媒广告、电视广播广告、户外广告、地铁广告、汽车广告、楼宇广告等等各种媒体广告让我们目不暇接,这心也从来没有闲过。所以,我们现代人远不如古人那般清静自在,我们的心也总是散乱的,浮躁的和心猿意马的状态【钱穆:现代人的不幸,源于找不到合适的地方安放自己的内心 】。

外在环境往往我们无法改变,那如何“降伏其焦躁的心”?

禅语感悟人生三种境界(人生修养中最基本和最高深的学问)(5)

就要从这“静学”中修炼功法即“炼静”,常常需“静坐”或“冥想”中来修“。坐以致静,从心性中修静,达到“天人合一”的状态。

孟子曾说:“学问之道无他,求其放心而已矣。”

这“放心”就是要“收心”的功夫,将心收拾好【圣人之学:求其“放心”而已 】,使其静寂不动,以无心养心,使此心而无欲无求和无念无想。

古人说:“打扫心地,于静中养出端倪”,就是要扫除一切杂念妄念,涤荡一切欲望,于静中养出一个风度翩翩、气宇不凡、超凡脱俗的模样。

禅语感悟人生三种境界(人生修养中最基本和最高深的学问)(6)

04 如何致静?

北宋五子之一的周敦颐说:“无欲故静”,即我们的心寂然不动,不被物转则静,有欲则动。所以他在《通书》上又强调如下说,便可参考:

君子慎动。圣人之道,仁义中正而已矣;守之贵,行之利,廓之配天地。

圣可学乎?曰:可。有要乎?曰:有。请问?曰:一为要一者,无欲也。

无欲则静虚动直。静虚则明,明则通。动直则公,公则溥。明通公溥,庶矣乎!

其他敬请关注:

修炼一颗清净心:心道合一

心如明镜:凡人修真的功夫

《心经》里的观念:悟空,即忘掉自己,与万物融为一体!

孔圣先贤:一生修行的功夫(2)

孔圣先贤:一生修行的功夫(1)

修炼一颗柔软的心:体悟生命中永恒的乐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