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12月1日,“全国最美家庭”揭晓,河南省西平县李东海的家庭入围。有记者问载誉归来的李东海:“是什么样的动力让你坚守红色文化?”李东海心平气和地回答:“生活在幸福的当下,就要有一颗爱党爱国之心。我办西平县复兴博物馆的初心就是让社会存真,让人心向善,让下一代吃水不忘挖井人。”
艰难收藏路
53年,时光的步履匆匆而又沉厚,李东海收藏了几万件红色文物资料,供公众免费参观。岁月见证了他们一家人对红色事业的热爱与坚持。
李东海出生于1950年10月,河南省西平县人。1968年1月,他参军入伍,分配到了北京卫戍区某警卫师张思德生前所在部队,1969年4月加入了中国共产党。
李东海的文物资料收藏,始于他做郭沫若的警卫时。郭老平易近人,在工作之余,常常和警卫战士亲切交谈。李东海虚心好学,总向郭老请教文物方面的知识,郭老便毫无保留地向李东海讲解。他记住了郭老的话:一个人只要勤奋,一辈子专注做好一件事,便是成功的事业。
郭老的教导和严谨治学的精神,在李东海心中打下了深刻的烙印,也开启了他的收藏之旅。
闲暇之余,李东海常常去琉璃厂、故宫和各大博物馆参观学习,从而学到了不少文物知识,提高了自已的鉴赏水平。凭着对毛主席的无限忠诚和热爱,李东海以敏锐的政治眼光,收藏了毛主席画像和塑像,并精心保存下来,避免了这批珍贵历史文物的流失和破坏。1983年转业时,他潜心收集的报纸杂志、资料达几万本(份),托运时有两吨多。
凭借孜孜不倦的精神,李东海的文物收藏数量越来越多,品种越来越丰富。一次,他打听到冯玉祥将军在抗日战争时期,曾来西平视察,作战争动员报告。由于他身块大,一般的椅子坐不下,县长朱国衡听说城北关一财主家有一对宽大的红木雕花罗圈椅,就借来让冯玉祥坐,这对椅子现在就在城北关一户居民家。李东海听说此事,认为有文物价值,最终以两千元的价格买下。
有人笑他傻,高价买一对破椅子。李东海却说:“值!因为这对椅子见证了西平人民热情抗战的历史。”上个世纪80年代的两千元在当时的西平县城可以买一处100平米的宅基地。
博物馆落成
因为对红色文化的热爱与追求,李东海拿出全部积蓄,又和亲友借了一部分钱,在自家宅基地上建起五层楼,办起家庭式红色博物馆,免费对社会开放,宣传爱党爱国主旋律,讲述红色革命故事。
2009年10月,李东海和他的几位战友,投资兴建的新馆---复兴博物馆正式开馆。博物馆有1500平方米,分为红色记忆、农耕文明、古代艺术三大展厅。展厅里既有龙山文化时期的石刀、石斧、石箭,又有春秋战国时的棠溪剑和抗日战争中收缴的日寇军刀;既有浑厚的陶器和青铜器、秦砖汉瓦,又有明清名人绘画和景德镇精细瓷器;既有皇家穿的龙衣凤裙,豪门大户穿的绫罗绸缎,又有贫苦人家的粗布衣衫;既有共产党在抗日战争、解放战争中张贴的布告、解放区的土地证等珍贵的历史资料,又有新中国成立后领袖刺绣油画肖像和改革开放以来所取得的辉煌成就……
6万多件文物和历史文献,大到价值不菲的明清古钟、佛像、清代皇帝圣旨,小到上世纪五六十年代普通的工作证、影剧票、粮布票、中南海出入证等,引领着人们穿越历史的时空,领略中华民族五千多年的古老文明和现代文化。
原来悬挂在北京一个博物馆的《开国大典》巨幅油画,置换下来以后,被一位转业的战友带回了家乡山东。李东海不远千里寻到了这位战友家,当看到这幅油画因保管不善出现折痕时,他十分痛惜。历经周折,这幅油画才得以收藏在复兴博物馆内。
李东海不仅在国内收藏,还把目光放在了国际上。苏联解体以后,经济崩溃,民不聊生,原苏联的一些红色文物被运到中俄边境城市贩卖。李东海多次北上,收藏到了苏联著名的油画家列别杰夫等绘制的列宁和斯大林的油画像。
每一件都有一个故事,每一件都含着艰辛的历程,李东海为收集革命文物历经千辛万苦。每月的工资还要维持家用,他节衣缩食,以苦为乐,跑遍了全县各乡村,到过全国二十多个省、市、自治区。本县内他坚持骑自行车,省下车票钱为多买一件。每次到外地,他都是自带馒头和暖瓶,备足三天的干粮,住最便宜的旅馆。
四代人的家国情
“如果说红色博物馆是父亲一生坚守的红色理想,那么对于母亲杨玉莲来说,红色博物馆有她一半的功劳。”李东海的儿子李牧回忆说。
李牧上初中时,每天中午放学回家都吃白菜煮面条。有一次,母亲炒了一盘平菇,那是他第一次见平菇。于是好奇地问母亲那是啥,母亲开玩笑说是海参。直到若干年工作之后吃到海参,李牧才知道那是平菇。
母亲的勤劳朴实带给李牧很大的触动。老家的几个亲友家庭困难,虽然自家生活并不富裕,但父母还是从微薄的工资里挤出来一部分资助他们。
虽然小时候物质并不丰裕,但读着父亲收集存放的很多本古今中外的文学名著和历史、哲学作品,听着父亲讲解的红色革命故事长大,李牧一直觉得自己的精神很富足。如今徜徉在红色博物馆里,更是一种心灵洗涤,仿佛又回到与过世多年的爷爷朝夕相伴的日子。
爷爷李桂生让李牧记忆犹新,他艰苦朴素,参加过解放战争,转业后回到当地,任西平县水利局局长。群众给他一棵白菜,他一定按市场价把钱给人家。家乡遭遇洪涝灾害,他把省吃俭用的积蓄拿出来买粮食免费发放给群众。
李牧上小学时,当时新建办公楼制水泥砖在小广场上晾晒,他很好奇,就在上面踩着玩儿。爷爷非常严厉地说:“这是公家的东西,是工人辛辛苦苦做出来的,不能乱踩。”
1997年,带着一份保家卫国的理想信念,李牧考入中国人民警官大学。毕业时,他选择到武警某部队服役。期间,先后5次荣立个人三等功,5次获得个人嘉奖,多次受到表彰奖励。如今,他成为保卫首都安全稳定的一员。
回首往事,从爷爷到父母的言传身教,坚定、豁达、无私、大度的家风对李牧的影响很深。
2021年是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很多机关团体企事业单位和大中小学生都前往西平复兴博物馆开展党史学习教育。
自复兴博物馆成立以来,先后挂牌“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和“河南省终身学习品牌项目”。中国收藏家协会也给该博物馆颁发了“红色收藏展览馆”的证书和牌匾。12年来,复兴博物馆共免费接待青少年学生和社会公众13万多人次,李东海义务讲解6800多场次,哪怕是一个人来参观,他也会认真讲解。
让全家人开心的是,李牧的儿子很喜欢爷爷的红色博物馆,对其中一些展品背后的故事熟记于心,每逢暑假,他会在博物馆里当起小讲解员。
收获诸多赞誉,李东海十分平静地说:“一生坚守一件事,能为国家为社会作出一点贡献,是一种荣幸,一种乐趣。”从年逾七旬父亲坚定的眼神中,李牧读懂了他的家国情怀。
(因工作性质,文中李牧为化名)
本文转自:《博爱》杂志2022年第五期,总510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