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苏米尔 仲呈祥,我来为大家科普一下关于艺术是情感的升华?下面希望有你要的答案,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艺术是情感的升华
作者:苏米尔 仲呈祥
由刘惠宁、李少飞执导的电视剧《少年派2》于2022年暑期档在湖南卫视、芒果平台播出。《少年派2》以大学毕业在即的四名青年人林妙妙、钱三一、邓小琪、江天昊在青春道路上的憧憬、彷徨、挫折、奋起为叙事主线,林妙妙的父母林大为、王胜男夫妇重新择业、创业之“重走青春路”的人生探索为叙事副线,双线交织,还涉及诸多代际冲突、家庭矛盾的审美表达。创作者力图以现实主义精神与浪漫主义情怀结合的创作精神编织起一幅当代家庭生活、校园生活、社会生活的全景画卷。
文艺作品培根铸魂,既需要青春表达,赢得受众欢迎,也必须引领社会风尚。青春叙事对青年受众情感共鸣性较强,也容易满足“最大公约数”受众的精神娱乐需求。《少年派2》主题歌中“拥抱这世界的美丽,去寻找前方的自己”两句歌词,可以视为作品的主旨凝练。但是,在拥抱世界美丽、寻找自己价值的青春途上,绝非仅有莺歌燕舞、花团锦簇,现实中通往美好憧憬的道路往往布满荆棘。青年人遭遇坎坷,应当如何直面人生,从而攻坚克难,开拓未来?《少年派2》不仅满足了大众对于青春年华、岁月美好的想象,也在引领广大青少年受众思考诸多严峻现实问题,在《少年派2》实现“两个结合”的道路上,其审美创作的成功经验体现了从“事之法天”到“定之胜天”再到“心之通天”的可贵的自觉追求。
一是“事之法天”。这是钱锺书先生在《谈艺录》中对文艺作品美学品位所界定的基本层次,即求真。这需要创作者以现实主义笔触深扎社会生活的沃土,在宏阔的历史与现实生活中汲取创作养分。《少年派2》并非只展现了青春的绚丽多彩,以此来营造忘却现实的虚幻乌托邦,而是敢于直面现实人生的种种困境,试图以影像方式给人以思想的启迪和力量。《少年派2》第一集就出现了一些青年人面临的两大困境“焦虑”与“内卷”。作品开篇,身处异国他乡、长期焦虑而身患抑郁症的钱三一,绝望地走向湖水深处,幸得燕虞迪拼命将其救出。另一边,则是通过戏剧冲突的设计来凸显青年人大学毕业后竞争激烈的“内卷”现象:林妙妙临近毕业时既违母命守己愿没有参加考研,又遭人设陷丢掉了留在电视台的工作机会;江天昊再次创业失败,只能转让餐馆;一心渴望在大城市开创演艺生涯的邓小琪亦面试失败,只能听从母亲安排而回到江州老家。这些冲突的设计绝非空中楼阁,而是对现实中许多青年人精神焦虑、社会竞争压力较大等真实问题的提炼与创设,因此,更容易引起广大青少年的关注与共鸣。“事之法天”这个层面的“求真”绝非自然主义的摹写,而是通过对现象共性与角色个性相融合,实现典型塑造。譬如,该剧女性形象塑造富有时代的典型特征。王胜男这一形象人如其名,巾帼不让须眉,曾因丈夫林大为换工作没有与自己商议而毅然离婚,在子女教育问题上相较于林大为则处于主导地位,这是当代女性权利意识提升在家庭观上的映射。同样,邓小琪毅然选择能够为自己带来更高精神价值的话剧表演,这体现出当代青年女性在职业观上自主性之强化。当然,由“事之法天”满足受众对真实感的共鸣还只是文艺作品审美的基本层次。
二是“定之胜天”。根据钱锺书先生的观点,在“事之法天”的基础上,审美创造应当追求“定之胜天”,即对“事之法天”呈现出的真实生活现象百态进行审美褒贬,进行道德是非评判以求其善。这是在满足受众需求、获得情绪共鸣的同时,对大众的一种精神引领。在《少年派2》中,就林妙妙作为新闻工作者的职业探索而言,从她在“蓝海风波”中受到恶性竞争者的利用,到“花胶事件”中沉着冷静地调查出“差评师”真相,这些情节既是对企业恶性竞争、网络暴力现象的批判,也是对一名青年新闻从业者曲折式前进道路求善的表达。值得一提的是,《少年派2》的网台联动播出增强了受众的参与程度。尤其是在芒果平台上,当作品情节发展到林妙妙在实习中遭人陷害,在情感上遇人不淑时,屏幕前的受众以发送弹幕的方式表达了自己对人物遭遇的担忧,以及对职场、情感中丑恶行为的批判。这是受众通过沉浸于故事世界而生发的真实感受,这种感受通过弹幕而汇集,形成了与故事线索并行的“弹幕线索”,这条网络传播独特的“线索”与剧中人物的情感、命运形成共振。于是网络平台这一方虚拟的“客厅”成为一座受众表达道德评判的天然论坛,这使得“定之胜天”的美丑褒贬、善恶评判在大众的高度参与中更具传播力和影响力。
三是“心之通天”。在“事之法天”之求真和“定之胜天” 之求善的基础上,还应追求“心之通天”,即求美,这是创作者的主观审美理想与客体世界心物一体、天人合一乃至万有相通的臻境。文艺作品不仅要求真、向善,还要审美。从孔子论述文艺的社会功能时将“兴观群怨”中的“兴”置于首位,到清代王夫之对艺术与非艺术界限之“或可以兴,或不可以兴,其枢机在此”的阐释,都强调了审美“感兴”是文艺作品发挥社会认知、教化、组织、疏导功能的先决条件。荧屏创作需要“立象以尽意”,借助流动的审美意象使受众获得审美“感兴”,方能实现好文艺的社会职能。在《少年派2》中,邓小琪排演的《浮士德》作为世界戏剧史上的经典之作,讲述了浮士德在理性冲动与感性冲动交锋下探索人生意义与社会理想的传奇故事。戏剧中浮士德的人生探索正是对《少年派2》中四个青年人和林大为夫妇等芸芸众生人生探索的哲理化隐喻,戏中戏的设置增添了人生如戏、戏如人生的虚实相生之美。林大为与王胜男为身患绝症的刘工和其他患者举办文艺活动,这本身体现出了中国传统文化中“老吾老以及人之老”的优秀品格,也折射出人物身上敬畏生命、美善相济的精神光芒。医院往往是文艺作品中一方特殊的叙事空间,这里上演的生离死别更能激起人物对于生命价值的深度思考。剧中刘工为画展准备的“四季”,正是对人生一世、草木一秋的审美化隐喻。刘工没有完成画作便溘然长逝,使王胜男深受触动,决定继续为患者们举办文艺活动,激发他们治疗疾病的信心与生命的活力。在“四季”画展策划中,剧中人物的思想获得了净化,屏幕前受众也得到了启迪。这便是一种人生的成长,而屏幕内外的审美共振完成了一次关于生命与成长的美学托举。荧屏由此而营造出一种万有相通的高远的人生意境。
正是由于《少年派2》努力自觉地实现两个“结合”,有着更高层次的美学追求,我们也因此对《少年派》抱有更多期待。《少年派2》如果能够强化“家国一体化叙事”,至少将某个青年人形象的个人追求与国家使命实现更紧密的结合,也许能够更好地夯实作品的历史感与厚重感。从历史经验来讲,那些能够经受住观众与时间双重检验的“青春”影像,在抒写个人心灵史的同时,都折射出了那个时代的国家历史变迁。前几年堪称“现象级”的荧屏佳作《大江大河》《希望的大地》讲述了古老的中国大地被改革春风再次唤醒之际,上世纪80年代的青年群体在改革开放大潮中乘风破浪、披荆斩棘的人生经历。今天的青年人依然能够在这些影像中获得历史的青春回响。我们期待《少年派》系列未来以青春的姿态为时代立传、为历史存真、为社会明德,从而更好地发挥出新时代青春题材文艺作品以文化人、以艺通心、以美塑像的职能。
(作者苏米尔系中央民族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讲师,仲呈祥系中央文史研究馆馆员)
来源: 文艺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