也许我们很多人印象中的王保保是金庸先生在《倚天屠龙记》中所塑造的那个形象:在小说中王保保是作为赵敏郡主的哥哥出现的。小说中的王保保智谋、武功样样不行,可谓是十足的打酱油角色。其实王保保这个人物在历史上是实有其人的,从某种意义上而言:此人是元末明初明王朝和北元势力之间的博弈大戏中一大主角,甚至连明太祖朱元璋也由衷感叹其为天下难得的奇男子。公元1368年明太祖朱元璋遣将徐达将元顺帝逐出大都(今北京),两年后元顺帝病逝于应昌府,其子爱猷识理答腊还没来得及宣布自己继位就遭到明将李文忠的攻击。李文忠只用了一天时间就攻占了城池并杀擒北元军士数万,就连爱猷识理答腊的妻子、儿子都被明军俘获。消息传回南京后朱元璋对群臣说道:“如今我只有三件心事尚未了结。一个是被元顺帝带走的传国玉玺没拿到,一个是王保保没能擒来,一个是爱猷识理答腊还没抓住”。我们不妨分析一下这三件事:传国玉玺是皇权的至高象征;爱猷识理答腊是元顺帝死后北元势力的精神领袖,朱元璋将王保保置于与传国玉玺、北元元首相同的高度足可见王保保在朱元璋心中的分量。从某种意义上而言:北元在失去富庶的中原地区后之所以能凭借蒙古高原贫瘠的经济条件与占据经济军事优势的明朝抗衡在相当程度有赖于王保保。在明朝和北元长达几十年的对抗中王保保一直是明朝北进的主要对手,也是挽救北元于大厦将倾之际的柱国之臣。然而就是这样一个元末明初的风云人物却连身世都是一个谜团:从“王保保”这个名字来看应该是一个汉语名字,当然这倒不是说取汉语名字的就一定是汉人,赵敏郡主不也是蒙古人吗?当然有人会说赵敏是小说人物。但仅凭一个名字就认定王保保是汉人也未免武断。007电影《择日而亡》中的邦女郎罗莎曼德·派克还给自己取了个汉语名字叫裴淳华,难道她也是汉人不成?那么相关史料究竟是如何记载王保保的身世的呢?

朱元璋性格秘密(朱元璋眼中的奇男子)(1)

其实王保保这个颇具喜感的名字是他的小名,至于正式的名、字、号如今均已无考,倒是他的蒙古名字扩阔铁木尔一直流传至今。和王保保同时代的人都以为他是汉人,因为立功劳才被赐了蒙古名字。这种说法最早见于元末人权衡所写的《庚申外史》:“已而察罕死。有王保保者,察罕甥也,尝养为子。······同佥白琐住······倡言曰:······况今总制官王保保,曾为总兵养子,朝廷又赐其名『扩廓』,若立以为主,总兵虽死,犹不死也”。此后明人修撰的《元史》、《国初群雄略》、清人修撰的《明史》及柯氏的《新元史》等都沿用说王保保本姓王,被察罕贴木儿收养,朝廷赐名扩廓。在这些传统史书的记载中王保保的生父被认为是沈丘(今河南周口市沈丘县)的一个汉族大地主,后迎娶元朝平章察罕帖木儿的妹妹为妻并生下扩阔铁木尔。关于王保保父系血统来自汉族、母系来自蒙古族的说法不是出现在某一把史书中,而是自元末明初以来几乎所有史书都对此众口一词,事实上关于王保保的身世问题在相当长的时期内是不存在争议的,然而1990年的考古发现使问题变得扑朔迷离了:这年冬天在洛阳东郊邙山南麓帽郭村附近发掘出了元末人赛因赤答忽的墓葬。根据赛因赤答忽的墓志铭的记载:墓主赛因赤答忽就是元末名将王保保(扩廓帖木儿)的父亲,而赛因赤答忽出自蒙古的伯也台氏,是正儿八经的蒙古人,娶妻佛儿乃蛮氏,因为祖上跟随元世祖忽必烈南征,定居在河南光州固始县。如果墓志铭的记载属实,那么王保保实际上就是一个地地道道的蒙古人,身上完全没任何汉族血统。随着赛因赤答忽墓志铭的发现使王保保的身世问题变得复杂了,本文无意介入传统史书与新的考古发现关于王保保身世问题的争议,所以关于王保保的身世问题我们点到即止而不再深入探讨。

朱元璋性格秘密(朱元璋眼中的奇男子)(2)

无论王保保究竟是像传统史书记载的兼有蒙古和汉族血统或是像赛因赤答忽墓志铭记载的是一个地道的蒙古人,但我们现在至少可以确定的一点是:王保保的家族无论是否有汉族血统,但他们的确是在一定程度上受到汉文化熏陶的,否则也不会给孩子取“王保保”这样一个典型的汉族小名。在王保保身上既有蒙古人争强好战的体格和勇武,也有明显的受汉文化熏陶的表现。1352年王保保的舅父察罕铁木尔(在传统史书中王保保被认为过继给察罕铁木尔为义子)见元军屡屡败于农民起义军之手,于是就以练习乡勇的名义组建了一支私人武装,很快他的这支私家武装就取代元朝正规军成为与农民起义军战斗的主力。这一时期王保保效力于察罕铁木尔帐下并先后参与了收复关中、河东等地的战斗,后又在山东打败农民起义军。1362年察罕铁木尔死后王保保继承了察罕铁木尔的军队,为应付各处的农民起义而焦头烂额的元顺帝启用王保保为太尉、中书省平章政事、知枢密院事。王保保获得的这几个头衔中本来太尉是最大的,然而在元末乱世中朝廷为对付农民起义军乱封官爵,以致于太尉之类的头衔比比皆是,反而是品级相对较低的知枢密院事对王保保是最重要的——这一职位类似于今天的国防部门,得到这一头衔意味着由察罕铁木尔拉起的这支地方豪强武装在王保保手中已正式成为元朝的官军,而王保保也由此获得了号令其他各路蒙元残军的权力。元顺帝对王保保的启用也使其被卷入元末朝廷内部的政治纷争,在这一过程中王保保和同样具有良好的汉文化修养的当朝太子爱猷识理答腊关系密切。

朱元璋性格秘密(朱元璋眼中的奇男子)(3)

1365年爱猷识理答腊派王保保讨伐自己在朝中的政敌孛罗铁木尔,王保保成功杀死了孛罗铁木尔及其党羽。在此之前元朝的正规军多在与农民起义军的战争中消耗殆尽,后来元朝几乎只能依靠察罕铁木尔、李思齐、张良弼、答失八都鲁四支地方豪强武装力量。被王保保消灭的孛罗铁木尔正是答失八都鲁之子,也就是说如今元朝所能依靠只剩三路武装力量,而李思齐、张良弼由于系汉人出身的原因永远会使元朝对其抱有一份戒心。至此元朝旗下的所有武装力量中唯一还具备与新兴的明军分庭抗礼的实力的就是王保保统领的30万人马。王保保的部队尽管也是元朝旗下的武装力量,但本质上这是一支私募军队。按说这支部队是直接效忠于王保保本人的,对元王朝恐怕谈不上有多少忠诚度可言,如果这时王保保取元之天下而代之似乎也不是不可能。尽管王保保完全具备自立的实力,可他却始终坚守为臣之道:无论为元王朝做出了多大贡献,可在他心中自己必须恪守臣子之责。以王保保的实力篡位自立并非难事,然而他没这么做足以证明他对元王朝的忠诚。问题在于元顺帝可未必会这么想,毕竟这时王保保已实际掌握元朝的所有军权,这怎么能让元顺帝放心呢?就在这时王保保收到了太子爱猷识理答腊的生母皇后奇氏的书信。奇氏希望他以重兵拥立太子而迫使顺帝禅位,同时奇氏还声称顺帝身边的一些对立面可能对太子和王保保有异心。长期以来王保保与太子之间的密切关系使其一直被视为是太子党的成员之一,即使王保保自己没非分之想,可架不住元顺帝对他起了猜疑之心。在这种形势下王保保命大军就地宿营,自己带着数十骑面见顺帝。结果元顺帝果然听信谗言而削去了王保保的中书左丞相之职,对此王保保非常顺从地接受了。此后王保保依然战斗在与明军交锋的第一线,然而元顺帝却不顾朱元璋已平定南方并正准备挥师北伐的现实下旨削去王保保所有官爵,后来又命李思齐等将领分头夹击王保保。就在元顺帝与王保保的矛盾一触即发时徐达率领的明军已星夜兼程扑向元大都,元顺帝又赶紧下诏命王保保和李思齐带兵对明军进行防御作战。当元顺帝的诏书送到王保保手上时徐达已攻克大都,王保保至死都将没能与明军在大都城下决一死战而因为平生憾事。

朱元璋性格秘密(朱元璋眼中的奇男子)(4)

王保保这边将没能在大都与明军决战视为憾事,而另一边拿下大都的朱元璋早已听闻他的大名。朱元璋深知人才对国家的重要性,因此他在与元军的战争中始终注意对敌军将领和重臣的招降工作,而王保保恰恰就是朱元璋的重点招降对象:朱元璋先后七次派人试图招抚王保保,却一概被王保保置之不理。无论王保保是否有汉族血统,但可以肯定的是他和元朝宗室是没血缘关系的,他的部队实际上是一支地方私人武装,按说在元朝大势已去之际为自己的身家考虑而另投新主似乎也是人之常情。更何况元顺帝一再猜疑打击,然而王保保对这一切都平静地接受了,他既没试图以武力取代元顺帝,也没率部归降明朝。可以说王保保对元朝的忠诚与岳飞对宋朝的忠诚是颇为相似的,而忠诚恰恰是皇权帝制时代任何一位君主最看重的品质。朱元璋对王保保的钦佩可能有一部分来自于王保保的军事素养,然而恐怕更为关键的是王保保在元朝大厦将倾之际所表现出来的忠诚。史书上记载了这样一个故事:徐达北伐归来后朱元璋大宴群臣。席间朱元璋问众臣:“当今世上谁可以成为奇男子?”一时间众臣七嘴八舌议论纷纷,有人说是徐达,有人说是蓝玉,有人说是常遇春。朱元璋听完众臣的答案后笑着说:“徐达、蓝玉、常遇春固然是人杰,我能得到他们的辅佐,但我却不能得到王保保,这个人才是真正的奇男子啊!“朱元璋当然不会因为对王保保的钦佩而手下留情:明军在拿下元大都后继续向北、向西攻击元军,很快明军就推进到王保保驻军的山西泽州,然而在这场战斗中明军被王保保打得大败而逃。随后王保保引兵东进试图夺回大都,这次王保保遭遇了明军的传奇名将徐达,双方较量的结果是王保保仅率18骑星夜逃遁,最终在甘肃、内蒙古一带重整人马。这时李思齐等元朝旧臣均已投降明朝,有元一代的将领中唯剩王保保硕果仅存了。1370年朱元璋派徐达率军20万从西安出发向定西一带进军,这时王保保正率兵围攻兰州,当他听说自己的后路被明军包抄的消息时立刻星夜回防,结果在沈儿峪一带再次被徐达打败,王保保仅与妻子等数人挣脱明军的重围,靠拣来的木头漂流渡过黄河,在历经千难万险后终于抵达哈拉和林。

朱元璋性格秘密(朱元璋眼中的奇男子)(5)

就在王保保抵达哈拉和林这年元顺帝死了,昔日的太子爱猷识理答腊在王保保的拥戴下承继北元大统。我们的历史书一般是将1368年元顺帝被徐达逐出北京城作为元朝终结的标志,实际上元朝并没灭亡,而是丧失了统治中原的正统王朝地位,事实上在此之后明朝与北元的战争仍持续多年。1372年徐达率兵10余万北进蒙古高原,试图一举击灭北元。对北元而言:此战是关乎生死存亡的一战,在已然失去中原的情况下北元朝廷实际所能控制的就只剩蒙古草原了,如果再退守就只能去冰天雪地、人迹罕至的西伯利亚了。这时王保保已是北元方面唯一所能倚重的战将了,这场关乎北元命运的战争自然责无旁贷由他指挥。王保保吸取了以往与明军交手的经验教训:他改变了大兵团正面对攻的战术,充分考虑到了蒙古高原与中原不同的地形、地势、地貌对战术的影响。像成吉思汗的战法一样:北元军队先是派出多支精干的侦察部队不断打探明军的进展动向,还不断放出风来声称北元军队已不堪重击。在此之前明军在与北元的交锋中鲜有败绩,徐达又是明军战神级的人物,在此前徐达与王保保的数次交锋无不以徐达取胜告终,如今明军在听到北元军队已不堪重击的消息后更是信心暴增。王保保在精心策划之后做出如下部署:爱猷识理答腊在哈拉哈拉坐镇并督办后勤,而王保保自己则在哈拉和林以南的丘陵地带埋伏下数万骑兵和步兵,一张大网就这样悄然向一路高歌猛进的明军张开了。就在王保保进行部署之际明军主力在徐达的率领下从雁门关出发直指哈拉和林,与此同时大将军蓝玉率轻骑兵为先锋从北平北上。蓝玉一路上遭遇的蒙古骑兵无不是一触即溃,这令蓝玉更加放心大胆地在20天内急行军1000余公里,兵锋直指哈拉哈拉附近的土拉河畔。在这里蓝玉所率的先锋部队终于和徐达所率的明军主力会师,明军随即向哈拉和林方向发动进攻。其实王保保早已在哈拉和林埋伏下重兵,当明军发起进攻后早已守候多时的王保保带兵合围了明军。此战的战斗结果是明军死伤3万余人,直到5月上旬才得以突出重围。此战是北元与明军的战斗中由原来被压制的不利态势逐渐扭转,此后北元与明朝的战略形势趋于均衡。明朝失去了剿灭北元的最佳时机,由此奠定了北元与明朝常态化对峙的格局。

朱元璋性格秘密(朱元璋眼中的奇男子)(6)

纵观王保保一生的战绩其实败多胜少,当然这并不证明王保保缺乏军事能力,主要是他所维护的元王朝已是大势已去,而他的对手又是明军中最强悍的徐达、蓝玉、常遇春等人,但无论如何王保保一生败多胜少是不争的客观事实。这样一位常败将军为何会被朱元璋视为天下难得的奇男子呢?其实如果我们换个角度思考就会发现:这个常败将军也着实不简单——尽管他被打败过无数次,可明军就是无法消灭他。当其他元朝将领纷纷降明之后只有他屡败屡战愈挫愈勇,甚至当明军都以为他是秋后的蚂蚱没几天蹦跶的时候他却绝地反击般打赢了关乎北元命运的一仗。尽管他一生输掉过很多场战役,然而偏偏就打赢了最为关键的一次战役,正是他打赢的这场战役使北元和明朝的整体战略形势发生了深刻的改变:北元由被压制挨打的一方逐渐与明朝形成战略对峙。朱元璋曾千方百计试图拉拢这位意志力惊人的将领,然而他的安抚之举却无一成功,尽管王保保是朱元璋的对手,然而这种顽强的毅力和王保保对元朝的忠诚仍令朱元璋感到由衷的钦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