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对待新能源车态度(美国开始制裁新能源车)(1)

欧洲人现在很慌,不止因为俄罗斯不给他们供应能源,眼前即将来到的冬天不好过。还因为,全球通胀、经济不断波动的时候,拜登政府又开始了新折腾。

今年8 月的时候,美国通过了《降低通胀法案》(Inflation Reduction Act),包含了针对电动车制造商所提供的税收减免优惠。只要在美国销售的电动车电池是在美国当地生产、制造,那最多将可抵消超30%的电池成本,另外如果车款进入了补贴库,消费者买车,车企还能获得 7500 美元的税收减免。

也就是说,继续芯片法案之后、电池方面也开始了新的争斗。摆在各大车企眼前的局面是,在美国就地生产、制造电池有助于大幅减少成本,而眼前,据称特斯拉已暂停在柏林工厂建造电池生产工厂的计划,并打算把原本要用在柏林工厂的电池相关生产造设备都运回美国。

特斯拉欧洲的电池工厂,如果搬回美国本土,会对欧洲新能源行业造成很大打击。

特斯拉想回美国,欧洲(主要还是德国)不愿意。诱惑特斯拉回美国,是为了重塑美国本土的电动汽车、电池等领域的制造业;欧洲的车企不愿意,目的很明确,不想让本土电动汽车产品因为电池的供给受到“束缚”。

电池这个命门,也要进入新的争斗圈

美国对待新能源车态度(美国开始制裁新能源车)(2)

首先,对特斯拉把电池生产搬回美国这事,德国甚至欧盟是反对的。今年初的时候,欧盟委员会就表示,欧盟需要构建动力电池产业链,这其中重要的一环就是让特斯拉入局,起到鲶鱼效应,从而盘活欧盟的电池产业。

欧盟的目标,到2025年欧盟企业至少可以为600万辆电动汽车提供动力电池。

但8 月的时候,美国通过的《降低通胀法案》当中,包含了针对电动车制造商所提供的税收减免优惠。只要在美国销售的电动车电池是在美国当地生产、制造,最多可抵消三分之一以上的电池成本。

美国对待新能源车态度(美国开始制裁新能源车)(3)

为了拿到这份诱人的补贴,特斯拉正在计划停建德国电池厂并转迁美国,而且特斯拉还考虑在美国建造锂精炼厂。这就意味着,美国与欧洲的新能源争夺战正式打响,他们抢的是电池,也是电池制造整条产业链。

反对的理由很简单,欧洲现在有NorthVolt、Verkor、BritishVolt、Custom Cells等诸多小型的电池制造企业,但还未能形成气候。而且从2022年到2023年,欧洲电动车电池需求量将达406GWh,预计供应量为335GWh,预计到2025年供应缺口将进一步扩大至40%左右。

也就是说如果电池产业没有在欧洲本土被带动起来,接下来,各品牌还得给电池厂商打工。所以,不是舍不得特斯拉电池搬回美国生产,而是还没到时候或者是没起到效果就这么走了,有些可惜。

美国对待新能源车态度(美国开始制裁新能源车)(4)

不过还好,欧洲的部分车企已经走上了和电池厂商合作的这条路线。这也是全球车企都在做的,车企们已经不想再给电池生产商“打工”了。德国的BBA倾向于和中国品牌,如宁德时代、孚能科技和国轩高科这些企业开始了深度绑定。

美国对待新能源车态度(美国开始制裁新能源车)(5)

这可能是欧洲企业的Plan B,他们的Plan A一直都是依靠本土产业;而且往长远打算来看,车企造电池的目的,是为了省钱也是为了赚钱,合作也只是一时之需,长久之计是自研。

摆脱电池厂商,这条路车企们还要走多久?

除了比亚迪,中国车企真的都在为宁德时代打工

美国对待新能源车态度(美国开始制裁新能源车)(6)

从国内的说起,以宁德时代为代表,几乎牢牢的卡住国内大部分汽车(含海外品牌)的咽喉。而且尤其重要的是,动力电池的成本几乎普遍占到了新能源车40%左右的成本,这对于汽车企业来说,40%的成本可不算低。

再有近几年,动力电池原材料的成本上涨,对下游车企来说成本的不可控让他们很难受,而且这种被卡脖子的滋味,如果不走自研的道路将会一直持续。

确实,如果一台车的大部分成本都花在电池这一核心零部件上,的确让车企看上去像是给电池供应商们的打工的。没有电池自研自造的能力,对于车企来说首先缺失的就是议价的主动权。

美国对待新能源车态度(美国开始制裁新能源车)(7)

这种问题,目前国内除比亚迪、长城汽车之外,其他品牌还没能处理好。

现阶段的新能源车企,很容易没有安全感,首先是电池厂商(以宁德时代位列)握有大量的中长期订单,有长城汽车的10年、奔驰商用车的7年以及特斯拉的中期订单等等。这些品牌锁定的是之后几年内,该厂商所生产的大部分电池产能。其他车企,很难从头部电池供应商抢到剩余的产能,或者说,不够充足。

再反观比亚迪,造车和造电池双丰收。今年上半年全球电池装机量,比亚迪已经排到了第三名,24GWh仅次于LG新能源的28GWh。另外,能自产自销的还有长城汽车的蜂巢能源。

比亚迪的这种成功,好复制么?

美国对待新能源车态度(美国开始制裁新能源车)(8)

很好回答,想短期内复制比亚迪的成功,不可能。相比之下,其他车企自建电池厂风险过高,技术和成本上存在比较明显的劣势;先不谈够买原材料、技术研发、产品迭代这几方面的投入,自己的装车量值得投资建电池厂么?产能过剩该怎么消化?

而且,电芯和系统集成电池管理这三个核心关键领域大量的专利都已经被发展较早的电池厂商拥有,有一定的技术壁垒,车企投入自研很可能只能另辟蹊径。短期内想复制,很难,所以选择自研电池的车企并不多。

特斯拉自研电池,不用质疑,它的技术储备和资金绝对够用,只是时间问题,手握CTC技术和4680电池技术,而且第一个产的就是4680,这很有可能给动力电池市场开辟出一条新的发展路径。

美国对待新能源车态度(美国开始制裁新能源车)(9)

之后愿意砸钱玩自研电池的,大众汽车在要投70亿欧元,在欧洲要建立6座电池生产工厂,计划大规模生产电动汽车电池。福特和宝马虽然分别与SK和宁德时代合建了工厂,但双方也都在测试自研固态电池,还是给自己留了一条后发制人的方案。国内的企业,吉利算是投入比较大的,已经如果威睿电池、衡远新能源、耀宁等多个厂商,已经投入接近700亿元,同时也和宁德时代、孚能科技、欣旺达等电池制造商有合作协议。

真正能摆脱电池供应商的车企,少之又少,至少目前只有比亚迪和特斯拉,还有相比之下不太成熟的长城汽车蜂巢能源。

能玩自研电池的,两个条件必须达成,产量和销量都至少能达到30万辆(外销装车也算),电池产能20GWh,这样造电池才能有盈利的可能;资金贮备丰富,能轻松应对不稳定的电池原材料的涨幅。

这两个条件,狠狠的捂住了一大波转型期的车企,谁都知道买电池费钱,都想自研,但就是无力反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