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清正统对扶乩的看法(从晋时扶乩到当今笔仙)(1)

玄学从发端到今天,很多原有形态已不复存在,原始的占星术、算命、解梦和风水堪舆也早已不尽相同。随着历史的流变,它们本来形态所包含的科学成分被逐渐分化。如天文学从占星术中分离、实验化学从炼丹术中分离,心理学从解梦中分离,地质勘测从风水中分离。这使得今天的占星术、算命术、风水和解梦,再找不到科学的影子,成为了完全彻底的巫术。

扶乩就是一个最好的例子,扶乩的最早纪录见于我国东晋时期,唐时传入日本,由日本传入荷兰,再由荷兰传入欧美各国,英文称为Sciomancy或Planchette Writing,在日本则叫做"灵子术"。最初的扶乩也许与真实的故事和民间祭祀有关,到了如今乩坛上,却再也找不到原来紫姑的影子,这种流变正是民间祭礼到神灵崇拜再到民间巫术的过程。扶乩作为中国道教的一种占卜方法,又称扶箕、扶鸾、请仙、卜紫姑等。扶,指扶架子;乩,谓卜以问疑。在传统扶乩中,需要有人扮演被神明附身的角色,这种人称为鸾生或乩身。据说神明会附身在鸾生身上,写出一些字迹,以传达神明的想法。信徒通过这种方式,与神灵沟通,并解读神灵的意思。

清代徐珂所著《清稗类抄》中有载:“术士以朱盘承沙,上置形如丁字之架,悬锥其端,左右以两人扶之,焚符,神降,以决休咎。即书字于沙中,曰扶乩,与古俗卜紫姑相类。一曰扶箕,则以箕代盘也。”通常扶乩得到结果,都是极为古典的诗词或文章,占卜者声称讯息由神灵发出。一般来说道经的撰写,或与神仙的问答都常采取此法,民国时期《地狱游记》一书就是扶乩所撰写的一个例子。

扶乩到了近代,有的被道门利用,成为帮会聚合会众和收敛资财的手段。有的简化为招灵游戏——笔仙,在亚文化区域广为传播。笔仙名为笔仙,实则请鬼。参与者通过笔来与称之为笔仙的生物交流,通过提问问题得到答案。虽然我们对于扶乩还有很多地方不甚了解,但笔仙大概是可以看懂的。

一般情况下“笔仙”给出的答案都是自己希望得到的答案,在笔受力不均和心理暗示的共同作用下使笔移动到某个位置。对于绝大部分人来说要在一定时间内保持绝对静止,在参与者的特定姿势以及互相作用力下,是根本没有办法使自己的身体做到纹丝不动的。如果你能自始至终只在纸上留下一个小小的笔尖大的点,那么首先我要恭喜你,你不用继续往下读了,出门转左申请参加奥运会射击比赛吧,冠军非你莫属。

三清正统对扶乩的看法(从晋时扶乩到当今笔仙)(2)

也许有人会说道理我都懂,可是为什么笔会自己动呢?在这里尸兄要做一个手动掩面的姿势。让我们来举个栗子,大家回想一下军训时教官训练我们踢正步时的场景,伸出一条腿不让放下就那么站着,十分钟后个个都东倒西歪的,有的同学那腿还抖啊抖的,是他自己要抖吗,不由自主的啊。

这时候又有人要说,可是笔仙会写字啊。嗯 ……如果那也算是字的话。我们可以试想一下,当两位同学开始请笔仙,大家心里都有一点点紧张,一点点刺激,一点点恐惧,还有最重要的是期待,“期待”在请笔仙的初期扮演的角色绝对重要,抱有完全抵触,完全不相信心理的同学是绝对请不来“笔仙”的。

话说两人已经一起握着一支笔,伸出胳膊保持不动好几分钟了,好像没什么奇怪的事情发生,两人心里不由有些焦急,此时A同学因为长时间保持一个姿势,手那么轻轻的从左向右动了一下,只不过比之前晃动的幅度稍微大了一些,而B同学正在期待和怀疑,这个较大的晃动马上被B捕捉到,从而一阵惊喜,心想:“难道笔仙来了?难道真有笔仙?笔仙现在要从左向右画一笔的吗?”在B这么想的时候,他握笔的那只手不由的在向右的方向是放松的,也就是说如果这支笔继续向右移动,是不会遇到B同学的手的阻力的,而如果笔向左移动,因为这是B所没想到的,则会受到B的阻力。我们把这种现象姑且称为——鼓励惯性向右。

而此时A同学也感受到了笔的异样,因为笔开始的晃动是正常的,但是晃到右方以后应该晃回来却没有,于是A也产生了和B同样的想法:“难道笔真的动起来了吗?”于是A要检验一下笔是否真的在动,向左一下或者向右一下,当然也是很轻很快,但由于B正在起的作用,于是笔只能继续向右而不能向左,于是A也明白了,原来笔仙真的来了,而且笔仙是要向右画的。于是在A的身上也起了作用,这下好了,笔真的动起来了,在共同作用下开始正式向右画。

笔既然已经动起来了,那往后的事情就好办了。如果是要在“是”和“否”还有数字上画圈,其实多半也都是个人的主观因素夹杂在里面。如果写出来的东西是个四不象,也没关系,笔仙写的字岂能每个人都看懂?最后还有人说,那为什么某某的事算得那么准呢?

这个我也不知道,因为我没办法证明那就是假的,就象你也没有办法证明那是真的一样,或许所谓的“笔仙”就是你自己呢。

【微信搜索关注公众号:“有鬼阿”,获取第一手更新资讯,有鬼君等你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