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上皇帝评价李世民(有血有肉的皇帝)(1)

人人羡慕皇帝的无上地位和荣耀,但做皇帝真的有那么轻松么,其实并不见得。家事 国事又岂能是轻易分的清楚的。皇帝也是血肉组成的,圣人都不能做到完美,所以君王也难免有私心杂念。原创拆书:取贤不避亲,弃不贤亦不避亲  

皇帝在安置自己的亲属时往往会陷入两难:重用亲眷,怕人说自己偏私;一律弃用亲眷,又辜负亲眷相帮的情义,或者浪费了良才,孤立了自己。历史上因任用亲属造成的问题太多了,皇帝的弟侄也好,外戚也罢,若使用不当,这些人会直接篡夺政权,倾覆国家。不用亲属,全用外姓,皇帝就处于极孤立的境地,况且外姓臣子是否值得信任,难以判断。  皇权的稳固与皇帝所用之人大有关系,但是与所用之人是否为自己的亲戚就未必有关系了。判断官员可用不可用的标准,应当是贤能与否,而非远近亲疏的血缘关系。对这一点,李世民认识相当清醒。  贞观初,李世民就对侍臣说:“我现在对贤臣是孜孜以求,听说有贤能之士便立即擢用。但是很多人都议论说‘某人被任用是因为与宰相是亲戚',你们都是有公心的人,不要因为怕这句话,就不敢为我推荐人才。古人说‘内举不避亲,外举不避仇',就是为了能够举荐真正的贤才。因此,你们举荐人才,无论是自己的亲属或仇人,都不要避讳。”  长孙无忌是长孙皇后的哥哥,他们是隋右骁卫将军长孙晟的子女。不过,他们的母亲是续弦。父母去世后,嫡长子长孙安业把他们赶到舅舅家去。他们的舅舅高士廉,隋大业时为治礼郎,对长孙无忌兄妹极好,教习二人文史尽心尽力。后来,长孙氏被许给李世民,成为国母,长孙无忌也成了国舅。长孙无忌自少就与李世民关系极好,李世民初举义旗,渡过黄河,长孙无忌就到长春宫谒见,被授予渭北道行军典签,跟随李世民南征北战。玄武门之变,长孙无忌力主率先发难,奉旨密召房玄龄、杜如晦等人一起筹划发动政变。可以说长孙无忌是玄武门之变的首要功臣。后来李世民做了太子,长孙无忌为太子左庶子;李世民登基之后,长孙无忌升为左武侯大将军;贞观元年(627),长孙无忌改任吏部尚书,封齐国公。  因为长孙无忌是李世民成就帝业的元勋,又是皇后兄长,李世民待之特厚,常常把他拉到卧室谈话。后来,长孙无忌被封为尚书右仆射,即宰相之职。长孙无忌是一个有政治才能的人。当时突厥的颉利可汗与大唐结盟,可是突厥政局紊乱,许多大臣都认为应当趁其虚弱,直接攻取以绝后患。长孙无忌则认为:“现在国家应当平息战火,等他们侵犯我们边境时再去征讨也不迟。何况他们现在实力很弱,肯定没办法来侵犯。但如果我们深入到他们的腹地去打仗,后果就难说了。况且,结盟在先,还是守信为宜。”李世民听从了长孙无忌的建议,后来突厥果然因内战自乱。  长孙无忌在朝中的威望和权势很大。有大臣密奏他“权宠过盛”,李世民拿着密奏给长孙无忌看,说:“我与你们公卿大臣之间凡事无猜疑。如果各自怀着猜疑而不告诉对方,我们之间就不能保持信任了。”李世民又对大臣说:“我的儿子们都还年幼,无忌对我来说,实在是功劳至大。我现在委他以重任,就如同对待亲子一样。那种以疏者离间亲者、新人离间旧人的做法是不对的,我不会那样做。”  但是在这件事后,长孙无忌认为自己受到的恩宠过多,才引起别人的议论,于是上疏请辞,长孙皇后也为他陈请。李世民不得已,解除了他尚书右仆射之职,拜开府仪同三司。贞观七年(633),李世民又要封长孙无忌为司空,长孙无忌固辞,李世民不答应。长孙无忌又通过舅舅高士廉上表奏请说:“臣已经有幸成为外戚,再封以高官,恐招人说圣主有偏爱之心,请准许我辞官。”李世民回答说:“我封授官吏,都是以才德为标准。如果才德不堪,即使是我的亲戚,我也不虚给一官。像襄邑王李神符就是如此。如果才能适合,就算是有怨仇,我也不会放弃,就像对魏徵那样。如果仅因为无忌是皇后之兄就偏爱他,我会多给他些奴婢和金银,何必要委以重任?我正是取其才德啊!无忌聪明有悟性,文雅有武略,你们都是知道的,所以我才委任他如此重要的官职。”  长孙无忌又上表一再推让,李世民无奈,又下诏说:“自我是亲王以来,你就是我的心腹,我是因为有你的帮助才得以廓清宇内,君临天下。我现在是根据你的功绩授官,你不可推让。”李世民又亲自作了一篇《威凤赋》赐给长孙无忌,这才令他安下心来。  后来长孙无忌对李唐政权贡献极大。李世民驾崩后,长孙无忌与褚遂良同受顾命,辅佐太子李治。对高宗李治废王皇后立武则天一事,长孙无忌誓死反对,在一定程度上延缓了武氏夺权的步伐。只是后来他被人诬告,被逼自缢。但长孙无忌为李唐尽忠,殚精竭虑,无愧于李世民的一片深情厚望。  取贤不避亲,而弃不贤亦不避亲。能做到这一点,殊非易事。  李世民的堂叔李神通也算是有功劳之人。李渊起兵反隋时,李神通怕被隋炀帝抓住,从长安跑到终南山避祸。后来,他与长安大侠史万宝、河东人裴勣、柳崇礼等人起兵响应李渊,并自封关中道行军总管。李渊占领长安后,李神通被封为宗正卿,掌管宿卫兵马。武德后期,在太子与秦王的政治斗争中,李神通站在了李世民一边。武德九年(626),李世民被太子李建成下毒,就是李神通扶回李世民,得以捡回一命。  李世民登基后,面临将领们评功分封的问题。李神通自恃与李世民的亲缘关系和对李世民的救命之恩,觉得自己应当在房玄龄、长孙无忌之上。李神通上疏自陈功绩,李世民看后哭笑不得,于是很认真地概括了堂叔李神通的功绩:“起兵之时,叔父虽然首举义旗,也只是因为无处脱逃,自营保身。窦建德占据山东时,叔父在山东全军覆没。刘黑闼聚旧部起兵,叔父又望风北逃……叔父是国之至亲,我不可能不敬爱你。但是我不能滥用私恩,让你与功勋大臣同赏啊。”于是,这个屡战屡败,但一直没有站错队的李神通只被授予了开府仪同三司的虚职。

慈父多败儿

  皇帝在安置自己的亲属时往往会陷入两难:重用亲眷,怕人说自己偏私;一律弃用亲眷,又辜负亲眷相帮的情义,或者浪费了良才,孤立了自己。历史上因任用亲属造成的问题太多了,皇帝的弟侄也好,外戚也罢,若使用不当,这些人会直接篡夺政权,倾覆国家。不用亲属,全用外姓,皇帝就处于极孤立的境地,况且外姓臣子是否值得信任,难以判断。

  皇权的稳固与皇帝所用之人大有关系,但是与所用之人是否为自己的亲戚就未必有关系了。判断官员可用不可用的标准,应当是贤能与否,而非远近亲疏的血缘关系。对这一点,李世民认识相当清醒。

  贞观初,李世民就对侍臣说:“我现在对贤臣是孜孜以求,听说有贤能之士便立即擢用。但是很多人都议论说‘某人被任用是因为与宰相是亲戚',你们都是有公心的人,不要因为怕这句话,就不敢为我推荐人才。古人说‘内举不避亲,外举不避仇',就是为了能够举荐真正的贤才。因此,你们举荐人才,无论是自己的亲属或仇人,都不要避讳。”

  长孙无忌是长孙皇后的哥哥,他们是隋右骁卫将军长孙晟的子女。不过,他们的母亲是续弦。父母去世后,嫡长子长孙安业把他们赶到舅舅家去。他们的舅舅高士廉,隋大业时为治礼郎,对长孙无忌兄妹极好,教习二人文史尽心尽力。后来,长孙氏被许给李世民,成为国母,长孙无忌也成了国舅。长孙无忌自少就与李世民关系极好,李世民初举义旗,渡过黄河,长孙无忌就到长春宫谒见,被授予渭北道行军典签,跟随李世民南征北战。玄武门之变,长孙无忌力主率先发难,奉旨密召房玄龄、杜如晦等人一起筹划发动政变。可以说长孙无忌是玄武门之变的首要功臣。后来李世民做了太子,长孙无忌为太子左庶子;李世民登基之后,长孙无忌升为左武侯大将军;贞观元年(627),长孙无忌改任吏部尚书,封齐国公。

  因为长孙无忌是李世民成就帝业的元勋,又是皇后兄长,李世民待之特厚,常常把他拉到卧室谈话。后来,长孙无忌被封为尚书右仆射,即宰相之职。长孙无忌是一个有政治才能的人。当时突厥的颉利可汗与大唐结盟,可是突厥政局紊乱,许多大臣都认为应当趁其虚弱,直接攻取以绝后患。长孙无忌则认为:“现在国家应当平息战火,等他们侵犯我们边境时再去征讨也不迟。何况他们现在实力很弱,肯定没办法来侵犯。但如果我们深入到他们的腹地去打仗,后果就难说了。况且,结盟在先,还是守信为宜。”李世民听从了长孙无忌的建议,后来突厥果然因内战自乱。

  长孙无忌在朝中的威望和权势很大。有大臣密奏他“权宠过盛”,李世民拿着密奏给长孙无忌看,说:“我与你们公卿大臣之间凡事无猜疑。如果各自怀着猜疑而不告诉对方,我们之间就不能保持信任了。”李世民又对大臣说:“我的儿子们都还年幼,无忌对我来说,实在是功劳至大。我现在委他以重任,就如同对待亲子一样。那种以疏者离间亲者、新人离间旧人的做法是不对的,我不会那样做。”

  但是在这件事后,长孙无忌认为自己受到的恩宠过多,才引起别人的议论,于是上疏请辞,长孙皇后也为他陈请。李世民不得已,解除了他尚书右仆射之职,拜开府仪同三司。贞观七年(633),李世民又要封长孙无忌为司空,长孙无忌固辞,李世民不答应。长孙无忌又通过舅舅高士廉上表奏请说:“臣已经有幸成为外戚,再封以高官,恐招人说圣主有偏爱之心,请准许我辞官。”李世民回答说:“我封授官吏,都是以才德为标准。如果才德不堪,即使是我的亲戚,我也不虚给一官。像襄邑王李神符就是如此。如果才能适合,就算是有怨仇,我也不会放弃,就像对魏徵那样。如果仅因为无忌是皇后之兄就偏爱他,我会多给他些奴婢和金银,何必要委以重任?我正是取其才德啊!无忌聪明有悟性,文雅有武略,你们都是知道的,所以我才委任他如此重要的官职。”

  长孙无忌又上表一再推让,李世民无奈,又下诏说:“自我是亲王以来,你就是我的心腹,我是因为有你的帮助才得以廓清宇内,君临天下。我现在是根据你的功绩授官,你不可推让。”李世民又亲自作了一篇《威凤赋》赐给长孙无忌,这才令他安下心来。

  后来长孙无忌对李唐政权贡献极大。李世民驾崩后,长孙无忌与褚遂良同受顾命,辅佐太子李治。对高宗李治废王皇后立武则天一事,长孙无忌誓死反对,在一定程度上延缓了武氏夺权的步伐。只是后来他被人诬告,被逼自缢。但长孙无忌为李唐尽忠,殚精竭虑,无愧于李世民的一片深情厚望。

  取贤不避亲,而弃不贤亦不避亲。能做到这一点,殊非易事。

  李世民的堂叔李神通也算是有功劳之人。李渊起兵反隋时,李神通怕被隋炀帝抓住,从长安跑到终南山避祸。后来,他与长安大侠史万宝、河东人裴勣、柳崇礼等人起兵响应李渊,并自封关中道行军总管。李渊占领长安后,李神通被封为宗正卿,掌管宿卫兵马。武德后期,在太子与秦王的政治斗争中,李神通站在了李世民一边。武德九年(626),李世民被太子李建成下毒,就是李神通扶回李世民,得以捡回一命。

  李世民登基后,面临将领们评功分封的问题。李神通自恃与李世民的亲缘关系和对李世民的救命之恩,觉得自己应当在房玄龄、长孙无忌之上。李神通上疏自陈功绩,李世民看后哭笑不得,于是很认真地概括了堂叔李神通的功绩:“起兵之时,叔父虽然首举义旗,也只是因为无处脱逃,自营保身。窦建德占据山东时,叔父在山东全军覆没。刘黑闼聚旧部起兵,叔父又望风北逃……叔父是国之至亲,我不可能不敬爱你。但是我不能滥用私恩,让你与功勋大臣同赏啊。”于是,这个屡战屡败,但一直没有站错队的李神通只被授予了开府仪同三司的虚职。

  

国在家前

  李世民虽是一个铁骨铮铮的硬汉,但同时也是一个柔情似水的父亲。不仅对皇后妃嫔,对自己的子女亲属,他也常常有儿女情长的一面。豫章公主早夭,李世民穿了一个多月的素服。晋阳公主十二岁去世,李世民一个月都吃不好饭,每天悲悼多次,人瘦了一圈。大臣们都来劝慰,他说:“我也知道悲伤无益,可是我忍不住啊,自己也不知道为什么会这样!”

  但是,圣明的君主不仅知宠爱,也知分寸。

  长乐公主为长孙皇后所生,长得十分美丽,又聪慧温婉,深得李世民宠爱。贞观六年(632),长乐公主将要出嫁,李世民让有司为其准备的嫁妆倍于自己的妹妹永嘉公主。魏徵上奏说:“过去汉明帝分封儿子们为诸王时,令他们等级低于自己的兄弟,他说:‘我的儿子怎能与先帝的儿子同爵呢?'史书将此事作为美谈。天子的姐姐是先帝之女,称为长公主。既加了长字,就位尊于公主。这两件事虽然感情上有不同,但道理上是一样的。如果让公主的嫁妆超过长公主,于理不通,请陛下三思。”李世民点头称善。他回来将此事告诉长孙皇后,皇后感叹说:“我总听说陛下敬重魏徵,但不知道原因,现在听了他的劝谏,才知道他能以正理劝止君王的偏私,真是社稷之臣啊!我与陛下是结发夫妻,一直受到陛下的礼敬,陛下对我情深义重。每次你发怒的时候,我也要等你怒气消了以后才敢进言,不敢轻易冒犯君威,何况他作为臣下,与陛下情义疏远,却敢如此谏言。过去韩非子称‘说难',东方朔也说进谏之不易,实在是有原因的。但忠言逆耳利于行,一国之君当深明大义,善纳忠言,这样才是天下之幸啊!”长孙氏让中使送了五百匹帛到魏徵家,而长乐公主,则带了与其他公主一样的嫁妆出嫁,没有多得分毫。

  长孙皇后共育有三子四女,其中,魏王李泰得到的恩宠最多。李泰是太子李承乾的弟弟,晋王李治的哥哥。他聪明绝伦,又善文辞,只是心思颇深,后来掀起了储位之争的波涛。

  李泰身体肥胖,走路跪拜多有不便,李世民就特许他乘小舆上朝。李泰成年后本应到自己的封地,李世民不舍得让他走,硬把他留在长安,还想让他住在武德殿,被魏徵劝阻而止。因为李泰爱好文学,李世民还特许他设文学馆,招延学士。李世民在贞观十年(636),还为了李泰大发雷霆。

  这一年,有传言说三品以上的官员,都看不起越王(李世民对诸王的封号常有变化,这一年李泰为越王),对李泰无礼。这个谣言意在谮毁魏徵,激怒李世民。李世民一听,立即到齐政殿,召来三品以上大臣,待坐定后,大怒道:“我有一句话,要跟大家说说。以前的天子是天子,现在的天子就不是天子吗?以前的天子儿是天子儿,现在的天子儿就不是天子儿了吗?我见隋朝的诸王,对达官以下都暴虐无行。我的儿子,我不许他们骄纵,但是怎能允许你们轻蔑欺侮!我要是放纵他们,你们岂不是也要被他们欺侮吗?”见皇帝如此恼怒,大臣们吓得浑身战栗,跪拜谢罪。魏徵站起来,正色说道:“当今群臣,一定没有敢轻蔑越王的。依照《礼经》,王子地位虽低,序列也在诸侯之上。诸侯,用之为公就是公,用之为卿就是卿。王子如果不是公卿,地位就在有爵的诸侯之下。现在三品以上官员,都位列公卿,并且是天子所用的大臣,陛下也要尊敬。即使小有过错,越王怎么可以对公卿加以惩罚羞辱?如果国家纲纪已坏,我就不说了,可是现在是圣明之时,越王怎么可以这样做?隋高祖不知礼义,放纵自己的儿子践踏礼法,然后又将他们治罪黜免,当世不可以效法,现在又怎么能拿来说呢?”

  李世民一听,立即知道自己讲错了,脸上绽开笑容,对群臣说:“唉,凡是人言有理,就不得不服啊!我所说的话,是出于私爱,而魏徵所论,是国家大法。我是没有见识而愤怒,还自以为道理在我这边,听了魏徵所论,才知道完全没有道理。对国君讲道理,真是不容易啊!”于是重重赏赐了魏徵。

  李世民庶出的姐姐长广公主一开始嫁给赵慈景,生了儿子赵节、赵斌。赵慈景死后,长广公主改嫁中书令杨师道。赵节曾参与太子李承乾谋逆,事泄被囚,由杨师道与长孙无忌共审。杨师道暗中向皇帝求情,结果被降职,赵节也被李世民重责。李世民特地来到长广公主家,姐姐哭着跪在地上,为儿子求情。李世民也痛哭道:“我这是为了国家啊!赏不避仇敌,罚不分亲戚。这才是天下至公之道,我不能违背。我因此辜负了姐姐,请求您原谅我!”

  任何事情,凡是关乎国家礼法,李世民分得很清楚,一定是国先亲后。#历史真相官#​#历史有知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