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木兰是我国家喻户晓的女英雄,她替父从军的故事一直被中国人传诵。那首《木兰辞》将一位女扮男装的女英雄为国杀敌的英勇事迹栩栩如生的呈现在人们面前。

可是在赞美花木兰的同时,我们不禁要问,为什么要让一个女子上战场征战呢?还有没有和花木兰一样征战沙场的女性呢?这是一个个例,还是一个时代的通病呢?

古代战场花木兰(谁说女子不如男)(1)

剧照

花木兰生活在南北朝这个战争濒发的时代。当时西晋已经灭亡,少数民族政权入主中原,礼教崩坏,对妇女的束缚比之前有所减轻。

根据考证,花木兰是北魏人,而北魏实行的是府兵制。在这种制度下,有一部分人成为世袭的军户,他们可以不用交租调税,但必须世代服兵役,当朝廷招兵时,每户都要出男丁入伍。

父亲死了,儿子顶上,儿子死了,孙子顶上。如果不去则是违反了国家的法律,要受到严厉的惩罚。花木兰家就是一个军户,可是她的父亲恰好在国家需要时生了重病,她又没有哥哥顶替,所以只好女扮男装,替父从军。

其实在当时的情况下,花木兰这样的例子并不少。按照当时的规定,只要是军户,全家都自动获得军籍,政治地位与一般平民相比就低了半截。

军户家的女子只能嫁与另外的军户,生下的孩子又成为未来的战士。军户中的男性死亡,他的妻子如果再嫁也只能嫁与其他军户,而且军户人家中的女性也是世兵,同样具有军籍,这些女性一般从事屯田、杂役等军中后勤工作,在军情紧急的特殊情况下,也会被安排上战场。

古代战场花木兰(谁说女子不如男)(2)

女子上战场

据《魏书》记载,曹操攻打定陶的战斗中,为了解决军中缺粮的问题,曹操命令士兵抢收小麦,军营的防守任务就由妇女担任。

太祖乃令妇人守陴,悉兵拒之”,吕布被曹操骗过,以为曹操军营中还有不少士兵把守,不敢偷袭曹操的大营。结果在曹操收割完小麦后,回师攻击,导致吕布大败。这是三国时妇女从事军事活动的一个有名的例子。

曹操在汉中与马超相距时,马超也动用了女兵。史载马超手下的妇女们“载戟挟矛,弦弓负矢,况其悍夫”。马超手下士兵以甘凉地区的少数民族为主,这些地区的妇女们自古尚武好战,不输男兵。所以曹操硬是拿马超没有办法。

府兵制中,军户的妻子称为“士妻”,女儿称为“士女”,她们只有一种命运,就是嫁给同样的军户人家,除非丈夫因功封侯才能脱离军户的身份,也就是“士为侯,其妻不复配嫁”。

古代战场花木兰(谁说女子不如男)(3)

还有一些犯罪者的女性家属也被发配到军营的,称为“谪兵”。当时的法律规定“劫身皆斩,妻子补兵”,也就是说家里男人犯了某些特定的死罪被处死后,他的妻子女儿也会被发配到军营服役。

虽然不是从事第一线的战斗任务,但要参加非军事活动。特殊时候也要上阵杀敌。

从时代背景来看,南北朝时中原地区许多国家是少数民族政权,他们特有的生活方式和风俗习惯与汉族有着很大的区别,在少数民族中妇女比较开放不拘礼节,在家庭和社会的地位也比较高,民风又比较剽悍,所以也影响了当时的汉族人的思想观念。

而连年征战造成大量男性人口死亡,女性不得不承担起保家卫国的重任。

这就像当年越南战争时,越南男性大量死亡,虽然越南也是个男尊女卑的国家,但许多越南妇女拿起了武器,投入到战斗之中,成为让人胆寒的一支生力军。

古代战场花木兰(谁说女子不如男)(4)

剧照

妇女从军在三国到南北朝时期是一种普遍现象,不单曹操集团有,蜀汉和东吴同样存在。诸葛亮就曾在平定南中后,发军户万余户至南中服役,这些军户不论男女,都有防卫南中后方的重任;东吴孙权在于曹军战于合肥时,留守武昌的就是韩综率领的部曲兵,其中就有数千名女兵。

在淝水之战中,女兵们也向世人展示了她们的风采。当时前秦皇帝符坚派符丕攻打襄阳,东晋的守将朱序战死,朱母在守城士兵大多战死的情况下,组织了数千女兵守城。

朱母亲自上阵,带着女兵们修复毁坏的城墙,保证了襄阳的安全。她带头修复的城墙后来被称为“夫人城”,被后人称诵。

符坚在淝水之战战败后,鲜卑部首领慕容冲起兵造反,慕容冲的部队里也有不少女性。她们骑着牛和马,扛着战旗,在部队后方扬起漫天的灰尘,充当疑兵,让前秦前来剿灭的大将郑晖无从判断虚实,吃了一个大败仗。

鲜卑人建立的几个燕国也发扬了妇女从军的传统,甚至慕容氏的公主们都是神箭手,能箭射飞鸟,慕容冲常在人前夸耀“吾之虎女,可以击贼矣!”。

而北齐皇帝高欢的两位妃子尔朱氏和蠕蠕公主都是武艺高强的女性,两人谁也不服谁,高欢曾经让两人比武,结果不分胜负,时人称道:“妇女尚如此,男子哪可逢!

古代战场花木兰(谁说女子不如男)(5)

比武

在整个南北朝时期,相对来说,北朝妇女从军的人数和质量上都要超过南朝。因为北朝更多的受到少数民族的影响,民风尚武,出现了许多武艺术高强的女性。

北魏有一个女性名叫李雍容,能在飞驰的骏马上左右开弓,箭无虚发。名将杨大眼的夫人潘氏“善骑射。攻陈游猎之际着戎装,凛然有威。杨常指之曰:此潘将军耳”。

虽然南北朝时期出现了许多巾帼英雄,但总体来说,战争让女人走开还是有道理的。相比男性,女性在战争中更容易受到伤害,这种伤害不但是生理上的,还有心理上的。

客观上说,在体力上,女性与男性有着天生的差距。这种差距很难靠短期的训练来弥补。真正在战场上,女兵们更容易受到攻击,一旦被俘,等待她们的是比男兵更为悲惨的命运。

古代战场花木兰(谁说女子不如男)(6)

女兵

还有一些军户的女性,名曰军户,实际上就是营妓。她们多是军户中的寡妇或者敌国的女俘虏,也有一部分是罪犯的家属。

她们除了在军中担任后勤服务任务之外,往往成为男兵们泄欲的对象。她们没有拒绝的权利,也没有选择的权利,这种看不到希望的日子对女性的打击往往是致命的,所以女兵群体也是自然率极高的一个群体。

许多女兵并不是死于战争,不是死于敌人之手,而是被苦难的生活磨跨了生存的意志。

南北朝时妇女从军,并不是她们自发自愿的行为,并不是男女平等的表现,而是她们从属男性,无力反抗的结果。我们绝对不能因为女性参与了战争,就认为她们摆脱了男权的束缚。

古代战场花木兰(谁说女子不如男)(7)

妇女从军的余波直到隋唐时还未完全褪去。唐高祖李渊的女儿平阳公主就是一位统领千军万马的女性,是唐朝第一位死后有谥号的公主,也是中国封建史上,唯一一个由军队为她举殡的女子。

李渊起兵反隋后,留在长安的平阳公主仅用了三个月便招纳了四五支在江湖上已有相当规模的起义军,她带着这支部队击败了隋朝名将屈突通,连续攻占了户县、周至、武功、始平等地。

古代战场花木兰(谁说女子不如男)(8)

(平阳公主)

在李渊拿下了长安后,平阳公主驻守娘子关,防守李家的大本营山西。她坚守娘子关六年,没有放一个敌人前往太原,为李渊守好了大本营,为唐军攻取天下提供了有力的支援。

在她死后,李渊以军礼下葬,谥其为平阳昭公主,纪念她的“明德有功”。

花木兰的故事,正是发生在这样一个时代之下,以北魏与柔然之间的战争为背景的女英雄的故事。也许花木兰是个虚构人物,但她代表的当时从军妇女却是历史上抹不去的浓墨重彩。

我们不希望再有战争,更不希望女性走上战场。虽然在中华民族的生死关头,无数女英雄为了祖国和民族存亡,与男人一起并肩战斗,但我们仍然希望这种场面再也不要发生,女人能够安宁、快乐的生活。

参考文献:《中国军事史》、《魏书》、《晋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