豫章书院案例(藏身珠江畔校园的豫章书院)(1)

豫章书院案例(藏身珠江畔校园的豫章书院)(2)

豫章书院

专题

说起广州历史上的很多祠堂,既不是家族祠堂,也不是书院,而是合族祠。广州现存的合族祠很多,比如大家熟悉的以其在建筑史上精美绝伦而名冠岭南的陈家祠。

还有一座鲜为人知的合族祠,就是默默耸立珠江江畔、位于长堤大马路348号广州市真光学校校园内的广东罗氏大宗祠。

不过与陈家祠不同,这个广东各县罗姓族人到省城参加科举考试的邸舍、岭南豫章罗氏的历史文化中心不是以“罗”字开头命名的,而是叫做“豫章书院”。近年来,广州市文物部门给予相应经费补助,大力支持豫章书院开展修缮保护工作。

文/申卉、宗其智

图/涂瑞霞

豫章书院的由来:

李鸿章题匾“豫章书院”

为何广东罗氏大宗祠会称为“豫章”?原来,豫章是现在江西省南昌一带的古称,是罗氏的发祥地。

豫章,本为木名,指樟树。西汉初,设豫章郡,大概范围就是现在的江西省,后来“豫章”范围缩小,逐渐成为现在江西省南昌市的区划范围,再后来“豫章”变为南昌的别称。

南宋时,南昌罗氏后人,为纪念罗氏理学家罗从彦,在南昌修建了豫章书院,故以堂号命名为豫章书院(古代江西四大书院之一)。之后豫章罗氏后人在全国其他地区修建了当地的“豫章书院”,例如广州豫章书院。

光绪十一年(1885年),罗姓南海房的罗应铿、罗熙尧、罗聪义、罗杰、罗雨田等人鉴于其他各姓已经在省城设置书院或试馆的情况越来越普遍,但罗姓并没有在省城设置书院,为了便利罗姓子弟“赴乡试之寄宿者”,倡议在省城集资兴建合族祠,由于豫章是罗氏的代名词,故命名为豫章书院,豫章书院即罗氏书院。此倡议一经提出,立即得到广东各县罗姓宗族父老的赞成并捐助。

1890年,豫章书院开始动工。3年后,豫章书院落成。值得一提的是,大门上的“豫章书院”四字,是请清朝大学士肃毅伯李鸿章书写。

一块花岗岩的牌匾让“豫章书院”重生

1938年,广州沦陷。罗氏族人离开了广州,豫章书院无人管理。不久,罗氏族人公推罗启东出面维持豫章书院的院务,但当时豫章书院前面的店铺都被人占用,豫章书院的收入全无。

1945年,抗日战争胜利,罗氏族人纷纷返回广州。11月,回到广州的罗氏族人召集各房兄弟,开选举大会。选举大会济济一堂,盛况空前。当时,豫章书院把以前旧的木制的牌位改为云石,并且重修豫章书院,使豫章书院焕然一新,同时又提高豫章书院门前的店铺的租金,增加了豫章书院的收入。1946年,广东罗氏豫章书院举行列位太祖新主升龛开幕典礼。

1953年,仁济路私立真中中学与新潮中学(校址在八邑会馆处)合并,改名广州市第9中学。1958年,由于要扩建中山医学院第二附属医院,原仁济路私立真中中学校址划归中山医学院第二附属医院,广州市第九中学校舍剩下现在豫章书院和八邑会馆。1987年,广州市第9中学高中部改办广州市第二旅游职业高中。2000年11月,更名为长堤真光中学。2017年11月,更名为广州市真光学校。

新中国成立后,豫章书院的主体和大门部分被隔成一间间房间,并作为教师宿舍。随着时间的流逝,人们渐渐忘记了这座教师宿舍的本来身份,豫章书院这四个字也渐渐从人们的记忆中消失,豫章书院的建筑也渐渐破败了,直到1999年人们才重新把豫章书院从历史的深处重新发掘出来。当时,新来的老师安排在学校操场旁边一个古老的大庭院的集体宿舍里。后在打扫房间、拆除旧板隔时,突然发现了一块花岗岩的牌匾,上面用阴文凿着“豫章书院”几个正楷大字,扫去牌匾上的灰尘时,发现牌匾的左边落款为“大学士肃毅伯李鸿章书”,并有两个篆刻印章。原来这个集体宿舍是清朝的豫章书院。

如今,豫章书院依然得以“桃李芬芳”,2013年开始,豫章书院成为了学校的传统文化教育基地,恢复讲习功能。就这样,传统古书院变身“最美图书馆”,延续着昔日的文教功能,也让豫章书院培育出新的花蕾,走出了一批又一批青年才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