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起《误杀2》的失败,就不得不提到《误杀》的成功。《误杀》翻拍于2015年的印度电影《误杀瞒天记》,除了结尾全剧架构、人物和重要细节基本都是照搬,只不过把事发地点转移到了泰国。《误杀》在2019年可以激起市场强烈的反应,无疑有以下两个重要因素:1.悬疑的情节和缜密的推理可以相互弥合,整个作案过程至少逻辑上没有什么漏洞;2.反映了印度(或者泰国)上层社会骄横跋扈的生活日常。这点带有很大的指向性,符合了很大一部分国内观众内心深层的需求。

陈思诚出道转型(陈思诚在误杀2中受到的教训)(1)

《误杀》是成功的

所以《误杀》可以迅速走红,在2019年成为现象级的电影,是不难理解的。但是强行正义的结尾无疑拉低了整部电影的水平和评价。相比原作《误杀瞒天记》豆瓣高达8.6的评分,目前已经跌至7.5的评分足以说明两者之间的差距。另外,这部电影中所有女性角色的表演均用力过猛,让人看得如芒在背般难受,相比原作的表演来说,我们拍得太敷衍了事了!

陈思诚出道转型(陈思诚在误杀2中受到的教训)(2)

其实差距很大

我们再来看看《误杀2》,这部电影翻拍于2002年的美国电影《迫在眉睫》,说的是一个父亲为了挽救自己患有心脏病的儿子,不惜劫持医院急诊间的故事。2002年的那个版本故事非常简单,几乎没有什么急诊间之外的故事,更不存在移植的心脏被抢来抢去的环节。在这部电影中确实描写了另外一名富有家庭的女孩子受伤的情节,但是她的治疗过程只是以背景的方式出现,对比男主角儿子面临的困境渲染电影的底色,完全没有和主角的儿子产生过什么事实的交集。最后说一下,《迫在眉睫》表达了对于美国当时医疗保险制度的质疑,是一部深刻反映美国现实问题的电影。但实际上男主角面临的问题却一点都不复杂:只是没有钱而已!

陈思诚出道转型(陈思诚在误杀2中受到的教训)(3)

原作是华盛顿主演的,很有力

我不得不说到陈思诚的团队有着非常敏锐的市场嗅觉,他们确实把对了市场的脉,知道如果翻拍成功,这部电影是可以引起再次轰动的,因为原作电影里有不少思维的支点其实都在挑拨着中国观众的内心:底层民众艰难的生计、突发重症之后面对的昂贵的医疗费用、即使死神来到面前也没有机会去分享最好的医疗资源……其内核等同于《我不是药神》,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只不过陈思诚和他的编剧们似乎并不满足原剧中的简单剧情,为了造成更大面积的共情,也为了吸引更多的好评和由此带来的票房,他们决定加料!但是陈思诚和他的编剧们很明显忘记了一个很重要的写作规律:把一个复杂的故事简单化是很容易的,但是把一个简单的故事复杂化是困难的!

陈思诚出道转型(陈思诚在误杀2中受到的教训)(4)

咎由自取的结果

编剧们首先加上了一个很重要的暗线,就是一个争夺心脏的过程:以市长为首的一帮子人,夺走了原本属于肖央儿子的心脏,用来挽救自己的儿子。这个暗线让故事更有冲突,但是也让整个故事彻底脱离了地球引力。我不愿意相信市长的助理必须依靠暴力才能解决问题,因为他有几百个办法去合情合理地处理这一切并不露痕迹,我更不能相信,这个助理需要杀了卫生部长来灭口才能摆平一切;我最不能相信的是:仅仅凭借肖央一个人一把枪的努力,可以揭开所有这些人为制造的又有凭有据的黑暗,给所有幕后的人致命一击!

陈思诚出道转型(陈思诚在误杀2中受到的教训)(5)

我真的不相信

此外,编剧为了让这跟暗线更加合理有戏,也更利于男主角撕破黑幕,让原作那个一直待在急诊室门口的新闻主播变身为陈雨锶扮演的美女记者。这个美女记者几乎以一己之力完成了相关证据的搜查取证,有力地支援了男主角劫持急诊室的正义之举……我以前就听别人说过这么一个有趣的事儿:一个蹩脚的电影漏洞,一旦用其他蹩脚的方式去修补,那么我们就会看到一部蹩脚的电影!

陈思诚出道转型(陈思诚在误杀2中受到的教训)(6)

恕我直言,那个啥……

我一直觉得,共情是电影沟通观众的第一要素,故事可以荒诞,但是不能无理,一个观众不愿意相信的故事,就等于失去了共情的基础,没有共情,就不会产生好的反馈。而这种为了加强故事性而强加的线索,不但破坏了整个故事的叙事,观众原本对于主角的动机信任也会被牵连,最终必然导致了整部电影的口碑扑街。我想陈思诚和他的编剧们从根本上误会了中国观众对于“不患寡患不公”这句话的理解(请允许我隐晦一把),毫不客气地说,正是这种普遍存在的意识让《误杀》变得可信,让《误杀2》变得难以接受。

陈思诚出道转型(陈思诚在误杀2中受到的教训)(7)

陈思诚失手的次数不多

不过,这部电影还是触及到了很多观众的痒点或者说是痛点,只不过因为现在有观影的门槛存在(需要花钱去电影院看,或者需要在流媒体付费),所以后续效应确实还没有完全发酵出来。特别对于一些观众,本来就因为生活的困窘多少有些受迫妄想症,这部电影很可能成为这个群体的发泄口而备受追捧,恰恰是这部分人,目前都是还未观影的群体,也是潜在的将来会打出五星的主力,所以我估计这部电影在流媒体放开之后,评分可能会上扬!毕竟,现在这个分数的参评人,大约只有《误杀》的三分之一!

陈思诚出道转型(陈思诚在误杀2中受到的教训)(8)

误杀2可能会有一波反弹

最后说说对于陈思诚的一些看法。我想陈思诚的改编浪潮肯定不会停止,在国内编剧普遍乏力的今天,改编国外剧作无疑是最简单也最有可能成功的一种办法。美国和印度的那些口碑大片,剧本大多逻辑过硬,关系合理,富有反转的空间和可能,中国编剧目前很难做到以上这些。《误杀》没有改编主体大获成功和《误杀2》大改动之后烂评如潮足以说明中国编剧的整体水平,相信陈思诚也会去反省这次的用力过猛,转而调节下一部电影的改编口径。

陈思诚出道转型(陈思诚在误杀2中受到的教训)(9)

失败的改编就是悲剧的开始

以陈思诚为代表的新生代导演,已经完全摆脱了中国电影学术派的影响,开始追求商业片的工厂化模式,兼顾口碑和票房是这一代导演的普遍追求,对于单纯艺术片的执着在他们看来既没有必要也没有空间去实现。但这种工厂化的运作,还是需要创造性作为原点的,这个原点就是剧本创作,无论是改编还是原创!其实陈思诚还是颇有点想法的,他把自己的电影帝国分为两个部分,就是自己去做导演的原创部分——《唐人街探案》系列,还有自己去做监制的改编部分——《误杀》系列。但是目前看来,他确实遇到了瓶颈,两个部分的电影的口碑都是一部不如一部,他遭遇的其实是整个中国电影的困局:没有超级编剧,就不会有超级电影!

陈思诚出道转型(陈思诚在误杀2中受到的教训)(10)

剧本是需要开会的

这个世界哪里来的一帆风顺,对于陈思诚来说,《误杀2》的失败(票房不算失败,口碑属于完败)就是一盆冷水,在这个时候浇在他满是发胶的头顶,对于他来说并不是坏事。他只要是个聪明人(他一定是个聪明人),就会调整自己。目前《唐人街探案》现在已经走进了正邪对决的死胡同,说实话没什么可期待的了,反而是他的下一部翻拍剧,我倒一定要关注一下,可能又会是一个不错的款型哦!

一家之言,难以概全,抛砖引玉而已,希望大家多多留言讨论!本文插图来自于网络,版权属于原作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