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襟吴带楚客多来,壮丽东南第一州。”明代姚广孝在《淮安览古》中的这句话,道出了淮安的魅力。现如今,在“包容天下,崛起江淮”精神的激励下,淮安愈发开放,愈发生机勃勃,一批又一批外国友人选择来淮工作、创业,在淮安书写下精彩的故事。
埃及博士阿博德
想做安静的新淮安人
“毫无疑问,这里是我理想的归属地。”聊起对淮安的印象,在淮阴工学院从事汽车动力系传动仿真与优化教学工作的阿博德博士开门见山地给出了自己的看法。他说,自己非常喜欢淮安这座城市,“我把妻子和两个可爱的孩子都带过来了,这代表我做好了长住的打算。”
阿博德说,淮安吸引他的是骨子里的宁静和祥和。
此前,阿博德一家在埃及首都开罗居住。这个占地不到淮安总面积1/3的城市,人口足足有1877万人,是淮安的3倍还多。“出门也好,买东西也好,那里都是人,都是声音。”阿博德用拥挤和嘈杂来概括自己来淮前的生活。
之前,阿廖娜从没想过会在一个城市定居下来。回想当初留在淮安的原因,阿廖娜认为主要有两个:一是对于艺术的热爱,这份工作让她找到了新的方向;二是对淮安的热爱,这个历史文化名城,非常宜居,有着很大的吸引力,饮食、环境、市民都让她感到很亲切。
“这就好比一匹野马遇到了愿意停留的草原。”阿廖娜认为一切真的是太奇妙了,比如像淮安的面条、水饺,这是她最爱吃也经常自己做的中国菜;再比如像淮安的超市、菜场、水果店,里面有充足的蔬菜和水果,基本上你所能想象的都应有尽有。“这些在我和我走过的国家是不太常见的。”
美国博导尼古拉
想在这片创业的沃土留下足迹
从事生命科学研究的尼古拉一开始在互联网上搜索“淮安”并没有太多好感。“1年多前,要去淮阴师范学院工作时,我特地在‘谷歌’上搜索了‘淮安’,得知这是在江苏的一座小城,而身边的朋友来中国多是在上海这样的大城市。”
到达淮安的第一天,尼古拉在安排好的酒店楼下看到一群大爷大妈自发跟着音乐跳起舞来,他觉得中国人比自己之前想象得更关注健康。而这只算是对淮安好印象的开始。
“下班之后同事们不是各顾各的,而是带着我去领略淮安的名胜古迹和风土人情;学生们上课时总是抢着发问。”在尼古拉看来,这些细节直击他的内心,让他对淮安的好感瞬间提高。尼古拉打趣道:“现实总比‘谷歌’讲得好。”
在淮安一年多的时间里,尼古拉醉心于研究和教学,同时他也了解到淮安政府对于企业,尤其是创新型企业的支持,这让他心中燃起了一把创业之火。“在淮安,政府对于企业有着大量的扶持政策,甚至帮着企业去做宣传,去做项目。”尼古拉说,他看到一颗颗创新、创业的种子在政策雨露的滋润下,向着太阳,尽情生长、尽情绽放。
最近,尼古拉想把自己的研究成果与市场对接,创办一个企业去实现创业梦想。“这还只是个想法,但我已经热血沸腾了,这就是这片创业沃土带给我的。”尼古拉说。
(来源:淮海晚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