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将的故居(这里是将帅的摇篮)(1)

少将的故居(这里是将帅的摇篮)(2)

“黄埔军校中的共产党人油画展”上的油画作品(局部)。从左至右分别为徐向前、陈赓、周士第。

少将的故居(这里是将帅的摇篮)(3)

游人如织的黄埔军校旧址纪念馆。

少将的故居(这里是将帅的摇篮)(4)

黄埔军校政治部复原。

少将的故居(这里是将帅的摇篮)(5)

在周恩来的主持下,政治部负责军校政治训练,把革命的政治课放在重要地位。

少将的故居(这里是将帅的摇篮)(6)

少将的故居(这里是将帅的摇篮)(7)

跟着学党史

1921-2021

广东红色“物”语

1924年,当孙中山先生最终决定选择长洲岛作为创办“陆军军官学校”的校址时,重要考量之一,就是这里相对偏远且被珠江水道包围的“地利”,有利于安全。

如今的长洲岛早已不再是僻处一隅的“孤岛”:搭乘汽车,沿着飞架的高桥可直抵军校旧址门前;选择乘船,无论从吊机林立的鱼珠、还是巨舰如墙的新洲,约七分钟便可直达岛上。

这景色,应当正是当年那些走入校门的年轻人,心中的热望。今天的“广东红色‘物’语”,就让我们走入黄埔军校璀璨的星廊。

一件文物

黄埔军校中的共产党人油画群像

这批油画重现了从这里走出的革命者历史瞬间

“黄埔军校中的共产党人油画展”是军校旧址纪念馆里特别吸引人的一个区域。走进展厅,22件油画作品在眼前铺开。一位位从黄埔军校中走出的革命人物,经过艺术创作,似乎一下有了“色彩”,不再是黑白照片中那些泛黄的影像。

黄埔军校旧址纪念馆宣教部负责人周瑶告诉记者,这批油画是在2004年庆祝黄埔军校建校80周年时,广邀名家绘制的,截取了周恩来、叶剑英、聂荣臻、陈毅、恽代英、萧楚女、郭沫若、茅盾、徐向前、陈赓等革命者革命生涯中的经典历史瞬间。廖宗怡的《行军路上的徐向前》里,这位中华人民共和国元帅、黄埔军校一期生正率领队伍奔赴抗日前线。他与战士们神情平静地望向前方,一如身后苍茫的山峦般坚定。沈尧伊的《大将陈赓》画面里,戎马一生的陈赓大将笑容爽朗,革命乐观主义精神跃然纸上。张清宏的《武昌城下》以北伐军攻打武昌城的一瞬,记录下奋勇队队长、“北伐烈士第一人”曹渊的光辉形象。吴劲潮创作的《萧楚女》,让我们看到了那著名的“蜡烛精神”——这位34岁便牺牲的革命烈士在农讲所和黄埔军校带病工作时曾说:“做人也要像蜡烛一样,在有限的一生中有一分热发一分光,给人以光明,给人以温暖。”

记者曾在2004年左右采访过这批油画的创作和入藏纪念馆过程。如何在有效的油画篇幅里表现出壮阔的时代背景,以及革命者们的浩然正气,对任何一位画家来说,都是挑战。但当时受邀的许多画家将之视为重要的使命,广泛查阅资料,深入请教党史、近代史专家,终于联手完成了这一批历史题材画作。透过画家们的笔触,我们仿佛能穿透时光,看到这群从黄埔军校走出的共产党人是怎样成为革命军队中的骨干、战场上的先锋的。

周瑶介绍,黄埔军校是国共合作的重要产物。大批共产党人参与黄埔军校建校、建军及校内外各项重要事务,迈出了开展军事教育工作,掌握军队从事武装斗争的重要一步。

据中共广东省委党史研究室原主任、省委党校原副校长、教授曾庆榴统计,仅黄埔军校“在广州办学的前六期教官和学生中,共产党员不少于800人。”其中许多人文化水平高,政治素质好,实践经验也很丰富。共产党人为军校注入了新质、输入了新血,奠定了新型军校的基础。南昌起义、秋收起义、广州起义的领导者和参加者中,许多都是黄埔军校的共产党员。截至全面抗战爆发前,约有200多名在黄埔军校工作、学习过的共产党员牺牲。黄埔军校一期生左权英勇牺牲于太行山上,是八路军为抗日捐躯职位最高的一位将领。无数黄埔军校共产党员在全国各地投入创建红军、创建革命根据地、开展土地革命的斗争,为人民军队的创建和壮大发展、为中国革命和建设立下了不可磨灭的功勋。

一个红色史迹

黄埔军校旧址纪念馆

从这里开始,“靠了这种制度,使军队一新其面貌”

自1984年6月成立以来,这处在黄埔军校原址上按照“原方位、原面貌、原尺度”复原的黄埔军校旧址纪念馆,致力于革命遗址、文物资料的收藏保护、展览展示、宣传教育和科学研究,成为人们了解黄埔军校,了解中国革命史、中国共产党党史的重要地点。

1924年,孙中山在苏联和中国共产党帮助下创办了黄埔军校,并亲任校总理。这是孙中山联俄政策和第一次国共合作的重要成果。军校吸取苏联红军的建军经验,实行军事与政治并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教育方针,强化军事政治训练,培养了大批军事政治人才,成为国共两党的将帅摇篮,在中国近代政治史和军事史上有着深远的影响和重要作用。军校于1930年9月迁往南京,1937年8月迁往成都。1938年校本部被日本侵略军飞机轰炸,夷为平地。

孙中山创办黄埔军校,是希望“创造革命军,来挽救中国的危亡”。他在军校开学典礼的演讲中呼唤:“军队能不能够革命,是在乎各位将士有没有革命志气,不是在乎武器精良不精良。”

第一次国共合作后,中国共产党积极支持与帮助孙中山创办黄埔军校。从制订教学计划、招生到开学初的各项工作,都有共产党员参与。周瑶介绍,黄埔军校之前,国内各地已经有许多以培养近代军事人才的学校、学堂。但黄埔军校与它们的不同在于,格外重视政治教育,让学生们将“从军”与改变中国命运、求得人民解放这样的远大目标,紧紧拧在一起。负责黄埔军校政治教育的政治部主要由共产党员主持,先后在这个部门工作过的共产党员有周恩来、张申府、聂荣臻、熊雄、恽代英、萧楚女等。军校开设的政治课程最多的时候有26门,包括《三民主义》《社会主义发展史》《中国近代史》等。郭沫若、鲁迅等著名人物也都曾在此演讲。毛泽东曾说:“那时军队设立了党代表和政治部,这种制度是中国历史上没有的,靠了这种制度,使军队一新其面貌。”

一位红色人物

周恩来

他平易近人热情风趣,“很快就抓住了大家的心”

“1924年的秋天,年仅26岁的周恩来到达军校。周恩来一踏进军校大门,立即为革命军队的建设紧张地工作。”周瑶介绍,“他利用训练间隙,接近教职员和学生,亲自了解群众心声。简陋的学生宿舍、嘈杂的小吃部,都能看到他的身影。他那平易近人的风度、热情而风趣的谈吐,很快就抓住了大家的心。”在周恩来的主持下,政治部负责全校的政治训练,把革命的政治课放在重要地位。

当时担任政治部指导股主任的王逸常回忆:“周恩来同志除了用少量时间浏览我们为他准备的报纸剪辑、工作日记,批阅来往函件外,大量的时间都花在找人谈话和抓工作落实上。他思考事务周密,处理问题敏捷,原则性和灵活性掌握适度。经他办的事没有不水到渠成的。”

经孙中山同意,大元帅府组建了铁甲车队,队长、副队长、教官分别由周恩来从黄埔军校选调的徐成章、周士第、赵自选担任。这是中国共产党直接领导的最早一支革命武装力量。

1925年1月25日,周恩来在黄埔军校指导成立革命军人团体“中国青年军人联合会”。他在成立大会上发表宣言,号召革命军人“为救国救民救自己计”,联合工、农、学、商各界民众,“拥护全民的利益及幸福”,打倒帝国主义与军阀。这是黄埔军校政治部联系青年军人的桥梁,是中国共产党对青年军人进行革命思想教育的组织。周恩来经常找该会的负责人蒋先云等研究情况。

1925年2月3日,周恩来担任东征军总政治部主任,随黄埔军校校军出发,参加东征,之后他便离开了黄埔军校。军队出发之前,政治部派宣传队先行向民众宣传东征意义,这是中国共产党第一次领导军队政治工作。

1925年12月,共产党人熊雄担任黄埔军校政治部代理主任。熊雄是主持军校政治部工作时间最长的一位主任,历时一年零三个月。

红色传承

孙中山先生在苏联和中国共产党帮助下创办的这所新型军事政治学校,虽然校名曾多次变更,但由于校址最初设在广州珠江出口处的黄埔长洲岛,故通称黄埔军校。时至今日,它培养军事人才的功能虽然早已停止,但全国红色旅游经典景区、全国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国家国防教育示范基地、海峡两岸交流基地、中国侨联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等一连串的头衔告诉我们,国人一直没有忘记它。

记者来到现场时,看到参观的游人络绎不绝。据馆方公布的数据,2019年黄埔军校旧址纪念馆年参观人数超过200万人次;2020年受新冠肺炎疫情影响,仍有60万人次参观,是广东最热门的景点之一。周瑶介绍,现在旧址保持了极高的热度,“一天进馆差不多七八千人”。

整个黄埔军校旧址除了1996年重建的校本部,还包括孙总理纪念室、孙总理纪念碑、中山公园、俱乐部、游泳池、东征阵亡烈士墓园、教思亭、济深公园、北伐纪念碑、白鹤岗炮台、大坡地炮台等史迹。在绿树浓荫中,穿梭于岛上的游径,仿佛走入一段金戈铁马的历史时光。

策划:杨清蒲、周成华、林明 执行:赵东方、余靖 内容统筹:王菁、赵亦平 文/广州日报全媒体记者卜松竹 图/广州日报全媒体记者王维宣 (部分图片及文字素材由黄埔军校旧址纪念馆提供)

,